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入门网

惟贤长老《佛教哲学的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24-04-02 05:33:01作者:楞严经入门网

一、现实的定义

现实的定义:顾名思义,现,就是现在;实,就是真实。说现在,既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虽然它和过去未来也有联系,但我们说的是现在。实,是真实,就是说这一个境界不是幻想的,不是臆断的,不是空洞的,这就是现实。哲学上讲现实,科学上也讲现实,但是佛教所讲的现实,既有理解,又有教义,还有实证。从认识到实证来了解现实,这就与科学、哲学所讲的现实不同,佛教讲实证,这个实证是世尊自证的境界,由自证境界流于言教,流于言说,这与其他学术不同。

(一)佛教的世界观

对于佛教来讲,世界分为三种:

一种是有情世界,也叫做众生世界。三界五趣、流转生死的世界都叫做众生世界。有情世界,佛教讲得比较宽,不但是人,还包括动物,与植物在一起共同构成一个联系的整体。

一种是器世界,指一切众生依之而住的国土世界,因国土世界好像器物,能容纳众生居住。包括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从微观到宏观。微观,在佛教上称为微尘、芥子,科学上讲的分子、原子、电子、粒子等,这是微观世界。宏观世界就是以微观世界为基础而集合起来的一个星球、一个世界。从佛教来讲,一个日月星辰照明就是一个世界,一千个这样的世界就是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就是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就是大千世界,称为三千大千世界,由此推论,有无量无边的世界。就像现在天文学讲的,一千二百个恒星组成一个银河系,有若干个银河系,有无量无边的星球。

一种是圣者世界,即是净土,指修行人净化了心灵,经过修行后进入贤位、圣位。小乘为三贤四果;大乘为三贤十圣,就是菩萨行;地前因位菩萨叫贤位,初地菩萨到十地菩萨、乃至证得究竟的菩提果位就是圣位。《华严经》上讲的菩萨修行之五十二位阶梯,就是从贤位到圣位,从因位菩萨到果位菩萨,乃至等觉、妙觉,这些都是圣者世界。同时在佛教来讲,有几种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凡圣同居土就是凡圣交叉,有凡有圣;方便有余土就是声闻、独觉所居,修解脱行的;实报庄严土就是菩萨所居;常寂光土就是佛的法身所居。分析得很详细,很有等次。

以上所介绍的是佛教对于世界的看法,有有情世界(众生世界)、器世界、圣者世界。这些世界面对现实可证、可观察、可了解,由现证因量而知就可推论。所以过去有人认为,佛教亦宗教亦科学亦哲学。原因就是:说它是宗教,是因为它有信仰,信仰三宝,信仰因果,类似宗教,但却不是一般宗教。一般宗教讲神权,讲上帝,讲真主,讲神权统治,佛法不讲这个,它信仰三宝,信仰真理,是正信。说它亦科学,因为佛教讲实证,讲因明、现量、比量、圣言量,有分析归纳,符合科学方法。佛法也是哲学,讲思辨,佛法的哲学除思辨外还有实证。但说佛教完全是宗教、完全是科学、完全是哲学,也是不对的,一般意义上的宗教、科学、哲学都不能包括它的内涵。所以说佛法是真理,有最精深博大的教义,境界很高

(二)太虚大师对现实的定义

从佛法的修持来讲,不管是闻思修三慧还是戒定慧三学,都是很实际、很现实的。三慧就是三种智慧:闻慧、思慧、修慧。闻慧在三量中称声量,也叫圣教量,由音而入,由音声而了解。思慧,一般讲就是比量,由推度而知、观察而知、比较而知,得出结论。修慧,就是通过实践,达到实证境界。佛家的实践方法就是戒定慧、八正道,当然进入菩萨位次后的实践又要广大一些;在修中由于内心的自证境界,就是真现量。这个现量是如何产生的呢?由根本智产生。入真见道后,一般来说就是开悟,就产生根本智,这个根本智离言说,绝百非,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是不可思议的。基于佛陀的悲心,为了方便接引度众生,由根本智建立教法,就称后得智。

