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入门网

楞严经如说第一卷

发布时间:2023-05-07 10:22:18作者:楞严经入门网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如说第一卷

如来果体。其体本然。何假密因。菩萨道用。其用无作。孰为万行。无因无行。无修无证。无了不了。大小名相。一切不立。此真首楞严。毕竟坚固者也。特以众生如来。隐于藏心。非密因不显。众生菩萨。沦于七趣。非万行不修。觉皇于是示之以大法。使不迷于小道。而默得乎无外之体。喻之以佛顶。使不滞于相见。而妙极乎无上之致。指如来密因。使明本妙心。知三世诸佛。皆依此为初因。明修证了义。使悟究竟法。知一切圣人。皆依此而证果。乃至具足菩萨。清净万行。一切事法。无不究竟。至于实相坚固不坏。故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此经始于无见顶相。放光说咒。如来首标有三摩提。名大佛顶。是指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如来藏心言也。由此心体含吐十虚。弥纶万有。五目不能睹其形。四辩莫能谈其状。唯我大觉。睹明星时。开佛知见。直觑其顶。故名此法为最尊之顶法也。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者。显此法所以为大佛顶也。不变名如。随缘为来。小乘如而不来。凡夫来而不如。唯我大觉亦如亦来。故名如来。独知独见之谓密。出生圣果之谓因。谓大觉依此顶法为因。而兴万行也。练磨治习之谓修。忘心默契之谓证。谓大觉依此顶法。而断惑证真也。无不究尽之谓了。不落言思之谓义。谓大觉为此第一义谛。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今已究尽无余。故曰了义也。良以众生业识茫茫。全无知觉。流转生死。无有了期。小乘坐守化城。耽寂灭乐。自止中途。亦未能了。即使菩萨至等觉位。前程有路。未至圆极。终是不了。唯是大觉。障尽惑空。因穷果满。能事已毕。更无余事。一义皆了。更无余义。方始得了。成无上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者。谓从干慧以至等觉。皆以此顶法为因。而修六度。分断无明。分证真理。上历菩萨圣位。故能步步踏佛阶梯。事事得成坚固。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

如是经教。我从佛闻。一时。犹云彼时。佛在某处。与某等俱。云何问答。乃至信受奉行。结集通例也。比丘曰大简小。千二百五十人。常随之众。漏有三。谓欲漏。有漏。无明漏。无此三种渗漏。曰无漏。阿罗汉。声闻极果。诸菩萨内秘大行。外示声闻。故以大名之。而具列其行。堪绍佛法。曰佛子。住法王家。护持*轮。曰住持。超者。不为所缚。不离三界而能超。曰善超。诸有。谓欲有。色有。无色有。总指三界受生处。威仪。轨则也。具足威仪。能自成就。亦成就人。有戒行意在内。转轮。佛法能摧破惑障。运出生死之喻。虽受遗嘱。实忘彼我能所之相。说法如幻。度生同空。故称妙堪。毗尼。戒律也。在身曰严。在心曰净。六卷之四清净明诲。七卷之安立道场。总摄于此。见善超诸有。及弘范三界数句。皆以此为根本。此经以戒为重也。舍利。此云鹙鸟。母名。弗即子也。连母为名。智慧第一。目犍连。姓也。名拘律陀。神通第一。拘絺罗。即长爪梵志。博学第一。富楼那。此云满。父名。弥多罗尼。此云慈。母名。连父母名。故云满慈子。说法第一。须菩提。此云空生。亦名善现。解空第一。优波尼沙陀。此云尘性空。于六尘中。悟色性故○法华言授记成佛。却从二乘说来。而卒归于一乘。故开经叹德。先言声闻。而后及于菩萨。楞严言最初方便。拣却二乘声闻缘觉。直斥之为错乱修习。列于十种邪见之末。盖楞严终始止谈上乘。不及其余。故叹德处。直从无漏大阿罗汉说起。已是极顶之谈。舍利弗等六人。俱列圆通二十五圣之中。开卷明揭圆通作一榜样。

