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典集成》简介
《中华佛典集成》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和中国佛教协会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的专家、学者,经过数年的整理研究编辑而成。其目的是为热心於宏扬佛教文化,开展佛教研究及其他相关学科研究的佛学界、学术界朋友们提供一部必备的佛典资料,当然,这部书对一切有兴趣于佛教史的广大读者也将提供方便。
中国佛教典籍的汇编总集——大藏经是经历了自南北朝至清代初年长达千余年积累和整理的过程。从北宋初年的我国第一部木刻本大藏经《开宝藏》问世,到清朝初年编辑雕印《龙藏》时止,我国历代编印的大藏经,有实物资料存世的就有18种之多,被刊人佛教大藏经中的各种佛教典籍约在2400种左右。近代以来,日本先后刊行的《卍字续藏经》、《大正藏》;我国铅印的《频伽大藏经》、《普慧大藏经》等,又使相当数量的自唐、五代以来流落海外而国内失传的重要典籍重新面世;再加上埋没於敦煌石室中,直至近代才被发现的唐、五代时的写经,其数量就是十分可观了。据中华大藏经编辑局统计,其总数约有4200余种,23000余卷。如此宏大规模的佛教典籍,可谓“浩如湮海”,一个人穷其一生也未必能通读一遍。诚然,大藏经是中国文化的一大宝库,它不仅是佛教研究取之不尽的资料源泉,也同时涉及哲学、历史、语言、文学、艺术、天文、历算、医药、建筑等许多领域,为这些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然而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在这部包罗宏富的资料宝库中,各篇章水平参差不齐,重复的也不少,因此,不分青红皂白,不问内容是否重复,而欲从头到尾地去阅读大藏经也实在是没有必要。
实际上,汉文佛教典籍在一千多年的长期积累过程中,同是一种佛经的重复翻译,同是一种内容的重复撰述是大量存在的。这种历史的存在又往往得到历代佛教学者的认可,同时被收录在《大藏经》中。这里举几个佛教学术界都熟悉的例子,如《般若经》,这是大乘佛教的基本经典,收入《大藏经》中的这类典籍,依据大家常见的日本《大正藏》,其所录共43种。其中《金刚经》的不同译本8种,《心经》的不同译本7种,《大品般若经》的不同译本3种,《小品般若经》的不同译本4种。而它们又分别是《大般若经》第九会、第二会、第四会内容的单译本。又如《华严经》,先后有晋代翻译的六十卷(又作五十卷)本,唐代翻译的八十卷本和四十卷本3种,而先此译出的《兜沙经》、《菩萨本业经》、《菩萨十住经》等近30种小经又都是《华严经》部分内容的节译本,它们也均被收入《大藏经》中。其他像《大宝积经》、《大集经》、《涅檠经》、《法华经》等都有类似的情况。因此,在佛典分类中的所谓“阿含部”、“般若部”、“华严部”等等,都不过是一类经典的初译、再译,或单译、重译本的汇集。
中国佛教撰述亦有类似的情况。如大家熟悉的中国禅宗的经典性着作《坛经》,收入《大藏经》中的至少有4种不同的版本。又如,在宋代,曾先后问世了5种以记载语录为主的所谓灯录体禅宗史书,即《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联灯会要》、《嘉泰普灯录》,每种30卷。至南宋淳佑年间(1252年前后),因五种灯录“为书浩博”,内容重合,灵隐寺僧普济等又作《五灯会元》一书。此后,此种灯录体着作不断续出,诸如《续传灯录》、《祖灯大统》、《五灯严统》、《继灯录》、《五灯全书》等等,总数有几十种,它们虽各有自己的特色,但内容重叠雷同。这种内容的重复还突出地反映在各种主要经典的注疏类着作中。比如对中国佛教有较大影响的《妙法莲华经》、《金刚经》、《心经》、《楞严经》几种经书的注疏着作都在50种以上。其他如《华严经》、《涅檠经》、《维摩诘所说经》、《金光明经》、《圆觉经》等,它们的注疏也都有几十种之多。仅以《心经》为例,其经文不过268字,而历代注释《心经》的文字加起来何止于经文的几千倍。这类注疏的书,一般都是后代抄前代,再略加发挥,虽说不是千篇一律,但往往大同小异。还应指出的是,在收入《大藏经》的经籍中,属于密教部分的经典,以咒术、仪轨和世俗信仰为其特征,正如我国着名佛教学家吕澂先生所说:“密教开始于第七世纪,到第八世纪以后,性质逐渐同印度教相接近”。(《印度佛学源流略讲》251页)。密教典籍在整个佛教典籍中所占的比重是相当大的。仅据《大正藏》所录就有618部,966卷。
由此可见,在研读浩如湮海的佛教典籍中,其选择性是极大的。正是由于这种原因,选编一部为学术研究所必备,又为广大读者了解佛教基本知识所必读的佛教典籍的选集就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是我们编辑本书的初衷和所要达到的目的。
《中华佛典集成》选编的原则有这样三条:一是必选的一定不可少,即主要的,为学术研究所必需的佛教经籍不可遗漏;二是避免重复的内容,即选择要精,可选可不选的一定不选;三是全书的规模要适当。根据这三条原则,我们在数千种佛教经籍中选录了135种,总计1500余卷,并附录了几十幅图像。
全书分汉译佛典和中国佛典两部分,称上编和下编。上编包括阿含部、本缘部、般若部、华严部、法华涅檠部、宝积部、秘密部、戒律部、大乘论部、小乘论部共十部,总录佛教经、律、论三藏典籍54种,775卷;下编包括史传部、事汇部、忏仪法事部、论着部、诸宗部及山志部。诸宗部部下列三论宗、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和净土宗六部,加起来共十二部,总录各种典籍81种,788卷。中国佛教史上有“八宗”之说,八宗,即上述六宗再加上律宗、密宗。后两宗的主要理论可在秘密部和戒律部的经典中得到反映,他们的撰述也多为上述经典的注疏,故不再单列。此外,要特别指出的还有两点:一、本书专列了《山志部》,收录了以记载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佛教史迹为主要内容的几部山志。这是因为四大名山及其所反映的菩萨信仰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是中国佛教最具广泛影响的特色之一。二、在汉译佛典中,收录了两种在学术界尚有真伪之争的典籍,即《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和《大乘起信论》。这不只是因为它们自唐代始,就被佛经目录学家勘为《人藏录》的内容,从而无一例外的被历代《大藏经》所载录,更重要的原因是这两种典籍对中国佛教思想的形成曾产生过难以磨灭的影响,受到佛学界的普遍重视。
本书为避免排印的错误,一律采用影印的办法,其底本选自各种《大藏经》。(李富华)
版权所有:楞严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