太虚大师有本著作叫《真现实论》,原名《现实主义》。我在汉藏教理学院读书时,太虚大师亲自给我们讲过,他在解释;现实的定义时,有这么几句话,对;现实的四种甄别:

一种现变实事

二种现事实性

三种现性实觉

四种现觉实变

现变实事:我们看见眼前变化的现象,一切现象在众生境界,分别多,执著多,什么都要分别自他、人我、男女、尊卑、上下,划出若干鸿沟,众生就片面执以为实,引起贪求。但在佛法讲,一切都是因缘生法,因缘生法是变化的,没有实性。所以现变实事的;实事,众生执以为实,佛法就认为是幻现。执以为实就颠倒妄想,攀缘追求;幻现就可以抛弃执著,达到《金刚经》讲的;无住生心的境界。

现事实性:现在的现象里面,从它的变化来看,不是常存的,不是自在的,不是有主宰的,是变化的。因此它的真实性质是空性、真空之性、诸法实相之性;在真空中有妙有,妙有中有真空,即《心经》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一种辩证统一的观点。这种空性要怎样才能知道呢?

现性实觉:必须经过修行阶段,由闻而思、修止观,就可知道空性。唯识修四寻思观、四如实智。经过加行位,进入真见道位,就可以了解诸法空性,这就是现性实觉。这是经过实践得来的,不是理论上的,只讲理论称为佛学,不是学佛。真学佛者必须亲自实践,经过修行阶段,才能达到现性实觉,得到真实的觉悟,达到悟性境界。

现觉实变:觉悟以后,再反过来,看山河大地、宇宙世界,一切如幻如化,分分清楚。所以菩萨在修行中不执著,随缘度生,方便度生。这是后得智引生的,叫现觉实变。

这是太虚大师在《真现实论》里对现实的定义。我觉得解释得很好,层次很清楚,从理论到现实,又从了解到实践。

太虚大师还作了一首诗:

【佛法欣闻坦荡途 人人在握有灵珠 四边莫触真般若 中道何曾落有无】

这是鼓励新青年:你们听到佛法,走上了坦荡、光明的道路。为什么?人人在握有灵珠!我们每个人都有灵珠,灵珠就是心灵。明心见性,就是指找到这颗灵珠,常人的灵珠就是被灰尘、尘埃蒙蔽了,不能发光,现在我们就要经过修持,把灵珠上的尘埃拂去,使它发光。

;四边莫触真般若,中道何曾落有无。知见上去掉常见、断见,从因缘生法来了解一切法当体即空,这是第一义谛,就可见道,见什么道?中道实相。中道实相就是亦有亦空,非有非空,从真空到妙有,从妙有见真空。所以说;中道何曾落有无。

从太虚大师关于现实的定义,从这首诗的内容,我们就可以看到佛教对现实是怎么解释的。以上就是简单所讲现实的定义。

二、佛陀的现实观

(一)出家的原因

那么佛陀对于人生是如何看待的呢?佛陀很伟大,他为什么出家?一般人对出家没有正确的认识,根据历史的记载,佛陀出家的原因如下:

1.观察人生

人生不够滋味,生下来就有生老病死、八苦交加、无常变化,因此生起厌离心、出离心,寻求解脱之道。

2.树下观农

当农夫拿犁头把泥巴犁起来的时候,蚯蚓被翻出地面,在地上翻滚,树上的飞鸟马上跑去啄食。世尊生起悲心,他看到人生现实是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状况,众生都在痛苦之中,痛苦不堪。再加上世尊对当时印度的等级制度也非常不满,印度的等级制度十分森严:婆罗门等级最高,掌握神权;刹帝利拥有政治权力;吠舍属工商阶层;首陀罗相当于贱民,连贵族衣服都不敢踏,受压迫,受歧视。世尊本人诞生于王族,他同情平民,认为这种制度不平等,不自由。面对现实,觉得生老病死,一切无常,生起厌离心。