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属诸比丘休夏自恣。十方菩萨。咨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即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法筵清众。得未曾有。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辟支。此云独觉。亦云缘觉。其根比声闻稍利。以能侵断习气故。无学。即真穷惑尽者。初心。即研真断惑者。比丘当初夏时。即结制禁足。安居不令乞食。名休夏。自恣。期满解制之日。七月十四十五十六日也。自知有过。恣其自陈。自不知过。恣任僧举。正是严净毗尼之义。益显戒为重矣。将求密义。言所以钦承者。不独求决通疑滞。且欲求密修密证之了义。即时下。顺机说法也。迦陵。仙禽也。其音微妙。佛音如之。遍界之音。如目犍连逞其神通。极西方恒沙世界。听佛音声。犹如对面。

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自迎如来。广设珍羞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佛敕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

佛敕四句。明是方行等慈。开阐无遮。念头行径。

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既无上座。及阿阇黎。途中独归。其日无供。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阿难已知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平。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经彼城隍。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淫躬抚摩。将毁戒体。

此误堕之由也。阿难不随如来。应王者之供。则不及上座伦次。不与大众。应诸斋主之家。则不及阿阇黎伦次。阿阇黎。此云轨范师。能纠正弟子者。刹利。王族。旃陀罗。淫酒屠杀之类。心中初求。至无量功德。是阿难发心最好处。后云五浊恶世誓先入。与心中初求一段同一念头。但此时在缘心中。茫无主持。后悟真心。已具资粮。前后见地力量不能强同。须菩提舍贫从富。为其易施。大迦叶舍富从贫。为彼植因。二人地步尽高。阿难以佛诃其心不均平。欲求无遮。此大愿力也。竟缘此遭摩登伽之难。以求无遮故。误堕。以误堕故。卒得大定。毕竟是愿力所至。而机缘亦妙○心未融化。不能事事无碍者。可入净而不可入秽。可入佛而不可入魔。

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消灭。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无善不具。故曰百宝。无恶不摧。故曰无畏。本佛示默。而化佛说者。意表佛法本然。无说无示。以无相现相。无说示说。一真湛寂。万化冥通。提奖阿难。及摩登伽。一见世尊慈力普度。一见众生皆有佛性。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上文将毁戒体。乃登伽欲毁之。若阿难自有本领。见佛之时。非以戒体将毁。而后顶礼悲泣。正以行人到此。犹不能免恶境相恼。即是道方未全。故怨艾悲悔。而求大定。阿难自恨多闻。不免误堕。不知多闻之病。从耳根起。下即选耳根。为最初方便。盖以循声流转。而成其病。则使倒闻旋机。以复其湛。药病相因。自是妙手。菩提。是果海之终。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是因。乃菩提路之中间。最初方便。是因中先务。即发菩提之始。下文应以终始地位。中间永无委曲相者。明皆常住真心。无生法忍。为因地心也。后文单说三摩者。直以三摩为大定也。单举奢摩他者。例亦如是。盖奢摩他等三。在此经为定之总名。殊胜之定也。冠以妙字。乃妙奢摩他。妙三摩。妙禅那也。妙则举一即三矣。

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欲气粗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从佛剃落。佛言善哉。

见何胜相见字。便含下文指点见性之意。不然。只当云。以何因缘。顿舍世间云云矣。见相发心。亦无大过。佛曰善哉。尚未深求。阿难差处。不在此段。世尊此处。不过借一问头。征彼心之所在而已。

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初发常住真心妄想二种。全经大旨。揭于此矣。阿难慕佛妙定。而此妙定。非识心所修。必令先悟此识非心。别寻真心。故下文由浅入深。渐次开示。自此至三卷末。总是破妄显真。然有毕竟破。如说鍮石非金。破尽不用也。有不毕竟破。如说矿中有沙。欲其销出真金。因显而破也。经中于识全破其妄。于根多显其真。少破其妄。于阴入处界。一一破妄显真。于七大全显其真。妄想有三种非真。众生因之。以成三重迷执。一者本非是心。而似是心。故迷执以为是心。二者本非有体。而似有体。故迷执以为有体。三者本非有处。而似有处。故迷执以为有处。今不直破非心无体。先夺其所执心处。令其一一审察。显其了无住处。欲彼自觉其妄。必待七处情尽。终不自悟。然后诃其非心。明其无体。

