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佛教团契”
魏德东
“团契”,英语为fellowship,意思为伙伴关系、团体、友谊,乃至奖学金等等。在宗教学上,团契一词源于《圣经》中的“相交”,意思是上帝与人的相交,基督徒之间的相交,以及由此形成的亲密关系。团契本来是一个基督宗教概念,指基督徒的小组聚会,是信徒及慕道友分享心得、增强信仰、相互帮助的组织与活动形式。团契生活是基督徒最基本的教会生活方式之一。教会一方面要安排好星期天的主日崇拜聚会,同时还要依据信徒的年龄、地域、语言、职业等因素,将信徒分成不同的小组,形成林林总总的团契,如青年团契、学生团契、护士团契、华人团契、温州商人团契,等等。
就近代以来世界宗教发展的格局而言,基督新教的广泛传播是最为瞩目的现象之一。其中团契这一组织形式的普遍运用,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任何一位基督徒,只要自愿肩起传道员的责任,即可走入大众,聚合三两朋友,开始学习讨论《圣经》,一个新的团契由此而生。待团契发展到数十人,不再方便倾心交流时,团契就开始一分为二,以保持其相互交流的亲密度。多个团契联合在一起礼拜,就是教会的雏形。
今年以来,令笔者感触最深且为之兴奋之事,就是佛教团体也开始广泛运用团契形式传播,开启了中国佛教的新境界。北京最为著名的,是以龙泉寺为核心的学佛小组,数量已有100多个。龙泉寺本是一个以知识分子出家人为鲜明特征的佛寺,重视邀请海内外佛学家与名流讲学,善于综合运用网站、博客、微博、视频等新的传播方式。以佛寺为中心,上百个学佛小组将信众凝聚在一起,奠定了龙泉寺佛教迅速发展的基础。近年来,类似形式的学佛小组在上海、广州、天津等大城市都已普遍存在。以生活禅著名的河北柏林禅寺系统,也在酝酿着如何将生活禅的理念以小组形式渗入到社区。
在宗教学意义上,团契一词或可因此而扩展其使用范围,不再局限于基督新教的视域,而将所有宗教的小组型的学习与活动方式都称之为团契。这也是本文使用“佛教团契”一词的缘由。团契模式的采纳,将从根本上改变佛教、道教等中国传统宗教组织性薄弱的特点,成为其适应现代社会的制度保障。
成百上千都市佛教团契的出现,体现了中国佛教传播方式的突破。传统上,中国佛教以佛寺和出家人为中心,基本活动方式是香客上门拜佛和大型法会,僧人与居士之间、居士相互之间,缺少有效的制度性沟通方式。这种松散的、弱组织性的宗教形态一方面使佛教能为不同的文明所接受,并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遍及世界,但同时又受到现代化的严重挑战。无事不登三宝殿式的事件型宗教供需关系,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化境遇下人们渴望交流、分享、互助、切磋、创新的需求。这成为佛教乃至整个中国传统宗教面临的难题。都市佛教团契的涌现,打破了这一困境,意味着佛教对现代宗教传播方式的接纳,将成为佛教现代传播的重要助力。
实际上,实现传统佛教现代转型最有力度的慈济功德会,在组织形式上就是采取了团契形式,这就是著名的“合心、和气、互爱、协力”制度。协力是最基本的慈济团契单位,一般为数十人;待发展为150人以上,即分化为2个协力,并形成一个互爱;若干个互爱,组成一个和气;若干个和气,构成一个合心。如此金字塔式的布局,将所有的信众都有效的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相互关怀与学习体系。可以说,佛教团契是慈济功德会成功发展的制度奥秘所在。
版权所有:楞严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