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卷 第四章 论修行方法
作为一个学佛人,谈论最多的话题,我想就是如何学佛了吧!如何学佛,其实也就是佛应当如何学的意思,其实也就是应当如何进行佛教的修学修行的意思。
我们每一个人,不论是学佛日久功深,还是乍入佛门,关于如何修行的这个话题,好像永远都是最为重要和关键的。因为每一个人都会在学习佛的教法的过程中,发现、分析、否定或者接受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修行方法,这种最终被自己接受并且研习的方法,也就成立自己修身立命的根本,甚至也成为否定别人,划分敌我的一个原则了。
在本文中,我不想牵扯的太多有可能引起争论的大乘、小乘、密乘等种种修行方法,而是会集中在《楞严经》本身所提出的修行方法上面,通过对经文内容的归纳和整理,期望能够帮助大家在增强对本经的理解的基础上,把握住真正有意义的修行方法。
首先我们来看看最为直接的有关修行方法的论述:
在《楞严经》一开始,在第一卷中,阿难因为被外道邪咒所迷惑,差一点就要毁掉清净戒体的时候,被佛的神咒威力所拯救。当他回到祗园的时候,“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什么意思呢?
阿难经过这次事情的打击,已经明白了原来自己一直以来所以为的“我这么多年听闻了那么多的佛经,应当已经很厉害了”的观点是如此的错误,原来自己一直以为的“我是佛最亲近的堂弟,一直跟随在佛的身边,自然而然就可以获得解脱了”的看法是如此的毫无意义,原来自己一直以为的“我懂得那么多的经文,那么多的金刚护法一定随时都在守护着我,我应当可以不会遭受任何的烦恼和障碍”的窃喜原来是如此的无知。
阿难经过这次事情的打击,已经明白了原来多闻,并不能说明什么,原来学佛,还是要通过用心的修行才能真正的获得力量。因此,阿难真诚地想开始修行了,想让佛把一切诸佛之所以能够最终证悟菩提的最初方法传授给自己。
这个问题,其实完全就是我们每一个众生想要开始学佛的时候,第一个会提出的问题:我要学佛,我要最终成就佛果,最开始应当怎么入手呢?我不要那些花里胡哨、奇奇怪怪、神经兮兮的东西,我只想要能够最终让我成就佛果、圆满出离一切烦恼痛苦、圆满具足一切福德智慧的方法,也就是说:我要的就是实打实的成佛法门。
对于阿难的这个问题,佛是如何回答的呢?同样在《楞严经》第一卷中,佛第一句话说:“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什么意思呢?
佛在这句回答里面,已经完全点出了一切佛之所以能够成佛的一切法门的最关键之处,同样也一切众生之所以一直在轮回中起伏沉沦不能出离得最根本之处,那就是: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明白了这个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就是成佛了;不明白这个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反而创造出了种种的妄想,反而认为种种妄想就是真实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众生就只能继续做众生,继续在生死相续中受苦了。
那么,到底这个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是什么呢?如何闹明白它呢?
佛接着通过询问阿难最初出家发心的情况,把阿难的注意力吸引到内心和眼睛这两个方面之后,说出了关键的第二句话:“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之所以一个人对感受到轮回中的种种痛苦,之所以会希望修行成就摆脱痛苦享受涅槃寂乐,最关键的地方就是内心了。那么这个内心到底是什么呢?这个我们认为就是我们自己的内心究竟在我们身体的什么地方呢?
各位,这个问题其实就是佛对阿难要学习“一切诸佛成就菩提最初方便”的直接回答:去弄明白你自己的“心”吧。你弄明白你自己的“心”的方法,过程,就是一切诸佛之所以能够成佛的修行方法了;你弄明白你自己的“心”的过程,就是一切诸佛之所以能够成佛的修行过程了。
这个说法对不对呢?绝对正确!证据就在紧接着的经文中。
同样是《楞严经》第一卷中,在佛问了“阿难心目何所在”、“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在”、“汝今堂中先何所见”、“ 汝瞩林园因何有见”等问题,并且听到阿难的几句回答之后,认为阿难虽然听闻了那么多的经文,但是对于“心”还是一无所知。简直就和一个初学者没有什么两样,不!不对!因为他听闻了很多的佛经,已经被很多的经文所迷惑,简直比那些什么都不懂的初学者还要差!