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酬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自始至终。中间永无诸委曲相者。言由不生灭因。取不生灭果。直证菩提。不历外道小乘诸境也。

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此承见相发心。出心目二字。以为谈经之柄。阿难直云由目观见。全是众生知见。下文重重开示。不过翻众生知见为佛知见耳。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唯心与目。今何所在。所谓征心也。下更无如是征辞。何云七征。若云七番破处则可耳。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要当知贼所在之譬。莫轻看过。下文七处破心所在。正穷追之。使贼无所容也。明言使汝轮转。心目为咎。故问唯心与目。今何所在。则如来所征之心乃贼也。非心也。妄心也。非真心也。阿难若知妄心为贼。自然答以不知所在。而直请真心矣。唯其受用妄心。极力护庇。见如来指之为贼。口虽不言。心却不信。历指七处所在。若云既有所在。岂可遽谓之贼乎。观后阿难云。行诸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又云。我悟佛所说法者。现以缘心。允所瞻仰。则曲护妄心。认贼为子之本情。乃始招出。佛历言无有是处。而后直斥云。此非汝心。言此心之为贼而非子。不必求其所在也。若常住真心。则在七处可。不在七处亦可。无在无不在亦可。

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我今观此浮根四尘。只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心在身内。乃一切众生寻常所执。所谓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是也。余六。因佛一时破夺。逼成转计耳。

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祇陀林。实在堂外。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

就眼前景。定内外境。先后见。伏下案○世尊七处。多以见发难端。亦含见性是心非眼意。

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阿难启请大定。佛先破其缘心。首次破心。问答未竟。急示以有三摩提云云。盖以镇定其乍复之魂。安慰其初问之意。如穷子见父。先告以家宝。使预知衣食有地。惊定气平。徐徐推问。以终七破之文。后详大定。一门超出。妙庄严路。与后一门深入相应。一门深入。因也。即最初方便。一门超出。即真菩提。妙庄严海。佛之极果也。由大定趋入。故谓路。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内知。云何知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颇犹可。问以决其不能也。心肝脾胃。深处也。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较浅。亦肤中生处。总属在内。一破心不在内也。只此一破。闻者即当惊悟绝倒。试检世典。有说心不在内者乎。真狮子吼也。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夺内执外。常情皆然。灯光之喻。蹑前心在身内。必知内身。譬灯光在室。乃能照室。今在室外。喻心在身外。不能见内。

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归祇陀林。我已宿斋。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不。阿难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不能知。我今示汝兜罗绵手。汝眼见时。心分别不。阿难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何在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彼食不能饱此。外心焉能知身。二破心不在外也。汝眼见时。心分别不。亦含是心非眼意。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处。佛言。处今何在。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潜伏根里。犹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根随见。随即分别。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分明瞩外。无障碍者。潜根内故。

因不见内而能见外。思忖此心。伏在眼根。眼根不碍心见。犹琉璃不碍眼见也。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琉璃。彼人当以琉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琉璃不。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琉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无有是处。

琉璃笼眼。眼见琉璃。眼根笼心。心不见眼。设许见眼。眼乃成境。夫境岂复能见境乎。汝言彼根随见。随即分别。义不成也。三破心不在根也。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腑脏在中。窍穴居外。有藏则暗。有窍则明。今我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是义云何。

由有窍则明。故开眼见明。由有藏则暗。故合眼见暗。见明即名见外。不必责其身心相外。见暗即名见内。不必见心肝脾胃等。虽内外并列。乃借见外形见内。仍归最初在内之执。故佛唯破在内。

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对眼。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室暗中。皆汝焦腑。若不对者。云何成见。

焦腑。三焦脏腑也。暗在眼前。前岂成内。若即暗为内。则眼前暗室。可称焦腑。岂理也哉。若此暗相。不与眼对。则应此眼。不与暗合。云何眼前又见黑暗。如是。则眼与暗。对与不对。皆不成内。

