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入门网

谈心说识 第二章 创造奇迹的意识——第六意识的潜能

发布时间:2023-01-09 19:19:56作者:楞严经入门网

第二章 创造奇迹的意识——第六意识的潜能

一、第六意识的潜在能力

常言,第六意识或潜在意识,下意识等,这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心识呢?梦中的意识又是第几识呢?它除了最会出主意之外还具有哪些能耐作用呢?在本文中将会有一番交待。一般人提到“心”或者是“精神”时,最先联想起的就是——第六意识,因其能变性最强,因为能变所以才能创奇迹,才会发挥潜在能力。

我们爬山,在接近峯顶时总会感到自己已经筋疲力尽了再也无法向前举步,但抬头一望,前面的同伴在你招手告诉你目的地就要到了,其实还有好几小时的路程,但一听到“就要到了”,仿佛注入一道清泉,好!拼一下马上就可休息了,这一思惟给了内在潜能一道讯息又能打起精神继续走,会瑜伽术的人将人催眠之后,使人身体腾空平放,靠的是集中注意力所产生的心力,也是意识的力量所创造的奇迹。

禅宗的《碧岩录》中有句话:“热时……热杀,寒时……寒杀”,意思在说明热时更往热处去,寒时更加挺身勇往寒地。寒、热是我们前五识中“身识”接“触”到环境时的感觉,这时,第六意识起了二个念头来影响人的行动。第一个念头是找一处凉快的地方乘凉去,第二个念头是既是热就让它热得够劲一点,於是就在阳光底下做起健身运动、或登山、或打球……等,虽汗汉夹背,精神却很舒爽。在冷气间里虽可得到暂时的凉快,一旦上学出屋外,迎面而来的热风让肌肤觉得很不舒服,反而觉得更热。和此相比,热时,走到户外、沐浴在阳光下,肌肤虽晒黑了,但汗自毛细孔中尽情地流,把体内的郁气、闷气、毒气也随著汗水一股脑儿地宣泄出来,人更显得有活力,精神百倍。此时肌肤承受热的感觉,和刚从冷气间出来,迎面而来的热潮,其感受是截然不同,而造成这一百八十度转变的,就是第六意识的能变性。

“热时……热杀,寒时……寒杀”并非在教我们如何避暑,其所揭示的是一种处世的心态,凡事要直下承担,不逃避责任,只有面对诸种困境难关时,才会因经验而生出智慧,所谓“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常言:“柳暗花明又一村”,“遇危急时,绝处逢生”,这些都是第六意识所创的奇迹。

二、分别善恶之识

眼、耳、鼻、舌、身等五种感官作用,这前五识各缘色、声、香、味、触等五种境界,此五识仅由单纯的感觉作用来攀缘外境,而不具有分别、认识的作用到了第六意识才具有认识,分别现象界所有事物的作用,所以又称为分别意识。

第六意识即一般人所谓的思想、见解或潜在意识等,在我们的心理活动中,占一非常重要之位置。西洋哲学中视此识为“能把握客观对象之心机能”,广义言之,即吾人所有经验从原始的感觉到高度的思考均包括在内。意即此意识亦包含前五识的作用在内。例如,我们去寺院听经闻法,耳闻说法之声是耳识的作用,眼睛看到庄严的佛像是眼识的作用,但从闻法中去了解佛教的教理,知道善恶皆有所报而心生警惕,这必须靠第六意识才有此感;瞻仰膜拜慈祥的菩萨圣容会油然而生恭敬心,在佛前忏悔发愿会感动得涕泪纵横,这是“第六意识”的作用。又看一张风景图片,虽有平面,但映现在脑海的却是一幅有远近,深浅距离的山水、人物、景色等的立体画面,这也是第六意识的作用。