因此,“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佛的意思是说,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机缘之下,我要对阿难,以及在座的所有还没有完全明白修行方法的众人,把十方一切诸佛最关键、最核心、最统一的法门:首楞严王,传授出来,要不然的话,虽然我还在不断地讲述着种种的经文,还在开示着种种的法义,但是他们都好像没有真正上道一样的,还是开诚布公地、明白彻底地交底了吧。
然后佛就开始通过一个个的问题,不断地让阿难来回答他自己对于“心”的见解和认识,可是,每一次阿难的回答,不论阿难说“心在身内”、“心在身外”、“心在根内”、“心在明暗”、“思维体即心”、“心在中间”“无著即心”、“能推者即心”,都被佛坚决地否定了,并且在推理方面的说服力,也是毋庸置疑的。其间,佛也在放光动地(“面门放光。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微尘国土一时开现。令诸世界合成一界。诸大菩萨。皆住本国合掌承听”)之后,提出了和之前的论点完全一致的之所以众生不能解脱,而是一直颠倒轮回的根本原因:“种种颠倒。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同时,佛还是非常肯定明白地告诉阿难以及在场的所有人说:“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意思就是只要没有真正明白“心”的人,不论他如何用功努力,不论他能够一定多少年,不论他又什么样的神通威力,就连阿罗汉果都成就不了,更何况究竟无上的菩提涅槃佛果呢!
阿难因为提出了七八种的对“心”的认识,都被佛否定了,而且佛还说“怪不得你听得多,却一直没有证果”的这种话,阿难只好又对佛进行哀求“唯愿如来哀愍穷露。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在这样的因缘之下,佛又一次放光了“胸卍涌光普佛世界一时周遍。遍灌十方诸如来顶。旋至阿难及诸大众”,并且非常明白地说“吾今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之后就通过解释客尘的概念“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汝观阿难头自动摇神无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才让阿难对于“真心”有了初步的认识。
之后在《楞严经》第二卷中,佛通过和波斯匿王的不断问答,得出了“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的结论,从而让大众对于“真心本无生灭”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而后在阿难的不断疑问之中,佛通过“八还辨见”,让他们,尤其是让阿难,对于“见性”的认知,其实也就是“心”的另外一个名字的认知,提高了一步。
至此,对于本经从一开始就提出的“心目何所在”的问题,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初步的回答。也就是说,通过解决了对“心”的基本认知,一个修行人基本上就可以算得上是真正的学佛人了;反过来说,在还没有对“心”建立起来基本正确的认识之前,不论这个人能够背诵多少经文、佛菩萨名号、咒语,不论这个人供养多少上师、本尊、佛菩萨,不论这个人布施多少钱财,不论这个人放了多少生,都算不上是真正的学佛人,最多也就是行善的善人而已。
所以,按照本人对《楞严经》的理解,有关修行方法的问题,尤其是关于“最初方便”的问题,在《楞严经》的第一二卷中已经说明得非常清楚了:就是建立对“心”的认识。或者也可以说是建立一个基本上正确的清净见地,这是学佛人修行的最根本的地方,也是最容易忽视的地方,最容易出错的地方。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就在这部《楞严经》中,虽然在最开始的第一二卷的内容中,佛已经对阿难以及大众引导和开示了最关键的“心”的清净见地,可是转眼之间,同样是在第二卷的时候,阿难就已经开始对初步建立起来的“心”的见地,结合自己以往从佛这里听到的种种法语,产生了非常多的疑惑和问题,比如“因缘”、“自然”、“和合”、“非和合”等说法。而释迦牟尼佛,也对阿难的种种疑问,给予了相应的种种详细的说明和分析。
在这种情况下,等到了《楞严经》第四卷的时候,阿难因为“我今虽承如是法音知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来十方国土。清净宝严妙觉王剎。如来复责多闻无功不逮修习。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以华屋。”而再次请佛明白开示自己一切诸佛的“无余涅槃本发心路”。