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若不见面。内对不成。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若在虚空。自非汝体。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汝眼已知。身合非觉。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眼前之境名外。身内之境名内。前以对眼为外。不得成内。今纵离外而成内对。是眼能返观矣。合能返观身中。则开应返观己面。若不尔者。义不成也。见面若成。则能见者。乃在虚空。在空则离体矣。若复执为自体。则如来亦离汝体。而见汝面。将亦是汝身乎。不许佛身是汝。汝之心眼。亦非是汝。汝眼在空。空中已知。身合非觉。若执两皆有知。则汝一身。应有二知。一在虚空。一在汝身。今日为两阿难。他日应成两佛矣。展转辨明。无返观理。见暗不得为见内也。四破心不在内也。

阿难言。我常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内外中间三处。

由心生故。种种法生。法不自生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心不自生也。谓互倚妄现。俱无生体。心法皆空也。阿难引之。以证心随合随有者。随其攀缘何法。即心在之处也。中间。即前根里。阿难非谓心必有体。正谓心无体而能合。合即心之所在。下辨有合必有体。无体则不能合。无合则无所在。

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是心无体。则无所合。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

合者。如盖合函。必彼此有体。然后可合。今汝思惟之心。元是浮想。实无自体。则无合处。世间只有十八界六尘。十九与七。特空名耳。空不可合。故曰是义不然。唯其心必有体方能合也。心若有体。当何所在。令挃身而验。不见身中。不从内出也。不先见面。不从外入也。是心毕竟无体。岂随合随有乎。随合随有。奔逸昏扰。乃犹认作真心。曲尽世人迷态。

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佛言。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若见物者。云何名死。

上并以心不见处。说心不在。故辩云见是眼。知非眼。责之以见。非义也。岂知能见在心。徒眼不见。不但能知者非眼。即能见者亦非眼。若眼能见。即如门有窍穴。亦应有见。何故不能。且观诸已死。可验徒眼不能见。见必属于心矣。亦含是心非眼意。

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为复一体。为有多体。今在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若一体者。则汝以手。挃一支时。四支应觉。若咸觉者。挃应无在。若挃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若遍体者。同前所挃。若不遍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所觉。足应无知。今汝不然。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当知心体非一非多。非遍不遍。则知心无定体。安得有合。五破心不随合也。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如我思惟。内无所见外不相知。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义。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

世尊所言不在内外。正言心无定在。非谓心在中间也。阿难复执为中。不知才唤作中。即有定在。故下审其在身在境也○以为在内。则不见腑脏。以为在外。则身不相知。二义不成。当在根境之中。

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在中同内。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无表同无。表则无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既混。心应杂乱。

先审定中间在身在境。而后两破其中俱无定在。若在身下。谓在身有中边二义。在边不得为中。在中同前在内。应当见内。若在处下。谓在处有表不表二义。标物以显中曰表。谓无表则无中。表则中无定在。今表体尚无定。则心宁有一定之中。

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之心体。为复兼二。为不兼二。若兼二者。物体杂乱。物非体知。成敌两立。云何为中。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无体性。中何为相。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见处。

阿难所引。是佛随顺世谛之谈。求奢摩他。而仍执之。是多闻人。循名昧义之状。眼有分别。有知属内。色尘无知属外。内外相对。识在中间。指心在之处。兼二者。双挟根尘。而生其中也。不兼二者。两离根尘。而孤然中立也。物指色尘。体指眼根。若言兼二。物与体杂乱矣。何也。物非若体之有知。云何得半有知。半无知。兼根尘而生其中耶。是兼二不成也。不兼根。非知矣。不兼尘。非不知矣。非知非不知。心尚无有。将何所指而为在中之相耶。阿难执言眼有分别。故从其所执破之。六破心不在中间也。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轮。常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心。则我无著。名为心不。

一切无著。名之为心。阿难自释。非佛本旨。盖三不在。即无著。而以无著名心。又著于无著矣。佛之征处。固显无处。佛显无处。令悟无体。今以无著为心。是虽无处。而执有体。故尚烦破。

