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摩罗什对弘扬佛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且他所翻译的经文也流传很广。只是鸠摩罗什在去世后,他的译经工作由他的徒弟完成。其实鸠摩罗什的徒弟有好几个,若师兄对鸠摩罗什不了解,是很难知道他的徒弟的。那鸠摩罗什的徒弟是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道生
东晋、南朝宋间僧人。亦称竺道生。俗姓魏。巨鹿(今属河北)人。寓居彭城(今江苏徐州)。幼依沙门竺法汰出家。15岁便登讲座,20岁受具足戒。东晋隆安元年(397),到庐山问学于慧远,时慧远已接受僧伽提婆所介绍的小乘说一切有部之学,道生也受其影响。元兴三年(404)偕同慧睿、慧观、慧严等到长安,从鸠摩罗什受学。后秦主姚兴命他和罗什弟子道融论难;往复百翻,言无不切,众人皆服。他和僧肇两人为罗什门下最年轻而最有才华的学者。南朝宋文帝与名士王弘、范泰、颜延之等均对其极为敬重,常相从问道。义熙十四年(418),法显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与觉贤合作译出从印度带回的《大般涅槃经》的初分四千颂,共6卷,名《大槃泥洹经》。经中说除一阐提外皆有佛性。道生剖析经义认为:既然一切众生悉有佛性,那么一阐提也是有情,何得独无佛性?此乃经来未尽耳。于是倡一阐提皆得成佛说。此说出后,群情大哗,都以为道生违经背义,将他逐出建康。宋元嘉五年(428)他到苏州虎丘,仍坚持自己的看法。元嘉七年返庐山。此时,北凉昙无谶于元熙二年(421)译出的大本《涅经》40卷传到建康,其中也提到一阐提可以成佛,证明道生预见的正确。此后,道生在庐山讲《涅槃经》,听众无不悦服。元嘉十一年于讲座上端坐而逝。
道生深悟般若实相之理,剖析经义,断然主张一阐提也有佛性,可以成佛。其次他立顿悟成佛义,认为“悟”就是对真理的证会,理不可分,悟自不可有阶段,所以在十住(十地)内无悟道的可能,必须到十住之后最后一念“金刚道心”,有一种像金刚般坚固和锋利的能力,一次将一切惑断得干干净净,由此得到正觉,这就是所谓“顿悟”。此说与后来禅宗主张顿悟为明心见性者有直接的关系。再次,他根据《涅槃经》中关于佛性的概念,提出“佛性当有”的新命题。即以众生将来一定有成佛的结果为“当果”,从当果讲佛性应该是有的。此当果佛性为成佛的正因。此外,道生晚年在庐山改订《法华经注》时,提出自己的判教之说,认为释迦一代的教法,不出“善净”、“方便”、“真实”、“无余”等4种法轮,与此相应的,则为阿含、般若、法华、涅槃等经,推崇涅槃为佛说法的最高阶级。
僧肇
东晋僧人。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家贫曾以佣书为业。好老庄之学,但认为《道德经》“美则美矣,然栖神冥累之方,犹未尽善”。后读支谦译《维摩经》,欢喜顶受,因而出家。东晋隆安二年(398),鸠摩罗什至姑臧(今甘肃武威),肇不远千里,前往受业。后秦弘始三年(401),姚兴迎罗什入长安翻译佛典,僧肇随行,并奉命与僧睿等参加译场。弘始八年,罗什译完《大品般若经》后,僧肇将其参加翻译听讲之心得体会,写成《般若无知论》,深得罗什赞赏。吉藏在所著《大乘玄论》卷三中将他提高到三论宗实际创始人的地位。直至明末,智旭在《阅藏知津·中土论》中,列《肇论》为第一,认为僧肇学说最契原经精神。
僧肇的思想以般若为中心,而且从认识论角度加以阐述。所著诸论,首推《物不迁论》为最重要。佛家讲“三法印”。首印“诸行无常”,无常即迁流不息之意。今讲不迁,正是针对小乘执着无常而不懂其真义者而言。论中有云:“必求静于诸动”、“不释动以求静”;又云:“静而常往”,“往而常静”。均主张动静一如。往即不往之意。他根据龙树的“不去不来”的理论,以破斥小乘有部执三世恒有的主张。其次为《不真空论》。“不真”指“假名”。万物以假名看来是不真,执着假名构画出来的诸法自性当然是空。所谓“不真空”,就是“不真”即“空”。“不真空”这一新命题是针对当时关河流行的般若三家(心无、即色、本无)对性空的种种见解而提出的。当时三家讲般若都以无解空,而对于“无”和现象之“有”关系,解释各有不同。《不真空论》将“有”与“无”两方相统一,而批评三家的说法。认为有是有其事象,无是无其自性。自性并非事物本身所固有,而是假名所具有的。因此,假象之相非无,但所执自性为空,这就叫做“不真空”。另外,小乘讲空,是“析色明空”,以事物由极微积成,经过分析,才见其为空无,这叫“待宰割”以求空。说不真即空,就是讲万物原来是空,不待分析。故经云:“不动真际,为诸法立处。非离真而立处,立处即真也。”不需要变动实际,即诸法建立之处为真,这就是法性空。立处即真的思想,对后来禅宗的影响极大。再次是《般若无知论》。僧肇于《大品般若经》译出之后,便作此论以表达他对般若的理解。他认为般若之能照,在于无知;般若之所照,在于无相。无知、无相,即“虚其心,实其照”。因为心有所取着,就有不全之处,若无所取着,构成的知就是“无知”,即“虚”。诸法看起来有种种形象,但都是建立在自性空上的,所以究竟还是“无相”。照到“无相”,就与实际相契合而成为“无知”。最后是《涅槃无名论》。僧肇认为得涅槃的人既有三乘的差异,涅槃自然应有“有余”和“无余”两种区别。他又认为证涅槃是一个先渐后顿的过程。八地以前有阶次,到八地以上得无生法忍即可任运自在。
著作除上述四论外,尚有《丈六即真论》、《答刘遗民书》、《上秦王表》、《维摩经注》、《维摩经序》、《长阿含经序》、《百论序》、《鸠摩罗什法师诔》。到了南朝梁、陈之际,《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涅槃无名论》与《宗本义》合编一书,名曰《肇论》。
道融
后秦僧人。汲郡(今河南汲县)林虑人。十二岁出家。云游四方,博通内外诸典。后入长安(今陕西西安),从鸠摩罗什译经,并讲新译之《菩萨戒本》、《中论》、《法华》等,受到鸠摩罗什的赞许。曾代表僧众与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入华婆罗门学者辩论,获得胜利,从此名声大著。晚年居彭城(今江苏徐州)弘法,弟子三百,问学者千余。著有《法华经》、《金光明经》、《十地经》、《大品般若经》、《维摩诘经》等义疏。世寿七十四岁。
版权所有:楞严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