;树下观农以及印度社会的不平等制度,使他生起大悲心。厌离心和大悲心是学佛的中心思想。从解脱行到菩萨行的中心思想就是出离心和大悲心,也叫广大心,也叫菩提心。这就是释迦牟尼佛出家的原因。世尊出家的根性和智慧与众不同,是很有智慧、很有根性的。

我们现在大多数人认为出家是因为婚姻、生活贫穷等问题,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要认识出家的真正意义,就要看世尊出家的原因。后来的弟子出家就是学习释迦牟尼佛,常随佛学嘛,是根据这个主因,而不是因为婚姻、贫穷等问题而出家,不是那回事,那些都是错误的观点。释迦牟尼佛面对现实既有出离心,又有大悲心,要解决现实问题,广度众生,这是世尊之所证。

(二)世尊之所传

世尊由根本智证空,由后得智观缘起,之后,建立经教,有三藏十二部教典、八万四千法门。

《华严经·如来出现品》(实叉难陀译本)中说:;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这是什么意思呢?如来的真如境界、法性境界、实相境界,一切众生都有。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佛性平等。佛是已成佛,众生是未成佛。法华会上,常不轻菩萨见人就拜,别人骂他他还拜,别人打他,他跑得远远的,还拜,他说:;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他拜的是佛,为什么呢?众生是未来佛,他尊重。佛法不分什么男女、大小、尊卑、贵贱,佛性平等,众生平等,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爱护。

那么在《法华经》上是这样讲的:世尊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为令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为什么出世?是个大事因缘,就是为众生开示悟入佛所证得的境界:诸法实相。也就是佛所讲的真现实的道理,使大家都知道,大家都要有这个智慧。为了这个大因缘而出现于世,这是一个公案。

另一个公案,就是灵山会上,大梵天王供奉金色钵罗花,佛得到花后,拈花示众,大众默然不知所得。此时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于是当众宣布:;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与摩诃迦叶。

这是个禅宗公案,正法眼藏、实相无相、微妙法门,是个什么法门呢?就是宣示在现实中的诸法实相、缘起性空的道理。诸法缘起,当体即空。这就是佛传的心印法,由迦叶尊者在西天传到二十八祖,第二十八祖即达摩祖师。达摩祖师到中国来,说过一句话:我到中国来只是为了找一个不受别人迷惑的人、一个真实有智慧的人、一个可传法的人。后来达摩传法给二祖慧可,并代代相传至六祖慧能,此时禅法在中国就盛行了,成为中国八大宗派之一:禅宗。

禅宗的特点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而且在平常生活中就可以参禅,就可以悟道。行住坐卧,搬柴运水,都可以行道,都可以对现实的真理,以平常心悟道,不脱离生活,不脱离现实,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做到安详寂静。人到此境界就能智慧提高,就可以正确对待学习、工作、社会、国家,所以禅学现在流行海内外。

以上所讲都是世尊所传,传的什么?宗下是他传的,教下也是他传的。宗下,是禅宗所讲的,参空,见真如;教下,就是讲的教义、缘起。而这个宗下、教下都是面对现实而言,不是离开现实而说的,不是一般人所误会的以为佛法是玄学,是空洞的,不是那么一回事。所以它不同于普通的哲学。

三、佛教的基本教义

(一)缘起论

佛教缘起论说明一切事物和现象,不管精神的、物质的、社会的、自然的,都是因缘生,离不开因、缘、果三个字。一切现象生起来会有果,果生起来离不开因,离不开主因也离不开助缘,不是无因生,不是自然生,不是偶然生,是因缘生。世间上没有偶然生、自然生的事物,都是有因缘的。这个因缘当然有善的、恶的、无记的、染污的、清净的不同性质,性质不同的因感性质不同的果。

因果定律,非常严谨,时间长,空间宽。时间长,通于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过去世也有过去、现在、未来。未来世也有过去、现在、未来,相续不断。从空间来讲,缘外有缘,无尽无边。因为这个缘生法,彼此相望,相资相助,互相依存,不是孤立的。所以佛教经典《华严经》的法界观讲:一中有多,多中有一,小中有大,大中有小。从数量上讲,一多不能分离。从形象上讲,小大不能分离。所以,一粒微尘可观大千世界,一滴水可知大海,一朵花可知整个世界的自然现象,就是这么一个道理,这个现象叫缘生法,而这个缘生法是怎么生起来的呢?万法唯心。