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汝不著者。为在为无。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著。有不著者。不可名无。无相则无。非无则相。相有则在。云何无著。是故应知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为在为无。征心体也。无相则无。非无则相。相字即体字。相有则在。在即著也。一切物象。心不著者。有而不著耶。无而不著耶。无则以何者为不著。有不著。则非无矣。非无则有。有则必著。云何无著。七破心之无著也○七番确定成处者四。一内。二外。三根里。六根尘之中。四亦内。五无定处。七并处亦无。夫此缘心。因缘而生。本自无体。故谓之妄。无体。则无处矣。七破显其了无住处。下方明其无体。是妄非真。七征之处。坚锐难攻者。在乎首尾。盖在内久为世人所守。无著又为学佛初机所宗也。

尔时阿难。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是如来。最小之弟。蒙佛慈爱。虽今出家。犹恃憍怜。所以多闻未得无漏。不能折伏娑毗罗咒。为彼所转。溺于淫舍。当由不知真际所诣。唯愿世尊大慈哀愍。开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诸阐提隳弥戾车。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及诸大众。倾渴翘伫。钦闻示诲。

阿难初咎多闻。此明其咎不在多闻。而在不知真际所诣。诣字。与路字相应。阐提。云信不具。弥戾车。云恶见。不信自己有大佛顶。首楞严王。而向外驰求。皆恶见也。得此路。诣此际。方能生信坏恶见。

尔时世尊。从其面门。放种种光。其光晃耀。如百千日。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如是十方微尘国土。一时开现。佛之威神。令诸世界。合成一界。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诸大菩萨。皆住本国。合掌承听。

佛光全是心量所放。其光晃耀至末。明明将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大中现小。小中现大。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见宝王刹。和盘托出。不与他说。且与他看。从其面门。示六根闻见。即菩提路也。遇宗门明眼人。便直下领当矣。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此下将前性净明体。用诸妄想。复开二种根本。为一经之宗也。心知眼见。是颠倒本。下文若干颠倒。皆由此中发出。迷此觉心。忽起无明。转成业识。造种种业。熏成种子。名为业种。种必有果。子子相生。则轮转生死。无有断绝。故惑业苦。生必同条。如恶叉果。恶叉毒树。生子必三。同一蒂。下文别业同业。循业发业。皆从业种流出。此为广明七趣之张本。声闻缘觉。背大心而证小果者。外道。外正道而趣邪道者。诸天。修十善而欣乐果者。魔罗。耽欲境而乱正修者。此等皆由不识真妄二途。认沙为米。盲修瞎炼。故至如此。此为详辩魔境之张本。生死根本。即根本无明也。此生死本。即汝现今用东攀西缘。以为自性者。即是别成声闻缘觉。天魔外道。七趣之根本也。菩提涅槃。觉果也。元清净体。因心也。此清净体。即汝现前第八微细精想。名为识精。本来具足元明。根身器界。一切缘法。依此而生。而人认缘失真。故曰缘所遗者。由遗此故。无明不觉。枉入诸趣。用攀缘心。遗此本明。一用一遗即颠倒之实○识精元明。取识精内。本来妙明之体。非即以识精为元清净体也。专言识精。便是阿黎耶识。专言精明。犹是识阴边际。故加一元字。见非因明立所之明○阿难初请大定。佛说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开出两条生灭不生灭大路。夫常住真心。即如来藏妙真如性。及七处破心。妄想已伏。缘心欲逃。何不直指真心。使归如来藏性。而以识精元明。为不生灭心耶。非唯阿难缘心未舍。真心卒难举似。亦谓识精属第八。真中带妄。为生死根。故拈出以教初学修习。旋妄伏真。得元明觉。为因地心张本。盖曰精。曰元明。与如来藏性无异。唯一落识中。故不直曰精。而曰识精。识去精存。则全体如来藏性矣。下手功夫。全在四卷以后。旋妄伏真。入流亡所等处。

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今复问汝。即时如来举金色臂。屈五轮指。语阿难言。汝今见不。阿难言见。佛言。汝何所见。阿难言。我见如来举臂屈指。为光明拳。耀我心目。佛言。汝将谁见。阿难言。我与大众。同将眼见。佛告阿难。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耀。阿难言。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奢摩他路。问答意别。阿难以求知心处为路。如来则以了此妄识。无体无处。别觅真心为路也。能推之心。所谓攀缘心也。前七破。破处。此非汝心。直破心矣。阿难既闻非心。索要本名。前尘虚妄相想。指本名以答也。前尘者。现前所对六尘。虚妄相想者。此想必带尘相。乃虚妄暂现耳。岂有实体哉。认贼为子者。非心而错认为心也。失元常者。不认取真心也。既认贼为子。更不觅真子矣。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佛宠弟。心爱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独供养如来。乃至遍历恒沙国土。承事诸猛。及善知识。发大勇猛。行诸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纵令谤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土木。离此觉知。更无所有。云何如来说此非心。我实惊怖。兼此大众。无大疑惑。惟垂大悲。开示未悟。

