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潘宗光教授访谈录
潘宗光教授,广东番禺人。伦敦大学化学科哲学博士,复获伦敦大学科学博士、资深博士学衔。自1991年始,任香港理工大学校长。1985年至今历任香港政府科技委员会创会主席等职,其工作对推动科技发展和培育人才贡献良多,于1997年获“香港十大杰出青年奖”,并曾屡获勋衔殊荣。 曾尝于1985年及1991年,两度获瑞典皇家科学院邀请,提名为诺贝尔化学奖候选人;亦曾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负责筹办香港97回归工作。潘宗光教授投身大学教育40载,在二零零九年一月荣休以前,担任香港理工大学校长长达18年,曾为香港大学化学系讲座教授兼理学院院长。现仍担任西安交通大学南洋书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特邀委员、深圳市科技顾问委员会顾问、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核安全咨询委会委员、华侨大学校董及内地多间大学名誉讲座教授。 潘宗光先生近年接触佛教,有感佛教不单是宗教,更是揭示了宇宙人生的实相,即作深入钻研及身体力行;曾到台湾佛光山参加七日短期出家,又到台湾法鼓山及缅甸宣隆寺参加禅修集训。 一年一度的香港书展,是香港盛大的文化节日。在书展广场中的“佛教坊”莲花绽放,读者踊跃,尤为引人注目。七月二十一日下午,佛教坊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原来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潘宗光教授出席书展,在这里为他的两部佛学着作《佛教与人生》和《心经与生活智慧》举行签名售书--潘教授将所售书款,悉数捐赠与弘扬佛教及慈善之用,这一善心已让我赞叹不已。而潘教授这两部佛学着作,供不应求,深受读者喜爱,此刻发行的是增添版,就更令我惊奇了。因之,引发了我采访潘宗光先生的强烈愿望。 以下便是当时的访谈实录(问者简称“觉”,潘宗光教授简称“潘”)。 觉:你是香港着名的理工大学校长,是理学博士,是名副其实的自然科学家。在一般人看来,科学与宗教是不兼容的,甚至是对立的。似乎一讲科学,就不能认同宗教。请问,您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您是不是也碰到过这样的问题? 潘:我在学佛以后,确实碰到过这样的问题。也有人问过我,作为一个从事科学研究的教育工作者,在思想上是否会与学佛有抵触呢?我的回答是不会。我想引用孙中山先生和爱因斯坦对佛教的看法来简略地回应一下。 孙中山先生说:“佛教乃救世之仁,佛学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 爱因斯坦说:“完美的宗教应该是宇宙性的,它超越了一个人格化的神,扬弃了死板的信条教义及宗教理论,涵盖整个自然与精神。它应该是建基于对万有的体会而生起的宗教意识,将自然与精神结合成一个有意义的统一体,佛教就正符合这些条件。” 佛教和科学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在我看来,这两个范畴虽然不同,但两者的背后都贯穿对因果的探索与学习。或者说,佛教和科学两者对因缘的探索是不谋而合的,甚至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我特别尝试利用自己对科学的认识,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佛教‘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等重要概念;又以科学的推论,来说明佛教相信六道存在,并非迷信之说。 通过多年来的学佛,我深切地体会到,佛教不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而是一门深奥渊博的哲学;仅仅空谈信佛还不够,还需要多方面而恒久的实践,很值得我们去探索和深入学习。 觉:最近,先生有两部佛学专着《佛教与人生》及《心经与生活智慧》先后问世,很受读者欢迎,也受到专家学者的好评,一版再版,供不应求。您以一位理学专业的着名人士,是怎样接触到佛学,而又对佛学产生了研究的兴趣,料想也必有一大事因缘,能否请您介绍一下这一思想历程? 潘:对这一问题,有点说来话长。在我小时候见到长辈在每月初一、十五吃斋,也经常焚香烛和设供还愿,那时候,我还以为这就是佛教。