修佛法的师兄对真谛三藏会有一定了解,他在佛教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而且他的贡献也非常大。师兄在了解真谛三藏的故事时一定要认真,这样对他会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真谛三藏(499~569),梵名波罗末陀或拘那罗陀,华言亲依,西印度优禅尼婆罗门族,与鸠摩罗什大师、玄奘大师、不空大师或义净大师,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翻译家。
真谛大师少时遍访名师,学通内外,尤其精通大乘学说。祂以弘道为怀,泛海南游,后来住在扶南国。
梁武帝大同年间,官员张汜送扶南国的使者回国,迎请佛家大德和大乘经论、《杂华》等经。
扶南国推荐真谛大师来华,大师欣然同意,于是大师带着经论梵本二百四十箱,于中大同元年(公元546年)八月到达南海郡(今广东省南部),当时大师已年近五十。
在中国的二十三年中,时逢丧乱,社会环境动荡,大师辗转各地,居无定所,仅从南海去建业的路上就用了整整两年,刚到建业,又遇到了侯景之乱,随后被迫辗转于南海(今广东省南部)、富春(今浙江省富阳县)、豫章(今江西南昌)、新吴(今江西省奉新县)、始兴(今广东省曲江县)、南康(今江西省赣县西南)等地,颠沛流离,生活极不安定。翻译场所多是一些寺院或者居士提供,在缺乏经费及助手的种种逆境中,大师仍以非凡的毅力翻译多部经论,成为名副其实的翻译大家。
真谛大师为人严肃,性喜悠闲,不贪享乐,生活节俭,即使天气寒冷,也不多穿一件衣服,持戒精严,生活朴素。史载:“一日气属严冬,衣服单疏,忍噤通宵,门人侧席。恺(真谛大弟子慧恺)等终夜静立奉侍咨询,言久情谊,有时眠寐。恺密以衣被覆之。谛浅觉知,便曳之于地,其节俭知足如此。”
真谛大师译经态度极其严肃认真,特别注重准确表达经典的原义。
祂采取随出随书的方法,一章一句都要认真推敲,反复核实,把意义吃透了,才动笔成文。为了保持文义的准确无误,有时不得不牺牲文辞的通畅优美,所以祂的译文,具有文质相半的特点。
据《开元释教录》刊定,大师共译经论三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大师所译经论,除《转识论》、《大乘唯识论》等唯识论典外,另有《金光明经》、《弥勒下生经》、《仁王般若经》、《摄大乘论》、《摄大乘论释》、《律二十二明了论》、《中边分别论》、《十七地论》、《俱舍论释》、《大乘起信论》等,其中以《摄大乘论》、《摄大乘论释》影响最大,乃南朝摄论学派之主要理论根据,真谛大师亦被尊为摄论宗之初祖。
真谛大师于大建元年正月十一日中午圆寂,十二日在潮亭荼毗,人们建塔供养。大师所传之学,在梁、陈二代并不显著,殁后由于诸弟子返还各地传播,从广州延至闽、越、浙及九江、建业等处。
至隋初,当时北方著名地论学者昙迁,获读新译《摄论》,备极推崇,及应召入长安,剏讲《摄论》,请从受业者竟达千数。
名僧慧休法师(玄奘曾从受学),以及北地《摄论》学者道英、道哲、静琳、玄琬等,都出其门下。当时长安名德慧远法师,亦敬礼听受,其弟子净辩、净业、辨相等都相从研习《摄论》。
当时传播的区域益见扩大,和流行北地的地论师学系并传,各尊所闻,莫衷一是,最终使得唐初玄奘大师西游求法,解决疑难,而其结果乃有完备的新译瑜伽学说,其影响可谓深远。
以上就是真谛三藏的故事,希望对师兄有帮助!关于真谛三藏的故事有很多,师兄可以多去看看,这样对真谛三藏会有更全面的认识。
版权所有:楞严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