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见师不善、见父母过,这叫大不孝!
摘自净空法师《净土大经科注》第621集 2014年2月16日讲于香港
【解】又如夜行险道,弊人执炬,不得以人恶故,不取其照。
夜晚,这个人,这人不是个好人,是个恶人,但是他拿了火把在前面照明,晚上走路。我不能因为他是个恶人,我就不跟他走了、“不取其照”了。
【解】菩萨亦复如是。于师得智慧光明,不计其恶。
见师不善、见父母过,这叫大不孝!
【解】是故彼经结云:
经上有个总结说:
【解】“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盖谓如是之人是真善知识。于真善知识能知能求,故必证菩提也。
我们要认识人!认识人标准怎么定?我听这个老师讲经、教诲,这个老师所说的,跟经的意思有没有违背。如果他讲的是跟经里面意思是相违背的,知见有问题,这个就不能跟了;如果他所讲的跟经上讲的意思完全相应、不相违背,纵然这个老师有什么过失,我们还是要跟定他。过失,有些过失我们见不到,我们以为过失,其实他没有过失,我们冤枉他了。冤枉一个善知识罪很重!老师要发现学生对他有疑惑,一定要化解,否则的话,有疑他得不到法益。亲近老师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真诚;第二个条件是清净、清净心,不能有疑惑,疑惑,心不清净;第三个是恭敬。有这三个条件,真正能得法益;这三个条件少一个都不行。我跟李老师学经,他开了个经学班,专门教学生讲经的。我们这个班的同学有二十多个人,我在旁边看李老师教学,他对学生的态度不一样:有几个学生,老师对他特别尊重,这些学生有过失,老师决口不提;可是另外有几个学生,老师对他有打有骂,见面没有好脸色。我怀疑,我也不敢问。大概两个月之后,老师有一天叫我到他房间去,房间就我一个人,问我是不是有这个疑惑。我说有、真有。老师告诉我:那个挨打挨骂的,是真正想学的,打他骂他,让他记住这个地方挨过骂的,让他不会忘记;那几个特别好的,那是不能教的,为什么?那些人爱面子,说几句不好听的,他脸上就红了,那会结冤仇,那怎么办?把他当作旁听生。我才明了,原来老师二十几个人因人施教,对每个人教的方法、心态不一样。这高明之处!认真负责。以前我跟方老师,学生一个,没这些问题;我跟章嘉大师三年,学生也只有一个,没这个问题;老师这次开班,学生有二十多个人,我看到了,才知道老师用心之苦。对我认真教诲,我真正受利益,所以在台中我的进度很快。我除了真诚、清净、恭敬之外,还有两个一般同学没有的:我的记忆力很好,听老师讲一遍,一个星期之内我要复讲的话,大概可以跟他讲的差不多,有这个能力;第二个,理解力比同学们强,我真听懂了、真搞明白了,进度大概是一个月学一部经,小部经。那时候没出家,在台中这个班上十五个月,我学了十三部经。十三部经都讲得还不错,所以我一出家就教佛学院。教佛学院,教一个学期才教一部经,三年毕业,六个学期,我才用了六部,还有七部没用上。所以我对佛学院很不满意,学不到东西。你看我在台中一年三个月,学十三部经;在佛学院里面学三年,一部经都不会讲,那不叫浪费时间吗?我真正体会到中国古人了不起,他们真有智慧,教学要让学生“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决定不能同时学两样东西,为什么?他用心他分心,他不能专就学不好,一定是一部。一部学完了,老师认同了,认同就是要讲一遍给老师听,老师点头,你没讲错,这一部才算学会了,你才可以学第二步;老师没有认同,不可以换第二部。那么我在台中学习的标准,学习一部经,至少讲十遍,这一部经才可以告个段落,再学一部。每一部经都讲十遍,到哪里去讲?到同学家里,今天在张三家里讲,明天到李四家里讲,所以我同学、同修很多,轮流去讲。听众一个、二个、三个、四个都可以

我们看是不善,在他作为,真的度了那个人。根性不相同,方法就不一样,统统是以利益众生为主。所以“于真善知识能知能求”,你能够认识他、你能够向他求指教,“故必证菩提也。”
【解】《大疏》又曰:但令善事明师,明师必自临事指示。亦同善财于文殊处发菩提心已,问菩萨行。
这是为我们举出一个例子。佛教里面教学,最重要的是教导他善事、明师。遇到一个好老师不容易!这个老师一定是亲自“临事指示”。就像善财童子在文殊会上发菩提心,发心之后问菩萨行。
【解】文殊亦不具说。
文殊菩萨没有详细给他说。
版权所有:楞严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