当然,现在才知道,这只是民间习俗,而不是佛教。不过,从小我对佛教已有了一种模糊的印象,只不过没有时间去了解它,接近它,但从我的家庭来看,以往却是一个天主教的家庭。我走近佛教、认识佛教是十多年前的事。说出来,也是与科学有关系的。 那是一九八八年,我应邀到一家佛学会去主讲《科学与宗教》,从此,我就定期收到这家佛学会寄来的‘佛学讲座’预告单张。终于有一天晚上,我无意中得悉翌晚有个佛学讲座,刚巧我也有空,便去参加。那是陈家宝医生讲的佛学讲座,听完以后,觉得内容很适合自己,从此对佛学产生了浓厚兴趣,这可以说真是一种缘份。 于是,先后去明珠佛学会,听‘佛学初阶’的课程,到普明佛学会,听系统的佛学讲座,逐渐对佛教有了认识。佛教的基本理论‘缘起性空’,这本是宇宙的自然定律,这不是佛陀创造出来的,而是佛陀悟到了这一自然真理。所以,‘佛’是觉悟了的人,他不是造物主,也不是主宰万物的神,是的的确确的众生的导师。 但是研究佛学,仅仅懂得一些佛教义理,是远远不够的,佛教讲究信、解、行、证,重要的是通过实践,得到证悟。所以我除了听经,主动阅读有关佛教的书籍以外,我亦尝试过体验修行的生活。 一九九五年,找到台湾佛光山参加了‘七日短期出家’。当时参加的男众弟子,按规定本须剃头。但我任职理工大学,是一校之长,如果光头返校,别人不理解短期出家之义,岂不要误会我发生了什么事?那就不妥了。因此,得到星云法师的谅解和同意,我是唯一留发的。在那一个星期内,暮鼓晨钟,青磬红鱼,三百多位短期出家人,无论各人的背景怎么不同,社会地位有何区别,全部平等,依教奉行,过着同一庄严、朴素、守戒的清净生活,给了我至今难忘的深刻体验。 后来,我又利用余暇到缅甸的宣隆寺、台湾的法鼓山接受禅修集训。通过如法如仪的禅修训练,我又获得了更深一层的心灵体验。因此,这几年来,我亦养成了早起打坐的习惯。 透过坐禅,使我开始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得以拓展心灵空间,逐渐扩大视野,处事的态度亦较前客观和包容。举例说吧,早前我曾请来百多名师生,对我这个校长的工作进行评核,最后获得八点一分的总评分。别人评为成绩不俗,在我来说,我是用一颗平常心来看的。 也许我是第一个主动请师生评核我的大学校长,原因是我学佛以后,已不太重视个人的得失,评价好,固然好,不好,就要改善,目的还是为了改善。不断改善,才能做好工作,有利社会。由于学佛有了更深的体验,所以,我在去年(二○○○年六月)前往河北省石家庄市柏林禅寺,皈依净慧法师(柏林禅寺前方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成了净慧法师的皈依弟子,这也是我的学佛因缘吧! 觉:我们当今的科学研究,大都着重于经验世界,而对于超经验世界不是排斥,就是否认,甚至简单化以‘迷信’视之,这是符合科学精神的吗?请问先生,您是怎么看的呢? 潘:我从事科学研究数十年,对于佛学也有一点肤浅的认识,从我个人的体会,佛教和科学两者范畴不同,但两者并无冲突。我试以科学的推论,说明佛教相信六道存在,并非迷信之说。在我们的经验世界里,是一个有长、宽、高的三度空间。我们的科学也是以这三度空间为准则发展出来的,我们的思维因此也被这三度空间所控制着。我们可以认为时间是第四度空间,但无论怎样,在同一时间里,只有长、宽、高这三度空间。在此三度空间里,我们便只能看见‘人界’及‘畜牲界’。 那么,佛、菩萨及其它四道众生是否会存在于其它的三度空间,或者在我们超验的四度、五度空间里而不为我们所察觉呢?我尝试用推理探讨一下其可能性,并利用简单的空间例子来说明科学的限制。 最简单的空间是一度空间,它只有长度,没有宽度和高度。对于生活在一度空间的生物,它们所面对的科学是很有趣又简单的。 假如,两个生物同时在一度空间的线上生活,它们只有一个跟一个地向前走。它们知道,在一度空间里,由于没有宽度和高度,在它们的科学领域中,后面的生物根本不可能超越前者。但假如后面的生物能够掌握宽度,要超越前者,便不困难了。它只要利用宽度绕过去,使可以超越前者。但对前面的生物来说,因为它完全不了解有二度空间的存在,当后面的生物突然出现在它面前,它会觉得这是个奇迹,是特异功能,甚至认为是不可能发生的。 其实在有长度和宽度的二度空间里,可以容纳许多值浅同时存在,也就是可以有很多一度空间存在。但生活在某一个一度空间里的生物,就未必了解到有第二个一度空间的存在。它们总以为自己的空间是唯一的一度空间。但是生活在两个一度空间(两条直线)交叉点上的生物,便或许会轻微感觉到有二度空间的存在。它们可能就会拥有看来是奇迹的能力,就有可能穿梭于这两个不同的一度空间。 