万法唯心和因缘生法是佛教教育中的主要两点。;应观法界性,一切由心造,;三界唯心,万法唯识,都离不开;心,离开心就没有;法。佛教所讲的心,不是一般心理学、哲学讲的心。佛法讲的心是心物的总和,有心就有物,有正报就有依报,不能分开。有诸内必形诸外,外与内不能分开,这是总和的观点,这就是佛法所讲的;心,也就是佛法的基本要点。一切唯心,一摄一切,一心摄一切法,一切法入一心。以事物的互相联系来讲,一中有多,多中有一,小中见大,大中见小,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这些道理从微观到宏观都是一种客观真实的存在,不是离开现实来讲的。所以缘起论这个论点很重要,是佛法的基本论。

佛教有六大缘起:

1.业感缘起

讲业报,种什么因得什么果,这个果,现在的条件成熟了现在受,条件不成熟后世受,条件再不成熟,后世以后的后世还要受,那是逃不掉的。业报,是信不信佛法的分水岭。讲因果,科学也讲,哲学也讲,但是业报是佛教所讲,佛教特有的。信不信佛教的分水岭就是业报论,业报是通于三世的。

2.流转缘起

这就是佛教的生死观。解脱生死,生死怎么形成的呢?十二有支,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假如要解脱,无明灭则行灭,生灭则老死灭,佛家有个基本论点;此生故彼生,此灭则彼灭,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这是流转还灭论。一个流转,一个解脱,属出世法,三乘所共修。

3.赖耶缘起

这是唯识法相所讲的。唯识法相分析,有情有八个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眼、耳、鼻、舌、身是感官,对外。第六意识是既对内又对外,观察、思维、分析、总和,为一种思辨功夫,是思辨认识、理性认识。末那识就是一种自私的东西,即;我执识,执法为我,观察一个事物有一个;我,有人我、法我,就分出种种相,有种种分别、种种执著,乃至颠倒妄想。这就是末那识、我执识。禅宗讲的打破黑漆桶,就是要把末那识斩断,末那识不斩断,你始终在生死中,在黑漆桶中。末那识斩断后,就可以转识成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第八识转成大圆镜智后一片光明,大圆朗照,像镜子一样。

阿赖耶识是就染污位来讲的,在凡夫位称为阿赖耶识。为什么赖耶缘起呢?就是在凡夫位,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种子就是潜在的功能,潜在的因,这种能,遇缘就发生现行:人生现象、宇宙现象、其他各种现象,现行后又熏成种子,即种生现、现熏种。没有遇到缘,就是种子又生种子,种子相续不断,叫做种生种,这种种现熏生,凡夫位就是染污的熏生。到了圣者位,就由闻法开始,熏习善法种子、清净种子,转变阿赖耶识的体,恢复如来藏,达到妙明真心的境界,就是如来的境界,就是大圆镜智。所以赖耶缘起就是种现相熏,相续不断。

4.性空缘起

观诸法皆空,一切现象都空。证得诸法实相,叫性空缘起。

5.法界缘起

就是《华严经》讲的法界观。中国的贤首宗(华严宗),讲法界缘起,就是观察一切现象,一摄一切,一切入一,一中有多,多中有一,小中见大,大中见小,都是互相联系的。法界就是包括一切法:精神现象、物质现象,这都是一个整体,是互相联系的、是缘起的。

6.六大缘起

这是密宗所修的。六大:地、水、火、风、空、识。在密宗来讲由这六大组成清净世界、佛国世界,称曼陀罗、坛场、坛城。这是佛菩萨所居的世界,是清净的世界。修密的人,观此世界,三密相应,达到即身成佛。这就是六大缘起,其定义就是即事而真,即相而见法身,即相而成佛。在事上证入佛道,见法身,叫即事而真。