而佛则为了“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萨心。开无上乘妙修行路”,对阿难以及在座的大众,非常清楚地又一次强调了所谓“无上乘妙修行路”,那就是“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惓。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第一义者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灭生。伏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第二义者。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
经过从第一卷一直到第四卷的漫长问答和分析,我们终于可以在释迦牟尼佛的反复强调和明确指示之下,明白所谓的修行方法,其实最基本的、最开始的,的的确确就是明白“心”,也就是明白“无生灭性”。
那么,到了现在,我们就可以明白地讲出来:不论是什么人,按照什么经典,通过什么方式,来宣传或者推崇自己认可的学佛的方法,如果在该修法当中,并没有针对如何分析、如何论证“心”、“无生灭性”,那该修法就一定不是可靠并且正确的学佛可以使用的方法。
而且,我们也可以非常肯定的说,对于“心”、“无生灭性”的修学方法,并不是那么简单就可以获得并且上手的,因为真正对“心”、对“无生灭性”的认知,几乎会颠覆一个学佛人不论是来自于世俗知识还是来自于种种佛典的见解,如果没有经过反复的锤炼,没有经过有经验的过来人的师傅的指点,往往就会向本经中的阿难那样,一会儿明白了,一会儿又会被所谓的名词概念搞混淆了。
因此,我们就可以知道,为什么在禅宗的修行过程中,非常强调明心见性之后的保任功夫了,因为只要你在名相方面、在日常生活、修行、工作、行、住、坐、卧等时时刻刻有丝毫的不谨慎,就会重新被种种执著妄想所缠绕,要不然就再次迷惑了,要不然就误入歧途了。
同样我们也就可以知道,为什么在大圆满法的教授之中,不论你的托嘎境界如何高深,只要你没有彻底的彻却见地作为基础,那也仅仅只是空中的花朵而已,并不算是四步境界的成绩和功德。
为了在阿难以及在座的大众心目中,进一步强化对清净见地的重视,佛在《楞严经》第五卷中,通过偈句的形式,再次肯定地说:“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花,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此阿毘达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这就是十方一切佛的唯一成就法门了。
用什么方法来对“心”的见地进行反复的锤炼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为了提供给阿难以及在座的大众详尽的参考意见,佛就让大家公认的已经达到无学果位的诸位大阿罗汉、大菩萨等主动报告过去他们各自的修行方法:“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然后就先后有二十五位成就者,分别把自己结合十八界的各自特点而修行,并且逐渐证得成就的经过,做了一番汇报。其中有专门针对六根入手的,又专门针对六尘入手的,有专门针对六识的,有专门针对大种入手的,也有根、尘、识结合入手的修法。
之后释迦牟尼佛就请文殊菩萨来判断“二十五行。谁当其根。何方便门得易成就?”而文殊菩萨在佛的神力加被之下,经过一一的点评,最后评点出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在入手容易程度、切合“心”的见地程度、修法功德圆满程度等种种方面,是最适合这个释迦牟尼佛的佛土中的众生修行的方法,他说:“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大众及阿难,旋汝倒闻机,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并且也一再地推崇说“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
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对这部《楞严经》中的正确的真正的修行方法进行一下小结了。
每一个想要学佛的人,要想未来证得无上的菩提佛果,修行的方法就是要明白真正的“不生灭性”,也就是真正的自己的“心”是什么,通过的途径,则可以是佛在本经前六卷中所使用过的七处征心(直入心)、八还辨见(入见性)的方法;也可以使用钟声有无(入声尘)、闻性有无(入闻性)的方法;当然,最好还是使用观音菩萨亲证、文殊菩萨推荐、释迦牟尼佛认可的“声、闻、性合、反闻自性”的方法,因为使用这个观音法门,不但可以上手方便,而且可以随时随地不断锤炼和保任自己的见地,更没有任何时间、地点等过多的约束条件,实在是最佳法门啊!。
可能各位会问:这才是第六卷的时候啊,在后面的四卷中,释迦牟尼佛不是还讲述了更多的其他的修行方法的吗?为什么你现在就把最佳法门给轻易确定下来了呢?