我们再把这空间的概念放大一点来看,在只有长度、高度而无宽度(或只有长度、宽度而无高度)的二度空间里,假如有两个生物,一个头向左方,另一个头向右方,如果要它们改变头的方向,在二度空间里是不可能的。在这里的生物,无论怎样活动,都不可以改变头的方向。如果要改变,就只有四脚朝天,颠倒过来。 但是,倘若它们了解并能掌握到第三度空间(即宽或高),要改变头的方向,便很简单。只要利用宽(或高),就可以改变方向了。但在二度空间的科学领域中,这个动作是不可能的。如果发生了,对这些生物来说,又成了奇迹、神迹和特异功能。 其实,在三度空间里,是可以容纳很多平面,也就是可以有很多二度空间的存在的。但生活在任何一个二度空间里的生物,未必了解到有另外一个二度空间的存在。它们只以为自己的空间,是唯一的二度空间。 在同一个三度空间里的任何两个二度空间(两个平面),它们不一定是平行的,在科学上,两个平面的会合处,是一条直线,而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二度空间会合处的生物,便有可能感觉到或掌握到部分第三度空间的特性,它们就可能会拥有看来是奇迹的能力,可以穿梭于两个不同的二度空间。 我们现今的科学,以及人的思惟,常被三度空间的概念局限了。到底有没有四度空间、五度空间呢?我们不知道。在我们自身存在的三度空间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的三度空间呢?我们也不知道。正如前面所述生活在二度空间的生物一样,它们不知道有没有其它的二度空间,或者有没有三度空间的存在。我们只是不知道,但不知道不等于肯定它不存在。 我们的科学是在第三度空间里探索,但其实宇宙里面是否只有一个三度空间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你看,活在深海里的生物,海是它们的生活空间,它却不了解,还有另一个陆地上的三度空间,也不可能了解到陆地三度空间里动物走兽的情况。它只以为海是唯一的三度空间了。 同样,陆地上的动物,也无法知道深海里这个另外的三度空间的存在。但我们人类可以透过科学和聪明才智,穿梭于海的空间、陆、空在内的三度空间。对于鱼类来说,海是它们的三度空间;陆地动物,就拥有陆地这个三度空间;但在海陆交界处也有两栖动物的存在,它就会享有两个三度空间。那么,在我们这个宇宙里,已知的就已经有好几个三度空间的存在了。 佛教早在二五○○多年前,已相信有三千大千世界。以现在的术语解释,一个太阳系为一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一大千世界是相等于一千的三次方(相等于十亿)的小世界(太阳系),所以亦叫三千大千世界。佛教认为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刹国土。 《阿弥陀经》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就是说,在离开我们很远的太空里,有另外一个阿弥陀佛的世界。 我们目前的科学只知道在我们的太阳系外,还有无穷无尽的太阳系和星云。我们即无法知道其它太阳系与星云的情况,亦无法否定佛教的三千大千世界可容纳诸佛、菩萨与六道众生的理念。 此外,我们也不能否定还有许多另外的三度空间与我们的世界,并存于一个超乎我们想象的四度空间里。假如真有一个另外的三度空间里有佛、菩萨的存在,而这个三度空间与我们所生活的三度空间是可以相融相通的。根据科学会合处是一个平面。佛、菩萨便可以透过这个平面穿梭到我们这个世界里来,在不知者看来便又是奇迹了。 这样的推论与科学并无冲突,因为我们目前的科学不能否定(或确认)其它三度空间或四度、五度空间的存在。在二五○○多年前,佛教的宇宙观已经超越了现在的科学。佛经内说:“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当时并没有任何科学仪器,佛陀就已认识到一小钵的水里有无数的微生物。由此可见,无论宏观或微观的层面,佛陀的智慧,都是不可思议的。 觉:爱因斯坦曾经说:“空间、时间和物质,是人类认识的错觉。”这和佛教的般若学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及法相唯识之学中的“比量,现量,佛言量”是十分相近的。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另外,人的内心世界有多复杂,佛教的理论也就有多复杂。现在已经能证明,佛教是迄今为止,人类对自身内宇宙和外宇宙统一研究的深刻认识,同爱因斯坦、马克斯、韦柏(Max. Weber)、海德格尔(Heidegger)、荣格(Carl Guster Jung)的研究,有不少是相近相符,可以相印证的。