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入门网

学佛者常见的三个误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发布时间:2024-11-10 05:38:13作者:楞严经入门网
学佛者常见的三个误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现如今,佛教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佛,似乎越来越熟悉。每逢念佛日,往寺庙烧香拜佛的人更是络绎不绝,当中不乏深信佛法之人。

信,是万事的基础,无信则不入

。但是信了,未必就能登堂入室,有时候甚至连门道都摸不到。更有甚者,容易走入三个常见的误区。

一、悟与不悟,佛我相对

有的人学佛,总是非常在意自己学佛的成绩,总想早点参悟佛法,早日得道,离苦得乐。他甚至总是见到高人就问,我到底得道没有,到底是悟了还是不悟?

其实,有这种想法,本身就是一种执念。有执念,就有所求,有所求,就有所得,有得就有迷,有迷就有万千苦恼,如何能够解脱?如何能离苦得乐?

往深了说,他所学的佛法,与佛所说的佛法,相隔千里。佛说佛法,即非佛法,一种便利,因指见月。而他所学的,无非是为了让人刮目相看,以至于沾沾自喜,落实到自己身上,没有丝毫清净的意味。

因此,这种悟的执念要不得,容易将佛与自身对立,相隔得越来越远。再者,悟与不悟,全看机缘,等到你真的悟了,就自然而然悟了,也就无所谓悟。

《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则无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出世离尘,人我相对

有学佛的人,认为佛法清净自在,想象之中总是在远离人间的地方,深山古寺,名川大山。

有这种想法,又想学佛,于是有了“出世”的想法,将我与他人相对立起来。

认为只要环境清静,远离世人,就能离佛越来越近,这是低层次的人我相对。错误在于,不知道佛法从尘世中来,怎么可能离开尘世而有所谓佛法?

往深程度说,有的人学佛一段时间后,可能领悟到佛说的清净自在是什么,也真实体验到这种妙不可言的意味,想继续停留在这种感受之中,于是生出出世的想法。

这在经上叫“沉空滞寂”。沉迷在空的意味中,停滞在寂静里,自顾自玩味,无法自拔。

殊不知佛法如流水,是时刻鲜活流动的,是在尘世自由自在随缘的,而非一塘死水。

无论是低层次的妄想“出世”,还是深层次的“沉空滞寂”,都是将自身与世间之人相对立。有我有他之别,有我有众生之相,也还是不能超脱的。

举个很普遍例子,现在有很多的名寺古刹都是很不欢迎“凡人”的,有的还收高门票,拒人于千里之外。清修清修,僧俗僧俗,有这种严格的僧俗之见,哪里还有法的平等性?

依无上道,入不二门。众生与佛都能不二,享有如如平等性,何况世俗之人与学佛法的人呢?

三、勤求福报,因果相对

有学佛的人,总是津津乐道自己做了多少善事,布施了多少财物,开导了多少罪恶之人。然后就以为自己福德深厚,福报受用,终能成佛。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种观念并非佛说的,而是普天之下很世俗的因果律,古印度早就盛行。

世人按照世俗的因果律,以为有因必有果,善恶到头终有报。于是孜孜不倦于做世人眼中的善事,以期求得福报。这就落到事物的生灭上面,执著于有生有灭,万物就是固有,顽固而不化。

因此,佛不会这样说,也不会这样做。佛会说:“福德没有福德性,福报没有福报性,无自性的福,不契理契机,而执著于福,没有福可言。”

《金刚经》原话:“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万物如露水,不生不灭,全依赖于机缘,福德也是这样。没有机缘,或者机缘不对,你的布施行善甚至被用到恶的方面,你再执著也是白费力气。

因此,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在佛这里是不成立的,还有无数的条件影响。

可能还有一种更严重的情况,那就是以为行善布施,佛菩萨就能保佑你,让你做梦都香。

佛菩萨只会说因缘和合,而不会,也没有能力改变因果。痴人做梦的事情佛菩萨叫妄想,请尽早丢掉吧!

以上三种对立,三个误区,都非常容易误入。因为世俗的成见实在太顽固了,无法超拔。

要之,破除这三方面的成见,你才能有机会彻见万物“因缘宛然,但毕竟空”的实相,然后修一切善法,则得无上遍正等觉。无上遍正等觉,一个名称罢了。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