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伏妖篇》延续了周星驰前几部西游电影的主题,用特有的周氏无厘头风格讲述了一个荒诞戏谑而又真诚温暖的故事。贯穿全片的中心,我想可以用“再出发”三个字概括。在驱魔片中,师徒四人就已经开始出发了,这部片子中,他们经历了猜疑、变化、动摇,甚至生离死别,最后还是继续踏上了取经的征程,再出发。
再出发,很有味道。可以这么理解,伏妖篇是描写出发之后,如何继续保持初心。很多时候,我们会像师徒四人一样,因为走得太远,风景太乱,忘记了自己当时出发时的梦想。甚至,像沙僧一样,丢掉了本性。这就需要我们自己不断的强大自己的心灵,抵挡风险、猜疑、诱惑。这样才能复还本质,保持前进。其实,师徒四人面临的一切猜疑、离间、动摇、磨难,说到底都是师徒四人没有坚持初心的原因。
牢记自己的初心,就不至于被外界所迷惑,电影里印象比较深刻的,以凡夫唐僧的视角来看是个美艳的女人,但以火眼金睛的孙悟空来看却是蜘蛛精的化现,这如同人世一样,谁都说不准在一张人皮下,内心是个什么样的嘴脸,或者从佛教的不净观以及白骨观的角度来讲,人人又何尝不是冷怖的,远离对外在的执着。
唐僧需要放下的是段小姐
其实不管是驱魔还是伏妖,驱除和降服的不是蜘蛛精,九宫真人,不是红孩儿,甚至不是动了真情的白骨精,而是自己。唐僧前进途中最需要割舍的是对段小姐的情关,悟空最需要克服的是自己对“臭猴子”的自卑,八戒需要戒掉的是自己见了美女就荡漾的世俗之心,沙和尚需要时刻警醒保持着自己的“人样”。每个人在前进的路上,都有自己的障碍,都有自己的困难。
事实上﹐很多人都能感受到人生有很多“求不到”的苦﹐几乎处处事事都反映出来﹐只是近乎进入“麻木”状态﹐所谓“入鲍鱼之肆﹐久而不知臭”罢了﹔习以为常﹐陷于苦境而不自知。诸如年幼学生平时读书用功﹐渴望能够考上第一名﹐结果榜上无名﹐不惜跳楼自尽﹔又如男女谈恋爱﹐渴望早日成婚﹐不料女方或男方变心﹐移情别恋了﹐悲痛欲绝﹐一时扭转不过来﹐不惜毁灭自己生命﹐甚至同归于尽﹐惨绝人寰。在政治上、金钱上为了“求不到”所求的东西﹐在穷途末路下﹐做出糊涂愚事来﹐比比皆是﹐能说“不苦”吗,一生辛劳,万幸求得到的﹐即使能够如愿所偿了﹐也未见得不苦。要想解脱烦恼的根源,那就必须要解决掉自己的心结,不断前进,这样才能走出条通天大道宽又阔。
我印象很深的还有一句话,就是唐僧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每个人在与人相处的时候,都能够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就像唐僧进行“危机公关”的时候对悟空说的,要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一个团队的领导者,只有对每个成员的需求进行缜密的分析,才能打造出一支团结的队伍。我感觉影片中间唐僧对悟空的“危机公关”是全篇的关键,如果没有这次精神的洗礼,师徒四人在最后是不可能面对九宫真人的反间计的。而这公关的中心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唐僧对白骨精的爱,就是让她灰飞烟灭
除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还应该具有一种大爱,就像唐僧对段小姐一样,虽然念念不忘,但是还是为了普度众生的大爱,走上了西行的路;对白骨精用情再深,还是为了让她摆脱苦海,不得不选择让她灰飞烟灭。人与佛之间最根本的差别﹐就是前者“迷”﹐后者“觉”而已﹔人之所以“迷”﹐因有“无明”在支配自己﹐佛之所以“觉”,因有“智慧”了知一切。佛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如果懂得以上这些佛理的人﹐可以说或有少许智慧了。所谓“菩萨畏因”是指一些有智慧的人﹐对自己做任何事情之前﹐非常明白因果的道理﹐料到后果的严重堪虑﹐绝不轻易去做﹐这叫做畏因
!不造恶因﹐怎有恶果呢?但是有些人受种种无明乃至盲目欲望驱使﹐不择手段﹐干尽坏事﹐在受到严厉制裁时﹐就感到恐怖极了﹐这叫做畏果!佛教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种大爱,不单单是佛教修行的目标,也是我们为人做事的一种追求。《功夫》中的如来神掌
这种大爱贯穿了周氏西游片的始终,像星爷电影中所有的“如来神掌”一样,其实这种高深玄妙的功夫,就是一种大的境界,境界不是你单纯依靠《儿歌三百首》能够训练出来,需要经历一番天翻地覆才能体会出来。这种天翻地覆也许就是人生的历练,经过生活的磨砺,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一本简单的《儿歌三百首》中悟出“如来神掌”的玄妙武功。
我们佛教讲“离世觅佛法”是万万不可行的也就是这个意思。不管修行也好,学习也罢,都不能云里雾里,西天再远,磨难再多,也要一步一步走完,一件一件历练,不然,肯定掌握不了盖世神功。
相信大家都曾经听过或读过,有几句优美的、描述禅悟境界的语言:未悟之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正在参禅之际,“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到了真正觉悟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说的就是迷与悟。
《西游伏妖》中的如来神掌
最后,我想起一个佛教的故事:
沙漠里有一只骆驼,它已走了很长的路,又饥又渴,焦虑万分。
“为什么我活得这么辛苦?付出的比别人多,捱的苦却不比别人少?”它满腹怨气,一路痛苦地走着,一不留神踩着了一片碎玻璃,脚开始流血。它看着那小小的伤痕,无名火起三千丈:“已经够倒霉了,还遇上这楣事。”它狠狠地踢着沙发泄,沙粒崁在伤口上,伤更严重了,每走一步更痛,血流的更多。
走着走着,渐渐走出了一条血路。血的腥味吸引了秃鹰的注意,在空中盘旋,紧紧盯着骆驼。骆驼很害怕,拔足狂奔。走啊走,直至筋疲力尽才停下来,脚上的伤口更深了,血更流不止。一群狼闻到血腥味,飞奔而来,骆驼知道处境更加危险,拼尽余力慌忙逃命。
又再走啊走,终于摆脱了狼的追杀。此时骆驼已累透了,它亟需休息,但它更清楚知道脚上的伤口,那股血腥味将带来生命的威胁,于是它想尽办法将受伤的脚埋在沙堆里,希望其他动物闻不到那股味。它实在太累了,跪倒在沙堆上,渐渐昏睡过去;以为自己很安全,却万万没有想到,一群蚂蚁正循着血路,向着它的身上涌上来,黑压压的一片,像张厚厚的黑毯子,紧紧地把骆驼裹着。
当骆驼因疼痛惊醒时,浑身已被蚂蚁占据了。蚂蚁虽小,但无数的蚂蚁就像大猛兽般,使骆驼完全无法招架,它尝试猛力挣扎求存,但就是无法摆脱。它再也支持不了了,当它即将死去时,它后悔莫及,懊悔自己因为一小块玻璃碎片而生气,才会有此下场。
当我们面对生活的种种困境与磨难的时候,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是否要像骆驼一样,只有哀叹、只有追悔呢?能否尽早醒觉呢?其实我们可以生活得好一些。
版权所有:楞严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