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入门网

三分科经之正宗分的详解

发布时间:2022-10-16 15:10:47作者:楞严经入门网整理

经文当中蕴含着高深的智慧和道理,师兄在学习经文时想要效果好,那么要按照三分科经的方式进行。三分科经是把经文分成三个部分去学习的的方式,正宗分就是其中一部分。师兄若是对正宗分不了解,那师兄可以多去看看关于这方面的内容,这样对正宗分也能有更多认识。那下面一起看看三分科经之正宗分的详解吧!

三分科经之正宗分的详解

正宗分:论证佛法义理的所在

正宗分是佛经的主文,佛法义理的提出、论证、修行等都是这里完成的。我们对一部佛经的正宗分尝试不同的解法,以便对佛经从不同角度。更加深入的了解。

正宗分的问法与答法

如果说序分如首,五官俱在;那么正宗分则如身,五脏六腑,都在身中,极其重要。正宗分的分析方式比较多,古代大德对正宗分十分重视,不惜花费精力做足功课。比如“佛答方式”“解、信、愿、行”解等。方式虽多,“众法归一”,对正宗分的任何一种分析都是为了明晰佛法佛理。我们对一部佛经的正宗分尝试不同的解法,以便对佛经从不同角度、更加深入的了解。

佛经一般都采用问答的体例。“问”就是弟子的启请、发问;“答”就是释迦牟尼对弟子的启请、发问的回答。释迦牟尼在回答过程中完成佛法义理的阐述、论证以及提出修行的法门。

在游戏佛经中,弟子只发问一次;还有些佛经,弟子发问几次,层层递进,释迦牟尼要分别解说。

在序分中修行者提出的问题,在正宗分中释迦牟尼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解答的一般范式为:

启请(弟子问法)

释迦牟尼赞允(佛对问法者提出称赞)

释迦牟尼解答

弟子再次启请问法

释迦牟尼再次解答

释迦牟尼总结

三分科经之正宗分的详解

弟子的启请问法

弟子的启请问法有以下五种:

一、不解故问

事理不明了,应该问释迦牟尼。

二、试验故问

带有考试老师或长者的发问。

三、疑惑故问

见闻生疑,思维起惑,也应当请教释迦牟尼。

四、轻触故问

轻触是说漫不经心,随随便便的提出问题发问。

五、利乐众生故问

这一类的发问,自己没有疑惑,只是看到一部分人,对于事理,或佛说的道理,还不明了,内心有疑,而且他们自己又不发问。于是,聪明智者,为了启示大众,故意装作不知道,而代表他们发问。

释迦牟尼的称赞

弟子问法后,通常释迦牟尼会对弟子称赞,一般以“善哉善哉”开始,有的佛经解释弟子问法为何“善哉”,有的则没有。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中,阿难问释迦牟尼何故威神显耀,释迦牟尼告阿难说:“善哉善哉!汝为哀悯利乐诸众生故,能问如是微妙之义,汝今斯问,胜于供养一天下阿罗汉。”

释迦牟尼认为阿难为了利乐众生而发问,胜于供养一个阿罗汉。

四记答:释迦牟尼因机设教

释迦牟尼在四十九年弘法生涯中,始终本着因机设教的精神。由于众生的根机不同,他就采取各种不同的教化方式,对不同类型的众生给予不同的法门。释迦牟尼度众生就像医生看病一样,众生有什么样的病,他就给开什么样的药方。

面对众生所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释迦牟尼的回答方式共有以下四种:

一向记:对于比较果断的问题,释尊是采取肯定式的回答,比如有人问释藏,人是不是都要死,那么释尊的回答是采取一向记,人肯定是要死的,谁都逃不了这一关。

分别记:如果一个问题里包含了几个方面的内容,比如有人问:“到这里听法的人是不是都信佛?是不是都已皈依三宝?”对这种问题要采取一分为二的回答,有的人信,也有的人不信;有的人已皈依,有的人没有皈依。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解答方式,是分别记。

反诘记:对提出的问题不作正面的回答,而是采取反问的方式。舍利弗有个在外道出家的舅舅,他的学术与辩才都很出众,得知舍利弗跟随释尊出家后非常不服气,于是找释尊辩论。他立了这样一个论题:“一切见不受”,也就是说“我一切观点都不接受”,打算通过这次辩论难倒释尊。释尊问他:“是见受否?”意思是你提出的这个观点你接受不接受?前者无言以对。假如他接受自己的观点接受自相矛盾;假如不接受,这一论点就不成立。后来,他也跟随释尊出家了。

舍置记:是一种置之不理的方式。释尊对于人们基于好奇心而提出的与修行解脱无关的问题保持沉默。

三分科经之正宗分的详解

释迦牟尼答法的过程

释迦牟尼的答法非常富有技巧,研究答法的具体方式对于我们了解佛法义理非常有帮助。释迦牟尼的答法有以下过程,即总答、详答、征释、结答。

总答:是对弟子问法的总体阐明。

详答:是对问法的详细说明。

征释:是释迦牟尼为了更深入阐述佛法义理,而自问自答,通常以“何以故”为开始。

结答:是释迦牟尼对问法的总结与看法。

信、愿、行解

所谓的信、愿、行就是指起信、发愿、立行,这是净土派所特有的解经方式。

起信:就是指让众生建立信心。

发愿:因为有殊胜的依报与正报,所以佛开示众生定要相信,相信以后要发愿来修。

立行:就是告诉众生怎么修,也就是修行的法门。

立行还可以再分为:

1.说明修治的对象。

2.修行的理论。

3.修行的方法和步骤。

4.由此修行所得的效果。

5.修行时应注意或预防的事项等。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热门内容

  • 相关专题

  • 月排行榜

版权所有:楞严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