所以,汤恩比说:“二十世纪最大的事件就是佛教传播到了西方。”在美国、法国、英国、德国信佛和学佛的人也越来越多了。有人说,二十一世纪,将是佛学的世纪,对此,先生有何评论? 潘:爱因斯坦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他明确地说;“如果世界上有一种宗教能够解答科学上提出来的疑问,这个宗教一定是佛教。”佛教中‘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与‘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观念是很科学化的。 在我们的世界里,牛顿定律规限着我们的思维。我们认为,任何可触摸到的东西,也可以准确测量其长度、高度、重量和速度。其实,任何东西都由分子组成,而分子是由更细小的原子、粒子等组成。到了很微小的领域,牛顿定律就不适用,要用量子力学才能了解它的运作。在量子力学中,最基本的原理就是‘不确定性原理’( Principle of Uncertainty 也译作‘测不准定理’)。 这个原理指出,在处理很微细的粒子时,根本不可能测量到它的真正位置、方向、大小等。它的存在是或然率( Probability)式的存在,是变幻的,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可见,在极微观的空间里,物质是无常的、无我的。再看另一极端,在一个极大的空间里,我们也可体会到无常、无我。例如,我们坐宇宙飞船,作太空旅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告诉我们,当飞船的速度接近光速时,整个宇宙间在不断缩小,如果超过了光速,时间与空间都完全改变了。这就是说,我们所认识的宇宙,会依我们的飞行速度而变幻着,整个宇宙空间也因为有物质的存在而产生变化。 既然微观的、宏观的两端是无常、无我的,中间便不会是恒常不变的。爱因斯坦认为物质的质量与能量足可以互相转变的(E=MC2)。世界上很多事物、很多现象,也确是因为能量、质量的互变而产生出来的(核能发电就是一例),所以,世界是变幻的,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个体,一切事物无常、无我。悟‘空’的理念,就是非常科学化的了。 佛家讲‘空’,并非一切虚无,这就像我们对‘零’这个数目字的错觉一样,表面看来‘零’好像什么都没有,其实它包罗万象,变化多端,说有似无,说无实有。例如:在一○○的后面加一个‘○’位,马上增大,变为一○○○;你把一个数目乘以零,这个数目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如果以零除一个数目,则又要变为无限大。‘○’又可以对其它数目不作干预,保持中立,任何数目加零或减零,都不会改变其本身数值。‘空’就像‘零’一样,富于包容性,可变性。真能悟空,我们就不会执着,思想境界也大大超越了。 佛教的义理和思想精华正在逐渐为西方所认同、所接受,这是因为西方社会有现实的需要。不过,佛法的弘传,一要看弘传者的质素,二要善于与当地的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相融合相适应,正如同当初佛教从印度传到中亚,再从中亚传到华夏大地,都经历了一个本土化的过程一样。二十一世纪是否能成为佛学世纪,依然要看上述两个条件。 觉:不久前,诺贝尔物理学奖金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在香港的‘世纪论坛’上作了一次‘物理学与美’的学术演讲。他最后的结语说:‘物理学研究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研究的尽头是宗教。崇高美、灵魂美、宗教美,是人类的终极美。’请问先生,您对此有何感想?联系您的学佛体验,请谈一谈您的看法。 潘:现代社会发展一日千里,资讯科技空前发达,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处身在疾风般变化万千的环境中,如何使心灵平静自在,不受困扰,从而提高心智效率,就成为现代人的一个最重要的课题。 佛教中有一个着名的故事:旗幡在疾风中飘动,幡下的人在争论,到底是风动呢还是幡动呢?答案说:不是幡动,不是风动,而是心在动。这个故事并非否定风动或幡动的外在变化,而是告诉我们:佛教不是以外物作为探讨的对象,它是以人的心灵世界作为研究的重要对象。