在我们八识田中,以第六意识的分别心最为强而有力,任何事物,只要经过第六意识的分辨,其好坏美丑,是非曲直立见分晓。在这世间上,个人的荣辱得失,家庭事业的兴衰分合,甚至社会风气的振靡等,无不系之於第六意识的一念之转变。故《维摩经》云:“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春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在故宫博物院的李霖灿先生曾在云南丽江调查民俗。有一天,有户人家办丧事,李先生看到一位手挟贝叶经卷的老者来丧家念经,突然领悟到生死真义。那位老者念的经文是:“在无量河上流,有三个富女人,她们有金银满柜、骡马成羣。有一天,她们发现自己鬓毛雪白,才知道自己将有老死。她们听说有个大都市叫丽江,什么都有得买,就结伴来丽江买“寿”买“岁”,街头绕了绕,只有卖金卖银,没有卖“寿”卖“岁”的;她们听说有个更大的都市叫大理,什么都有得买,结果那儿有卖吃卖喝的,没有人卖“寿”卖“岁”;她们又听说有个最大的都市叫昆明,凡人间要有的,无有具备,结果那儿有卖绫罗绸缎,没有卖“寿”卖“岁”;三个富婆大哭著回家;走到昆明碧鸡关,累了歇口气,喝口碗茶,回头对著昆明城一望:只见滇池的大柳树,来时绿茵茵,现在已是黄叶烂烂,三个富有婆突然领悟,树木都会衰老,人何能例外?於是心头悲哀一齐丢下,笑著转回家!”

丧家听了,哭泣声渐渐停顿下来,李先生心头也感到了阵平和,想自己与众生本立足於平等之处,所谓生死大事,只不过是自然界的运转,实在不必艰深探索,浅近之处竟是如此易解。李先生所体会的,也是从自我的偏执,走向通达的生命观,对於别人的荣华富贵相较谥自己的蹙运难堪,也就淡然了。对人生的这一层体会也了解其实也就是第六意识的作用。所以我们对如此重要的第六意识,不但要好好地认识它,而且更重要妥善地控制它、引导它,切勿使其朝不正当的方向任意发展,若是不随时加以约束就如同断了线的风筝很难再追回来,所以那些因一念之差而犯罪者,只有在狱中细细咀嚼那“再回头已百年身”的滋味。

三、意识的定义——转凡夫识为妙观察智

“意识”,梵文原名:mana-vij??ma、西藏语译为yid-kyi rnam-par-ses-pa.八识或九识中的第六识。依意而有识,即以意根所依,以法境为所缘而正确地了别认识各种现象的真相。且其作用能统摄多种经验之内容。

此包含有自性、计度、随念等三种分别;有善、恶、无记等三性,通欲界、色界、无色界、有漏、无漏;缘三世(过去、现在、未来)的有为法、无为法,而取一切境界的总相。因此《俱舍论记》卷三云:“五识缘自境名各别境识、意识遍缘一切名为一切境识。”

德国有位哲学家——毕加落(一八八八——一九六五)在其《人类和颜孔》的这本书的开头有这么一段文:“有一天大文豪苏格拉底的住处,来了一位很会看相的人名叫钟毕路斯,他擅长以看人的相貌而断其性格,很准确。他看到苏格拉底的脸相,就说那是一张具足各种恶德的脸,在旁边的一些苏格拉底的弟子忍不住地哈哈大笑起来,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他们的老师是圣哲怎么会具有恶德。只有苏格拉底默而不言,因为他自己深知他是背负著各种恶德而来出生……”。

被众人视为圣者的人自知其本具有种种恶的万分,在其内心深处虽含有恶德,但一方面所流露出来的却是被称为圣哲之人所拥有的高贵气质。这种把恶的本性转换成高贵、善良的气质的关键所在就是第六意识,也可以说是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的作用。

意识的作用不只是纯粹知道的精神状态,他还包括判断事情的知性,做白日梦的幻想力、发明家必备的想像力以及感情、意志等各种机能。且可加以分类。

四、意识的种类

第六意识大分有二种(一)五俱意识(二)独头意识;(二)独头意识再细分有四种、即1、五后意识、2、定中意识、3、独散意识、4、梦中意识。今分述如下:

(一)五俱意识、就是和五种感官作用(眼识、耳识、鼻识、舌头、身识)等一起劳动而产生的感觉。所谓的感觉,若光恁外界的刺激那是无法成立其对外界的认识,受到外来的刺激时,须经意识加以统合、研判之后方才得知“那是什么”如此才构成认识外界的条件。例如身体的触觉感受到天气很热,五识的作用仅止於此,而促使我们尽快找一凉快之处——冷气间去消暑、或到避暑胜地去度假的是第六意识,也就是五识和感觉共同作用的五俱意识。此“五俱意识”尚可分成“五同缘的意识”和“不同缘的意识”。