此恋妄不舍而惊疑也。历叙平生作善作恶。许多功能。皆用此心。除此心外。更无有心。即成断灭。而同土木无知之物。殊不知作善作恶。是属发业无明。名曰妄想。不思善。不思恶。是本来面目也。

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于师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

首示真心有体以释无心土木之疑。心入无生法忍。悟实相不生灭心也。华严等觉后。方名无生忍。此经未入十信。即获无生忍。所谓理须顿悟也。忍非著力之谓。是如如不动矣。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故曰诸所法生。唯心所现。一切三句。申诸法二句。缕结。丝麻之类。举小况大。虚空二字即名。豁虚无碍为貌。举无体。况有体。性一切心者。即常住真心也。所现之物。尚皆有体。岂能现之心。反无体乎。若汝下。令阿难揣摩能推是妄去其恋妄之心。执而不舍曰执吝。汝执分别觉了为心。即应离尘有体则可。因声分别。则托尘始有耳。不但汝有六识现行分别。不得为真。纵汝将六识现行种子。一切灭尽。若使内守幽闲。耽寂灭乐。不肯放舍。即此守幽闲者。尚属意根。犹为影事。亦不为真。我非四句。暂纵之辞。非显真也。六尘如形。分别如影。影由形有。故无自体。心因尘有。岂有体耶。默然自失。平日恃为心者。一旦夺破。又未审何者为心。如人失其所宝。四禅四空。及灭受想。名九定。此内守幽闲之极功。犹为法尘影事。故不成圣果。执妄想为真实。非但指外道六识攀缘者言。并二乘认识精为元明。而业识未破。亦在其中。破妄已竟。自此至三科七大。乃显示所遗真性。令见如来藏体。

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穷子。舍父逃逝。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唯愿如来哀愍穷露。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重复悲泪。悟深而后发悲。二障。烦恼所知也。烦恼障事。即我执也。所知障理。即法执也。发妙明心者。言我虽有妙心。一向隐覆。误认能推为真实。不知别有涅槃妙心。愿佛发其覆而出之。开我道眼者。言我虽有道眼。一向蒙蔽。但认肉眼为能见。不知别有正法眼藏。愿佛刮其胸而开之。

即时如来从胸卍字。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顶。旋至阿难。及诸大众。告阿难言。吾今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

前度放光。表破妄之相。此处放光。表显真之相。卍音漫。如来胸前万德吉祥纹。从卍字放光者。表由宝明妙心。发正知见也。光遍佛界者。示清净本然也。遍灌佛顶者。表极果所同也。旋及大众者。示群灵共有也。此即妙心道眼之真光。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但随量应现耳。建法幢者。有摧邪树正之义。心眼二字。应阿难所乞心眼。获字。应上发字。得字。应上开字。妙微密性净明心。承上妙明心三字。而加详耳。犹云至妙。至妙。至密。本来净明之心也。

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将谁见。阿难言。由佛全体。阎浮檀金。赩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我实眼观。五轮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若无汝眼。不成汝见。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义均不。阿难言。唯然。世尊。既无我眼。不成我见。以我眼根。例如来拳。事义相类。佛告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无手人。拳毕竟灭。彼无眼者。非见全无。所以者何。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唯见黑暗。更无他瞩。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

须弥山南有檀树。汁流入水成金。此金一粒。置常金中。悉皆无色。佛身金色如之。绝音逸赤焰也。手外无拳。故手无拳灭。眼见各体。故眼灭见存。汝将谁见四字。世尊三问矣。初云将何所见。阿难答言由目观见。次云汝将谁见。阿难答以同将眼见。可谓孤负婆心矣。世尊不即破者。因阿难妄执方坚。未可骤语。故初番且穷其妄心所在。二番且破其妄心无体。至此阿难悲悔。舍妄求真。然后重理前语以汝将谁见唤醒之。阿难不悟。仍执眼观。于是详辩。点出是心非眼。从前公案。一语了结。

