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温金玉
建国以来,包括我们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宗教界以及佛教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大陆中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也给中国宗教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以及发展远景。 我们看到在当代社会中,佛教所承担的社会职责是越来越多,宗教以及包括佛教成为社会舞台中最为活跃的一种社会角色。比如在召开的十七大的报告中,明确的把中国的宗教关系列为当代中国的五大关系之一,这就说明我们党和政府把中国的宗教问题,真正的提到了社会关系层面中,已经在公共领域中,公开的认同、认可宗教。 那么在当代社会中,佛教应该承担怎样的一种社会角色,应该起到怎样的一种社会作用?这恰恰是我们现在政府以及我们学界,还有佛教界共同来思索考虑的一个重大课题,或者是重大问题。 佛教讲它的本怀,就在于慈悲济世,弘法利人。佛教里有一句很著名的话,叫“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那另外一种表达方式,就是“不忍圣教衰退,不忍众生苦。”就我自己来理解,弘法为什么是一种家务?就是说佛法要通过提升人性,平定人的贪瞋痴的欲望,来使得灵性提高,使得人格提升。 “利生是事业”,就是要用一种慈悲的心态,去做慈善的事业,使得众生能够感恩、感受到佛法对世人的一种教化以及知恩报恩的一种情怀。 我们看到中国佛教界从建国以来,一直在秉持着这种宗旨。抗美援朝时期,佛教界植树造林,绿化山河大地,佛教界在当时做了许许多多这方面的工作。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佛教界维修长城,拯救大熊猫等,在历次大灾大难中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尤其比较特殊的,就是2008年的雪灾以及这一次“5·12”的汶川大地震,使得我们看到了,佛教界所秉持的慈悲救人的情怀得到充分的展现。 而它的这种社会角色,也承担的非常好。我们看到社会给宗教,包括佛教的慈善事业,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大的社会空间,事实也证明宗教界在慈善方面,有其他领域无可替代的、独到的作用,能起到安抚人心,拯救人心,给众生安慰的积极的慈善作用。同时也看到佛教界在这方面,确确实实有更广、更大的空间,去展现这种慈悲情怀,开展慈善事业。从佛教界所做的这些工作中,我们看到佛教从古至今,恰恰是秉持了与社会和谐相处,不弃众生,不离众生,不离世间觉的佛法的本怀。 慈善工作的展开展现了佛教的主旨所在。我们可以回头来反省以及回顾一下,这么多年佛教所做的慈善工作。我们看到其中有许多可歌可泣而让人流泪动情的方面。但是我们也看到在今后的佛教慈善工作中,还有许多可完善,有待建设的一些层面。就我的个人理解,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第一点,我认为,慈善恰恰是佛教通向社会的一个窗口,或者是使得僧团与社会民众相互沟通的一个桥梁。现在许多人对宗教其实还有很大的陌生感,佛教的这种慈善活动,也是当前国家宗教局,包括中国佛教协会所提出的一个道风建设,更重要是叫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战略任务的落实。佛教所展现给世人面前的到底是怎样一种形象?这个涉及到佛教在未来社会中,如何健康发展以及社会民众如何来接纳它,认可它的一个关键问题。 社会民众只有接纳、认可佛教,理解佛教的真实教义,理解佛陀当年创教的本怀,才能够更好的去认识佛教,更好的达到宗教与社会相促进,相统一,相信大家都愿意看到这种结局。所以慈善工作的展示,佛教慈善工作的开展,恰恰是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展现,使得更多的人去认可、接纳以及认同佛教的这些慈悲理念,所以我说在当代社会中,佛教所承担的慈善的角色,爱心大使的这种角色,也是使得佛教在当代社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之一。 所以在这一点上,我觉得佛教的弘法可以与佛教的慈善利生相等同,可以把慈善认为是佛教在当代社会的一个宣教之路,弘法之路。它是使得民众更多的去理解宗教,沟通宗教,认识宗教的一个关键,这是我想说的第一点。 第二点就说佛教自古以来,其实就有慈悲济世的传统,不是说我们今天来谈宗教的慈善,或者佛教慈善,它是一个新课题,不是。它是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从佛陀创教开始,就把慈悲观作为最主要的核心理念之一,许多大乘经典都记载,慈悲就是佛本性,就是佛的本怀。 但是在今天我们如何去诠释,重新定位佛教的慈悲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所以我们觉得佛教在当前经济发展的环境下,已经有了许多的财力、物力来展现自己慈悲力量的时候,除了弘扬佛法以外,慈善应该走的更有规模,更有声势,所以在这点上,我想提的就是说,中国佛教要建立一种常规的佛教慈善制度,而不是像目前我们看到的听风就是雨的,一个被动式的,跟进式的方式。 所以在这点上,政府可以从政策上给予一些配套,研究是否能够推出中国宗教慈善法这样的一些尝试,这已经在各地的一些法规政策中,在逐步尝试
版权所有:楞严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