这是因为,在我看来,只有这个法门能够从“心”的层面解决修行问题,而后面佛在阿难的不断提问下所说出来的种种方法,仅仅是辅助方法,或者安慰性的方法而已。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在《楞严经》第五卷中,佛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解脱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这句话的意思非常明确,只要是按照紧接着的二十五圆通法门中的选择好的法门进行修行(比如说后来在第六卷中选择出来的观音耳根圆通法门),就一定可以证得根解脱人空、法解脱性空、俱空不生无生忍,这就已经是圆满地成就了啊!这是我说到了第六卷就可以确定耳根圆通法门是为此土众生最佳修行法门的第一个理由。
第二个理由,在阿难向佛提出“欲益未来诸众生故。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的这个要求下,释迦牟尼佛提出了第七卷中的“欲坐道场。先持比丘清净禁戒戒成已后着新净衣然香闲居。诵此心佛所说神呪一百八遍。然后结界建立道场。求于十方现住国土无上如来。放大悲光来灌其顶于道场中发菩萨愿如是不寐经三七日。我自现身至其人前。摩顶安慰令其开悟。”的这种修法,但是这种修法就是更加高层次,或者说更加殊胜并且符合阿难以及大众需要的吗?并不是!因为在《楞严经》第七卷中佛有明白的说明:“若有宿习不能灭除。汝教是人一心诵我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啰无上神呪”,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所提出的楞严神咒以及建立道场等的修行方法,是为那些宿世习气过于身后,实在不能认识和体会到“心”的“不生灭性”的人们所准备的一套备用修行方法,或者也可以称作是安慰性的说法,因为经过严格的三七日修行之后,释迦牟尼佛就会亲自出现在这个众生面前,对这个众生进行摩顶安慰,并且对他进行开示,以便让他能够真正开悟,开悟什么呢?还不就是“不生灭”的“心”么!所以,我的第二个理由就是楞严神咒的修行方法,只能是一种辅助性或者安慰性的修行方法,并不能直接取代对“心”的认识方面的努力。
第三个理由,在《楞严经》第六卷中有“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其心不淫、其心不杀、其心不偷、断大妄语,则不随其生死相续。”结合第八卷中的“犹如揑目。乱花发生。颠倒妙圆真净明心。具足如斯虚妄乱想。修证佛三摩提。于是本因元所乱想。立三渐次方得除灭:一者修习。除其助因。永断五辛;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严持清净戒律;三者增进。违其现业。旋元自归反流全一六用不行获无生法忍。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也就成为了广为人们所传颂的戒、定、慧三学的修行方法。难道这也不是最佳的修行方法吗?的确不是!为什么呢?恰如我们在前面讨论戒律时候所分析的那样,从“不生灭”的“心”的层次上面来说,本无所戒,也无所犯;如果你想通过专心的持戒,尤其是断五辛、持净戒这两条,其实完全和“心”没有任何的直接关系,反而是增加了更多的二元对立的客尘。至于第三点“旋元自归”,这其实恰恰还就是我们所说的最佳方法观音耳根圆通法门的“返闻自性”那个修行方法,只不过是用了不同的词语而已。因此,第三个理由,恰恰就是如果离开了返闻自性的戒定慧,只不过是世间外道都可以修行的世间法门而已,并不能算得上是学佛的法门。
所以,经过种种的分析和说明,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真正的学佛的修行方法,一定是时时刻刻在“不生灭性”、“心”上面下功夫,而最容易上手的法门,则就属于观音菩萨耳根圆通的“返闻自性”法门了。
因为我们之所以沉沦在轮回中,根本原因就是“心”产生了虚妄的迷乱;因此我们唯一能够出离轮回的修行方法,也就只有解决“心”了。
版权所有:楞严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