阿难言。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见。佛告阿难。诸盲无眼。唯观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二黑有别。为无有别。如是。世尊。此暗中人。与彼群盲。二黑较量。曾无有异。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名眼见者。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又则灯观。何关汝事。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已默然。心未开悟。犹冀如来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伫佛悲诲。

盲人得眼而见。若名眼见。暗人得灯而见。应名灯见。知灯不名见。则知见不属眼矣。前呵眼识非心。此指见性是心。见性与眼识何别。照色之时。一如镜中。无别分析。即是见性。起念分别。即属于识。是言者。是心非眼之言也。向但知见唯是眼。不名为心。今观无眼得。眼有眼得灯。皆但显色。始知见乃是心。而此见精。离彼肉眼。别有自体。异于前心离尘无体矣。心未开悟者。虽知能见在心。不悟此心是真是妄。若曰是真。有似潜根。前已被破。若曰是妄。佛已许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

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晹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佛言如是。

佛手细软如绵。交光相罗如网。指有千辐轮文。阿若多。此云已知。即憍陈那之名。客尘。喻见思生灭。主空。喻真心寂然。见闻中有动静者。属客尘。所以为妄。即前生死根本是也。见闻中无动静者。是主空。所以为真。即前菩提涅槃元清净体是也。

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谓阿难言。汝今何见。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佛言。谁动谁静。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佛言如是。

不住无住。即动也。尚无有静者。静必因动而显。原不曾动。今亦无静。动静双离。乃自性之本定。非由摄伏而得。既知佛手开合。与见性无干。则一切万相。任其昏乱动止。皆与见性无干矣。若人于万相中。悟此不动之性。常恒不昧。何至为境所转。

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盼。佛告阿难。汝头今日因何摇动。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阿难。汝盼佛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佛言如是。

外境动。而见性不动。人犹易知。自头动。而见性不动。人实难辨。阿难因上说见不属眼。已觉此见离眼独立。湛然满前。自试头之动摇。何干于见。是以直答头动而见不动也。既知头动而见不动。凡此身行住坐卧。往来世界。及死此生彼。此性常如虚空。无所动矣。世尊欲阿难知真心所在。阿难重重迷闷。若在世典中。愤悱之极。当代为启发。世尊虽反覆开引。却不全为举似。待其自为托出。而以佛言如是证之。所谓衣珠自觅也。

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汝观阿难头自动摇。见无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动摇开合。客也。尘也。见无动也。汝今既知动为身。动为境。便合了悟身境全是客尘。不应随逐而失主空也。始终者。远则无始为始。今生为终。近则生为始。死为终。颠倒。非惟世间事业。种种修行。皆名颠倒。以其动执身境。静依法尘。依法尘者还同身境。不知本有不动之真性。是中者。身境之中也○此卷阿难多闻。示堕淫室。启请菩提道果修因。最初方便。佛首揭众生不知常住真心。用诸妄想。故有轮转。大旨具矣。次就见相发心一事。诘其爱乐由于心目。征心目所在。而反覆破之。至七处都无所在。见阿难所认之心。缘境暂有。无处无体。谓之影事。谓之妄想。不当随逐之也。心缘目。故带之。唯破心不破目。缘心六根俱有。举一例余。因声分别。亦就耳根说矣。阿难既知妄想不真。遂求寂常心性。佛举拳为喻。谓手无拳灭。眼灭见存。其义不同。盖于眼根中指出见性。使认常性真心也。阿难尚疑盲眼观暗。云何成见。犹以见专属眼。岂知眼特能显色耳。见性是心非眼乎。犹未开悟。乃举鹿园问答。表客尘之义。观佛手开合。阿难见性无开合。阿难头自动摇。见性不动摇。开合动摇者。客尘耳。不开合动摇者。非常住真心乎。何认妄遗真。自取轮回耶。通卷大意如此。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