五、五俱识与独头意识

吾人的第六意识,因其能变性最强,因为能变所以才能创造奇迹,才会发挥潜在能力。这个心识包含的范围很广,例如我们判断事情的知性、空想或是想你力感情,意志等皆属意识。第六意识大分有二种:(一)一俱意识、(二)独头意识(五不俱意识);细分有四种即1、五后意识2、定中意识3、独散意识4、梦中意识。这些个心理作用,也是要靠五种感觉作用来支持。譬如以舌头所感受到味觉而言,同样是一盘青菜摆在面前,因时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感受。菠菜在台湾很普通,也便宜,所以吃起来不觉得怎么样,但日本的菠菜是属昂贵的蔬菜,所以笔者在日本时很少购买,偶而看到饭桌上有一盘炒得油光翠绿的菠菜,就觉得今天这一顿饭特别好吃。这是心理上的作用左右了菜的味道。我们在不知情的状况下尝试的时候,不会觉得很好吃,如果是听到这道菜来源不易或是价钱很高的话,我们就会认为特别的好吃,相信这种经验大家都有过。这种感觉就是五俱意识中的“舌具体意识”——意识与舌识同起。由於第六意识的能变性强,所以它不只是影响我们的感官作用,也会左右我们的感情、意志,改变我们的人生观,若能如实地将此意识认清、把握;我们将会活得更加积极、乐观。今将意识的种类分述如下:

(一)五俱意识

1、与眼耳鼻舌身五种感觉同缘的意识

由前五识的感觉再加上第六意识的判断、思考而起的一种作用。例如,我们在看书时,眼睛一方面在注视著印在白纸上面的黑色铅字,一方面又在识别每一个字的意思,然后去加以了解,这种了解就是“五同缘的意识”。我们的耳识(听觉)也是一样,车子的噪音和贝多芬的名曲於耳膜的震动都是一样的,但由於第六意识的区分,听起来即有不同的感受。

又我们在听师父讲说佛陀的思想时,若只靠听觉而不用民,那再怎么尊贵的教法,也难吸收,所以才有闻善言不著意,马耳东风这种说法。只用视觉或听觉而不去思索经文的意思就是把一百卷的大藏经都看完又有何意义。纵使拥有超级的优越视力,对外界的认识,精密资讯的吸取若无心眼的分析、思考,又能认清真相多少。五同缘意识又称为“明了意识”,意为从表面的感觉再更深入去明了去了解的一个意识。

2、与五种感觉不同缘的意识

这个意识虽有由“前五识”做开端,但是却又在想著别的事情,所想之事也并非和前五识完全毫无关系,这就称为“五不同缘的意识”。例如,我们听经闻法,去思索了解那一字一句的意思,这是“五同缘的意识作用”;接著再从了解经意佛法为出发点进一步地回想起自己以往的种种造业而反处、忏悔,这就是“不同缘的意识作用”。躺在草地上,仰望蓝天而回想起遥远的故乡也有著一片蔚蓝的天空。亦即和自己眼前所看到听到的并非全然无关系但浮现在脑海中的却是另一个画面,由斯情斯景而起别种联想的心理作用即是“不同缘的意识作用”。因此不同缘意识作用之前,是先有“五同缘的意识”去认清对象之后,才有不同缘的意识活动。

俗云:“叶落知秋”,看到几片落叶就联想到“秋”这种大自然的推移,从小不景到大世界,所以才有“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这个境界,这不就是不同缘意识的作用吗?!

听慈鸟夜啼,邮羔羊跪著吸乳,会联想到父母养育我们的辛苦,要孝顺以报亲恩这也是属“不同缘意识”。佛教的修行法中提到“观心”、“观法”,由“观”而产生作用的意识,若将其归属在“不同缘的意识”,用眼睛探察事物的最深层,而能观取到“无常”、“无我”,那这个“不同缘意识”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意识层面。

但也有一种情形,心中所想的和眼前所见的完全是两回事。读书时心不在焉就是最好的实例,脑子想的和书本上写的是风马牛不相干之事,这该是属於哪一识呢?人的思绪千变万化,宇宙间的现象亦是幻灭地常,那一种情况归到哪一类,若要精确地分门别类划分清楚是很难,用佛法一分析人的心理作用,目的是希望吾人认清心的各种状态,知道如何去对治。因为若只在文字、分类、组织方面用功夫,那就失去学佛的零点正意义,分析意识是只帮助我们能体会到心识作用的巧妙、细致、变化无常等功用。

