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问元净禅师曰:「如何是到家一句?」
(识起迷情於行者已到家时,应如何自处?行者归入本元时,其境界如何?)
元净禅师曰:「坐观成败!」
(人、法两执空,面对世间森罗万象,於心了无 碍。坐观世间因果轮回,云云众生之果报现象。)
(二)玄祥释解
1.前言
修行之间与行菩萨道是两回事情,修行中为要断一切法的执着,建立起自我的滩头堡,趋向能自断烦恼,把断要津,不通凡圣。对世间事当能以如实空的体,面对如实不空的境时,心能如如不动,也就是《金刚经》中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能不被住的是我们的体性,一般要能住的是客尘,在无所住之间所生的心是真心,真心 有一觉而无有能住的物体,因体性它是空无故。有这样的认知,就要去实证其事,当真能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就能体会什麽叫做「坐观成败」。
事不涉己者,当然此世间事与我无关,若常为世间不平事强出头者,世俗称此为义侠,正义之侠客之谓,常抱不平而出手干预世间事。若您有超强的实力与功夫,能路见不平而拔刀相助,表面上看来,此种人是有义气。但有义气的人,不具有慧眼及法眼,怎知道甲乙两造,谁是谁非,有时因缘还牵扯到今生之前的那一世,侠客所能见者是眼前之事端,依眼前之事端而产生的是非观念,强出头而加以干预,如此徒增因缘果报之业因种子,对於叁者又平增一番恩怨情仇,留待後世再来演续集。
事关己者乱,某些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若能不乱,显示是有点修证,修行者亦当如是。但是事一涉及至亲好友,可能也就不能置身事外,这是一般人的通病。若一行者能洞察至亲好友的因缘果报,要强出手协助众生,也得看对方是否福德具足,才能加以插手排难,在排难间又要能不伤害到各方,以平等心对待诸众生,如此才能折服一切逆缘众生,也才能不造新业缘,这是佛法排解恩怨情仇的不变模式。
2.释题
本公案名为「坐观成败」,修行间眼看他起了高楼,风光了数十年,再眼看他高楼塌陷了;眼看他爬上了高位,转眼又下台了。世间人事物本来都是无常,都是依因缘果报在流转,看世间芸芸众生,每个不都是随迁业流识一直在流转於生死海中。行者面对此境,如果心能没有挂碍的话,不生情见的话,就可说是能「坐观成败」。
我们能够坦荡荡的去面对众生业缘在转,但也许对於自己的亲人,却不能够坦然释怀。修行人不能断情者也就在此,这也是修行中的漏洞,此漏洞在紧要关头,都是障碍我们脱黏的一些葛藤。要学得「坐观成败」,断一切情见,当从至亲好友中来做起,能做得到才是真的解脱了。众生无量,你为要求得自我解脱的话,就要能客观地观外在众生一切的因缘果报,这是自我解脱的第一阶段,修得空观。
若自己已有所成就,就要随缘度化众生,不能再「坐观成败」了。所谓的「成就」就是对一切法能够不粘着,在第一阶段未修证到前,不会发起慈悲心以前,就是要练就我们自己的解脱力量。但已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时,就不能有「坐观成败」的心态。当然行菩萨道虽不能完全「坐观成败」,但也不能不观察因果的原则,不然加上一些情见时,又是在造业而不自知。
这个公案仅仅简单两句话,意即要证得自我解脱,只要没有挂碍地去观周围之间的人、事、物,客观地看他们生生灭灭、起起落落,好像跟我没有关系似地,这样就做到「坐观成败」的自我解脱境界。
3.语体文解
僧问元净禅师曰:「如何是到家一句?」
有僧前来参问元净禅师说,修行人修到最後回老家之时,若用一句话来说明其境界的话,应该是那一句话呢?从初发心修行,广积福德到内心清净无碍的时候,那就是回到老家了吧!这个时候的境界,用一句话来说明,其话语该怎麽说?境界又是什麽境界?我们按语说:识起迷情於行者已到家时,应如何自处?行者归入本元时,其境界如何?「到家」就等於回到了本体,归入本元的时候,它的境界该是怎麽样子呢?
元净禅师曰:「坐观成败!」
我们的妄心对外在一切境还会攀缘的话,就是有一个「我」跟「法」两个执着,我执、法执这二执如果没有办法破灭的话,你就没有办法客观对待一切事物,所以对世间森罗万象,超越了你的自我,超越了对一切法的执着以後,那心就能够了无挂碍,到这个境界时,你就有能力去坐观周围之间事事物物的成败。
如果你心还不清净,就有两种心态,看到无能无德的人,他也能升官,你就在那里跳脚,这种人会巴结、会迎合长官喜好,才能有升官的机会。但您要想因为他种了这个因,所以人家会给他好处。你看了他在巴结,也许看不过去,这就是你没有超越我执及法执,所以不能接受他巴结的行为,这样就不能坐观成败。
真正做到解脱时,就是世间的一切因缘果报现象对你来讲,只要冷眼观看了一下,懂了以後就放下,那一个是成?那一个是败?我在心里很超然的观看就得,这是自我的解脱境界。
有时候修行到这个境界的人,起心动念就会影响人家的因缘果报,因为你还会攀缘,心意念可以成就佛事,如果你用你的心意念去影响人家的结局,那就没有「坐观成败」,你还没有超越我、法二执,所以不管你喜欢的人或是不喜欢的人,该怎麽样,就让他怎麽样,尽量不要生起喜怒哀乐的心,来影响人家该得到的果报。
你能够坐观成败也就是你能坦荡荡的,没有执着世间的对错、好坏的观念,这些观念慢慢就没有了,他能成那是他有本事,跟我没关系;他虽然看起来是好人一个,但是得不到好处,你也不必要在那里婉惜,能够超越你自我的分别执着,那以後你对一切境界都能够没有挂碍,也就是解脱的一种境界。当然这是在「任运自在」之间,再下去不能永住在圣境,就要开始往回凡的道路走。
行者至「坐观成败」後,证得理地真空,那就要回凡,回凡的重要转变手段,即是在发菩提心,开始要行菩萨道利益群生。菩萨利益群生时,不是对任何人都要强出手,都得要插一手,而是要观其福德,福德具足者, 要有缘来到您的地方,那您都要能为他排难解困,除非他福德不具足。
至於福德具足不具足,要如何观?用自性观,自性能产生心法,当下即能体知,不能用心意念来想
。若不能用自性体知,那要用世间眼目来辨别,何者是福德够,那就看他是否有吃素?是否在学佛?是否是宗教徒,其他天道的宗教也可以,只要是宗教徒应都是有点善心、福德的。有时候不要您操心,福德因缘具足者,即能依约前来;若福德因缘不具足者,虽约定了时间,到时一定有其他杂事,阻碍他前来。有些人既然能来,但来後却对您所说不能产生信心,总是有个障碍在其间,您当然即能观知,此人福德因缘还是不具足,那也 有随他去了。本公案简单两句对话,已经把到家者证得的境界,心空、无执的境界指陈出来,就是要能「坐观成败」,这是在讲解脱修证的「到家」,不是讲佛法修证的到家,把这弄清楚後,才能知道此参问是在讲什麽境界,才不会又落於口舌之诤。
( 87年3月24日 讲於 龙潭)
版权所有:楞严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