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一步培育心力
1956年7月26日
你在观出入息时,要试着保持念住。不要让自己忘记、走神。试着放开一切过去、未来的概念。在心里默念『佛陀』: 随着每一次入息、默念『佛』,随着每一次出息、默念『陀』,直到心静止下来。接着你可以停止默念,开始观察出入息,看它是快是慢、是长是短、是重是轻、是宽是窄、是粗是细。哪种呼吸方式舒适,就继续。哪种方式不舒适、不自在,要作调整,以你自己的辨别力为判断标准——这就是择法[dhammavicaya-sambojjhaṅga] ——直到它恰好合适。( 你以这种方式作调整时,就不需要继续默念『佛陀』,可以把它放开了。)
你必须照看心,确保它不逰走、不动摇、不飞出去追逐任何外在的概念。使心保持寂止、冷静、淡然,就好像只有你一人独坐世上。让呼吸[气]传遍全身各处,从头部传到手指脚趾顶端、前胸后背、腹部中央,一直穿过肠道、沿着血管、从每个毛孔传出体外。作深长呼吸,直到身体有充沛感。身体将感觉轻质、开放、宽敞,好比吸满水的海绵: 挤压时水一涌而出,毫无滞塞。
到这一步时,身将有轻安感。心将有清凉感: 好比水透过泥土,渗入树根,持续给树补充新鲜滋养。心将被矫直、置正,不朝前后左右偏倚。换句话说,它根本不伸向任何概念或外缘。
概念是心造作的精髓所在。心思考过去未来之事,接着开始对它们加以发挥,附以善恶、喜厌。我们如果当它是好事,于是高兴起来,信以为真: 这是『痴』。如果当它是坏事,便郁然不乐,这就蒙蔽、污染了心,使它生气、焦躁、恼火: 这是『恶意』。在内心引生躁动不安的东西,都属于盖障[nīvaraṇā] ————破坏我们修定的善德的心造作。因此我们必须把它们全部祛除。
心造作[心行],如果从世间角度想,是世间造作;从法的角度想,是法造作。两者都来自无明[avijjā][21] 。这无明消解时,觉知将代之升起。因此我们必须练习增强定力,达到造作消解的地步——那时候,无明也将消解,只剩下觉知。
这个觉知就等同明辨,不过它是从内在升起的明辨。它不来自老师教给的任何知识,而来自专注当下事件的寂止之心。这个觉知极其深邃,但仍然是世俗明辨,不是出世明辨,因为它来自标籖与概念,仍受『有』与『生』[[22]的绑束。
我们也许开始了解过去的事,知见自己经历过的有生状态: 这叫做宿命智。我们也许开始了解未来,知晓他人的事,了解他们如何死亡与重生: 这叫做生死智。这两种智仍然渗有执取,导致心随其好恶而摇摆。我们的洞见正因此被败坏。
有些人,当他们得知自己前世在善界的有生时,对见到的种种事物沈迷、愉悦、兴奋。看见自己的前世不佳,便气恼、不乐。这根本是因为心还执取它的有生状态。喜爱我们感到良好满意之事,这是耽乐。厌恶我们感到不良不足之事,这是自虐。这两种态度都属于偏离了正道、正见的错误之道。
过去、未来之事,即使关涉法,仍然是造作,因此远远偏离了目标。因此下一步是,利用我们的定功使心力更强,达到它能够熄灭这些世俗明辨形式的地步。接下来心就会进展到出世明辨——这是一类更高等的明辨,一种能使心解脱执取的觉知——正念、正道。即便我们得知自己与他人的好事坏事,也不会生喜生嗔。我们对众生在世间的生死轮回只有厌离、无欲、惋惜。我们觉得它毫无意义、毫无实质。我们已不再有好恶感。我们已耗尽对『自我』及其它一切的执取。心有节制;中性;平衡。这就称为六支舍[chalang-upekkha, 见词汇表] 。我们放开发生的事,放开我们所知所见的事,让它们沿着自身的轨迹运作,不把情绪牵扯进去。心就会提升到解脱洞见的层次。 这时候,要使你的心力更强,达到连证悟所得也不执取的地步。知仅是知,见仅是见。使心保持独立。不要让心流出去追逐它的知。我们知了,到此为止。见了,到此为止。我们不攀附那些事物,居为己有。那时候,心将获得全力,自然地趋向寂止——毫不介入、依赖任何事物。
造作彻底消失,只剩下法的清净态: 空性。这就是非造作之法。解脱。心脱离世间——独住法流,不上不下、不前不后、不进不退。心好比定桩。正如把一株树与定桩以绳相连: 树被砍倒时,绳绷断,定桩原地不动,同样地,心原地不动,不受任何客体或所缘的左右。这就是灭尽杂染之漏的圣者之心。
凡是按照这里提到的方式修心的人,将会证得安稳、自足、宁静,远离一切困扰苦迫。我们在这里简要谈论的内容,足可以作为指南,助我们为此生从苦迫中解脱而修练心。重视这些事,日后对我们有益。
--------------------------------------------------------------------------------
[21]『无明』[avijjā ]: 无觉知。有多层次,此处消解的无明非特指五上分结之根本无明。下文宿世智等直觉智亦称『明』[vijjā] 。
[22]『有』[being; bhava ]: 存在。『生』[birth; jāti ]: 出生。
版权所有:楞严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