(二)《瑜伽师地论》讲述的四种真实

世尊根据对现实世间真实的观察,世出世间结合,得出四种真实:

第一,世间真实。尊重世间习惯,各个地方、各个民族、各个国家,都有各自不同的语言、风俗、习惯、文字、艺术、礼仪等,凡世间上人认为是真实的,我们就要尊重这种真实,顺俗成真。比如外国人到中国来,到了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若不尊重人家的习惯,人家就要反对、排斥你。

第二,道理真实。就是由各种现象,从现象论、本体论中建立的科学和哲学。科学从现象上来分析、来实证,哲学也是从现象上来追查它的本体,这都是讲道理的。这两种真实都是世间上讲的真实。

第三,烦恼障净智所证真实。这是佛家从理论到实践,经过修行,净化内心,使内心这颗灵珠焕发光辉,就必须要消除烦恼。由于消除烦恼而证得人空、我空,涅槃境界就证得有余依涅槃和无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就是有漏之身已经得到解脱,不再受果,已出离生死。

第四,所知障净智所证真实。这是菩萨所修的了。除主观上消除烦恼,证得人空、我空外,还要进一步对所可了知的一切现象,消除疑惑、障碍,进入真实的道理,达到法空,证得二空所显真实,即如来所证境界的真实:法性真如的真实、中道实相的真实。

这就是《瑜伽师地论》所分析的四种真实、唯识学上的;转四智成三身。佛法就是信解行证,信后必解,解后必行,行后才能得到受用,才能与佛陀境界、真如境界相契合,这是佛教基本教义的第二点。

四、面对现实世界的思考

佛法弘扬讲究契理契机。契理,即要与佛教的真理相契合,不能违背佛法的优良传统,不能违反佛教教义,这是原则性问题。契机就是因地点、时间、人物的不同,以及各种根基不同而施设教法,要与时代相合,广行方便,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与时俱进。

我们来看现在的世界是怎样的。就我们国家来讲,要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建设一个和平稳固的小康社会,这是我们国家的政策方针。拿世界来讲,世界需要和平时代。但实际上,我们的国家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激发了某些人的贪心,形成权钱斗争,尔虞我诈,难免贫富悬殊,影响社会稳定。国际方面,强权主义为了争夺世界,就从军备方面发展,国防方面的预算很大,造军舰、大炮、原子弹、核武器、氢弹等来备战。中东地区民族宗教战争不断潜伏着战争危机。

有智慧、有理性的人必须面对现实,要想出一个如何把社会净化的方法。这一点太虚大师早在60年前就提出建立;人生佛教。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居士根据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建立;人间佛教思想,据此思想推动全国的佛教工作。现在不管大小寺庙、各个佛学院,都是据此思想推动工作。

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做人要完成人格,要有道德;在完成人格的基础上,再结合菩萨行,以大悲心、大智慧、大愿力,以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从各种方面来净化人心,净化世界。在各个阶层,不管文化界、教育界、宗教界、工商界、军界、政界、经济界,都能够根据此思想,发挥此思想,使社会净化,人心净化,这样就可以制止社会的动乱,使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建设,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

这次我在三亚开会,会上提出四和:和睦、和谐、和平、和解。宗教界要和睦,社会要和谐,世界要和平,祖国统一要和解,这就是根据菩萨精神所讲的;和。菩萨大行重在;和,僧人讲;六和合,和谐的意义很高。所以太虚大师提倡在人生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菩萨行,来净化人心,;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但此庄严,不是形式的庄严。《金刚经》讲;如来说庄严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如来说此庄严,不是形式的庄严,而是内心的庄严,内心结合形式,才是真正的庄严。

内心和谐,内心净化,就会做到人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和谐相处,这是真实的和谐,做到这些必须要有菩萨精神。所以面对现实,在我们国家来讲,必须实行人间佛教的理论,以人间佛教的思想为指导,在做人的基础上修菩萨行,净化人间,从而促使社会、世界和谐,这是我们的观点和行动。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