(二)不俱意识(与前五识完全不相干的独头意识)

1、五后意识

指的是离开五种感官之后,任意、率性的去发展的一个意识形态。在日本时,有一次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参观“唐招提寺法宝展”其中有一贴“鉴真大师”的画像,当时有一处要拜下去的冲动,因为在我心目中他那么的伟大崇高,思绪一下子飘到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唐朝,那时的鉴真大师已届高龄,仍不畏艰辛,历经十二年岁月在海上五次遇难,第六次才成功地踏上日本的土地,在奈良东大寺,傅授三坛大戒, 第一位把戒律傅到东瀛的中国比丘,当时连天皇在内有六百多位戒了受戒,而那个时候的鉴真大师不仅是垂垂老矣,且眼睛又失明,但为了傅授大乘佛法和接引日本的僧众,不顾自身的孱弱,创建唐招提寺成为开创日本律宗之始祖。自中国携去各种的经典、文物、艺术、雕刻等丰富了日本的文化,被日本举为“文化之父”。和鉴真大师为法忘躯,不辞辛劳的精神比起来,不禁对自己的不够精进而深感渐愧。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从瞻仰眼前的一贴肖像,即思惟到遥远的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人事,这个即是“五后意识的作用”。

2、定中意识

这个识是与“定”(缘专一境、心专注不散)相《法华经》是无量义处三昧、《华严经》是海印三昧、《般若经》是百八三昧。综观佛的教说,若无此“禅定”,也就难臻大圆满觉之境地。在修行禅定方面有四禅八定、四无量心、八解脱、禅定波罗蜜等专门的修行法门。本文所说的“定”是每个人不下都能拥有的一种平静的心境,一种精神的专注集中所产生的定境,这种定境并非一定要在禅堂盘坐终日才可得,在日常生活当中,随时随地皆可修行。不焦燥、不烦优,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於内心不会产生兴奋,也不会受到很大刺激,只是自由的在你的脑海中出现,又自在的消失,不会停留在脑海中,也不会受到任何千摄影响,能达到这种境界的心境就叫做“定中意识”。又有一种坐禅时会发生的幻像之境,这是经由各处妄想所产生的一种异常的心理状态。在《首楞严经》中提到五十个禅定中所生的魔境,坐禅时,眼前突然变得一片黑暗,好像被什么拉入深谷一般的心情,但有时候,又会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能看到千尊的佛环绕在自己的周围,这即是经中所言的幻像魔境,并非吾人所追求的定境。由定中意识所生之定境并不单限於坐禅时,在我们念经拜佛,或抄写经典时,集中精神意识,处在非常清净、轻安自在的状态上也会产生这种定中意识。

记得几年前家母曾经告诉我,诵经最能使她心静。有一次正在诵《普门品》时,有人就在她面前架起来,甚至大打出手,掀翻桌椅,杯盘落地,她竟然充耳不闻,丝毫不受影响,依旧心平气和地诵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那一刻的心境亦可说是“定中意识”。

3、独散意识

这是个单独作用的意识,与前五识毫无关连。在开会的人常会碰到这样情形,正当自己神游在虚时,突然被间到:“您的意思如何?”这下子可好,连现在讨论的主题是什么也不知,搜索枯肠也无半句话只有跟著打哈哈!这种散漫的意识属於独散意识的范围。其他尚包括有:想像力、构思力、创造力、内心的省察、观念性思考、思想、描绘理想的形象,发在愿等作用皆是。被世间的假相或被幻想所迷,使你陷入夸大狂妄的境界也是属於“独散意识”;而胸怀大志,很顺利地过完这个人生,或是不被现实所拘束、不理会天赋被埋没,活得怡然自得这也是“独散的意识”。

积极向前进的精神,独立自主的人生观,为世人谋福利的胸怀,缅怀过去、憧憬未来等的心识活动;远离“感觉”、“感官”作用的拘束,而能自由创造,自由活动的这个意识叫“独散的意识”。但若过於重视此识,则被创造了来的东西会脱离现实而没有实在感。因为人类应具备的一些基本的存在观念和经验是不可或缺,思想和经验缺了一项即无法圆满事情,学佛者更应遵循古德先贤所遣留之典范,所以若一味沈浸於自我的领域中,满足於自己所建的观念体系中,这种独散的意识就会形成一种狂人思想,当谨慎诫之!