佛教无疑是心灵的启示与教育。佛教的义理是心灵的智慧结晶。只有改善自己的心灵,才能改善自己的生活。只有改善自己的心灵,才能改善自己的命运和人生走向。 所以领略佛教智慧,并应用于理解现实人生问题,就能为我们从诸多的烦恼和困惑中找到实际出路。由此看来,佛教文化就是心灵文化。心灵的高尚,才会有人格的高尚、人的高尚。杨振宁博士说:“崇高美,灵魂美,宗教美,是人类的终极美”,我想是从这个角度来说的,因而是很正确的。 觉:六祖慧能大师有一句名言:“诸佛妙理,非关文字。”他的本意是不执着于文字的、画面的、理论的这些东西,而是强调亲证亲悟,自证自悟。其实,这正是佛家最可贵的认证论与方法论。(在佛家,认识论与方法论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如果把这种强调自身证悟的方法,引入学生、特别是大学生的学习中去,那么,其学习效果一定会产生质的变化,对育才成才是很有帮助的。您认为这说法对吗?你会这样做吗? 潘:这的确是值得我们思考,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其实我们每个人本身都潜藏着本有的力量及智慧,只是未经开发而已。譬如我们用手不能把木头砍断,但是空手道高手,能够将自己的潜力集中在手掌上,在刹那间集中意志力,把木头甚至石头都砍断。这不是特异功能,只是他有方法发挥出自己的潜能而已。 人的智慧也一样,我们本来有很多潜能和潜在的智慧,但就被无明烦恼和六尘所遮蔽了,被各种干扰蒙蔽了思维,就如同一颗蒙尘的明珠一样。但我们又可以透过修行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断绝外界的干扰,便能够把层层尘埃抹去,让明珠重新焕发光辉。这就不仅仅是大学生的学习方法问题了,而是一切人,也包括大学生和一切学习者,都能亲证亲悟,自证自悟,那肯定会学习效率高,学习效果好,人生也将产生质的变化,我是深信不疑的。 觉:佛教的本质是众生关怀,亦即关怀人生,关怀人的生命、人的生老病死、人的自我解脱。在今天,不信佛、不理解佛教的人,依然是多数。在您看来,佛教应当怎样走向人间,怎样才能为广大的人士所接受所理解? 潘:近年来,很多大德致力于推广人间佛教,对于普及佛教,影响深远。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我很认同佛教应该继续朝着生活化的方向发展,让更多的人可以接近它,认识它,并借着领悟佛法智慧,提升生活品质,让每个人都活得更充实更快乐。现在资讯很发达,我希望透过不同媒体能够引起大家对佛教的兴趣,能鼓励大家了解佛学,研究佛学,多读经文,多听大德的开示及精进修行,也就是说,信、修、行(或信、解、行、证)缺一不可。 尽管我在十年前才开始接触佛教,学佛的日子尚浅,但也深切理解,弘扬佛法,不仅是高僧大德的举世工业,也是每一位学佛者的责任。所以我也不执着于效果,于一九九八年底出版了《心经与生活智慧》一书,希望尽一己之力,利用简单的语言和日常生活的例子,帮助初学者去理解和掌握《心经》的大义。拙作出版后,得到各方的支持,短短时间,第一版即已售罄。后来又再版,再作修订,增补。 去年二月,我接受香港理工大学文化推广委员会的邀请,以‘佛教与人生’为题,在理大主持讲座,受到在座一千多位朋友的热情支持,又把此讲座编辑成书,并且两本书都配了录像带光盘,与单行本同时发行。光盘辑录了讲座的整个过程,除了原来的广东话声带外,还请专人配上普通话声带,就是为了适应不同人士的需要。我希望能藉此引起更多的人学佛,让佛教走向人间,走进生活。 觉:您对香港佛教的未来,有何展望? 潘:香港佛教历史悠久,六百万常住居民中有近六分之一信仰佛教。自觉光大师担任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以来,佛教又有长足发展,特别是四月初八日释迦牟尼佛诞辰通过立法成为香港公众假日,使佛教更加深入人心,觉光大师功不可没。现在觉光大师高瞻远瞩,为香港佛教培养未来的接班人,创办香港佛教僧伽学院,这又是一项创举,一项续佛慧命、灯传有人的大事。对面向二十一世纪,培养新生代僧伽具有健康的理念、弘法利生的时代使命感,透过现代人的法治、组织、制度观念,并配合高新科技与社会通识来提升当代僧伽教育的学术层面,使僧伽教育在香港得到完善,这是功德无量、泽及后世的大事好事。 香港佛教僧伽学院在觉光大师领导下,人才辈出之日,将是香港佛教繁荣发展、正法久住之时。我衷心祝愿香港佛教僧伽学院培育僧才,多出僧才,住持三宝,弘传正法,利益众生,同成佛道。版权所有:楞严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