4、梦中意识

做梦的现象是属於第六意识的领域。按字面解释这是在梦中的一种意识活动,和外界的接触全然无关。以现代的心理观点而言,“梦”是一种深层的意识,在知、情、意这种一般的意识活动中,所显示出更深层的内心作用。为什么做梦属於第六意识,因为在梦里头也有故事,也许还和人交谈,有这种作用时即属於“第六意识”。《金刚经》有云:“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又有人说“人生如梦”,都是在表示“梦”是不真实,是认识对象的幻影,飘飘忽忽地难以把握,其存在与否无须在意。

“第六意识”另外又叫“五位停心”,是指没有意识作用的五种状态。五位是“无想天”、“无想定”、“灭尽定”、“极灭眠”。在这当中有一项熟睡的“极睡眠”,也就是说在熟睡的状态下“第六意识”不可能会有作用,梦只有在浅眠时才会发生。这“五位停心”是意识不产生作用的五种态度——但是“第六意识”因为包括了知性、感情、意志和想像力、创造力、潜在能力等的作用,所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占了一席非常重要的地位。

第六意识所创的奇迹是什么?它可以改变人的观念,化悲为喜,以失为得。譬如一个人丢了他的钱包,非常的懊恼、难过,一整天茶饭不思都在想著那一包本来是属於自己所拥有的钱财。直到有位法师分析了以下的话给他听之后,他的心马上才开朗起来,不再愁眉苦脸了。

师云:“这包钱假设还没有遗失,你可能会直接拿回家,拿回家存在金库里也不见得保险,也可能会想,人生难得几回醉,何不痛快地喝上几杯再说,酒兴一来顺路就到了赌场,十赌九输,如此一来不仅身上的钱都输光,还因意志不清醒而写下了很多借据,以后的下场也就可想而知。假设没去喝酒,半路上出现了强盗,钱被抢走,身上还挨了一刀,和丢掉钱比起来,你还选择那一条路呢!宁可丢了钱也不愿挨一刀或欠下满身的债吧!如此一想,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还需要此事耿耿於怀吗?若想法不改变,烦恼病来不就更得不偿失了吗!看你恼了一天,妻子、小孩都远离你,不敢跟你讲话,你自己也没心情做生意,这些损失,岂只是你所丢的那么一点点钱所能弥补的。钱财是五家共有,有福有德者居之,千金散去还复来,唯有快乐的心境,温馨的家庭是金钱买不到的。再颓丧下去,值得吗?”

这一席话改变了那人的观念,马上在其意识田中如此思惟:我怎么这么傻!钱再赚就有,我烦恼什么,就当做善事一件和人结缘不也很好吗?果真如师所言,发生了那些不幸之事,要钱何用,岂不此丢掉钱更惨!想开了,好加在!胸中的阴霾、郁闷一扫而空,观念想法一改变,整个人如同再生般地有了光彩和笑容。这就是第六意识所创的奇迹啊!

注释:

①“言意识者,即此相续识,依诸凡夫取著转深计我、我所,种种妄执随事攀缘、他别六尘,名为意识。亦名分离识,又复说名分别意识。”《大乘起信论》(《大正藏》卷三二,页五一七中)。

②《维摩诘所说经》卷上(《大正藏》卷十四,页五三八下)。

③《一个心理学家的笔记》,余德慧博士著,页一五三。

④《阿毘达摩俱舍论》卷二:“分别略有三种:一自性分别、二计度分别、三随念分别,由五识身虽有自性而无馀二,说无分别。”(《大正藏》卷二十九,页八中。)

(1)所谓自性分别者,谓於现在所受诸行自相行分别,如五识缘五境、耳听声、舌辨味等。

(2)计度分别者,谓於去来今不现、见事思构行分别。例如:见深山中冒起白烟而推知有人遭山鸡而向外求援之讯号。

(3)随念分别,谓於昔曾所受诸行追念行分别。例如:整理相片时看见影中人的表情而追忆起往日欢乐的时光。

自性分别表现在,计度分别可通现在、过去、未来,而随念只限於过去之事。

⑤《大正新修大藏经》卷四十一,五七页中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