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尽的追思永恒的典范
──纪念先师离欲上人圆寂十周年
释昌臻
先师离欲上人离开我们已经十周年。但上人一生持戒修行,安贫乐道;弘法利生,慈悲济世的精神,永远给我们留下学习的榜样,永远指引和鼓舞我们在修行道路上前进。
上人一生自行化他的精神,同赵朴初居士在《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中说:“我们提倡人间佛教的思想,就是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 这一纲领是符合的。作为佛弟子,必须一方面,持戒修行,安贫乐道,以净化身心,启迪智慧;同时,又必须弘法利生,慈悲济世,以利益社会;培植福德,修福修慧,利己利人。这是实践人间佛教必须遵循的道路。
对于上人最好的纪念,就是切实履践,依教奉行。我想提出两点认识,与同修们共勉:
一、必须持戒修行,安贫乐道,才能净化身心,启迪智慧。佛法是教育,是认识人生、破迷开悟的教育。学佛先学做人,人格圆满就是佛。古来大德有句名言:“有庙无道,不能兴教。” 意思是庙子虽然修得好,要是没有道,不能振兴佛教。什么是道?持戒修行就是道。持戒修行的人,身心清净,精神生活充实,不贪着五欲六尘,自能安贫乐道。上人一生,严持戒律,精进修行,有修有证,智慧超人;布衣蔬食,乐在其中。居士们供养高档的用品、食物,均变卖用于建庙。1991年荣昌居士们看见上人床上用品破烂不堪,为其购一套高档被盖等物,他坚持不用,仍卖掉作建庙经费。至今留下的补巴旧床单,和追随他几十年的风火蒲团等,正是启迪后人最佳的教具,和无价的精神财富。当时报国寺虽然房屋破败不堪,食宿条件很差,道路泥污难行,但是,从远道来亲近上人的人,真是络绎不绝;而报国寺正是有这位得道高僧而闻名于世。
佛、法、僧三宝,以僧宝为枢纽。因为佛宝、法宝是超时空的永恒真理,是历劫常新的。所以,佛法之兴衰,实取决于僧宝。太虚大师说得好:“僧宝清高,佛法兴盛;僧会卑污,佛法衰替。” 目前物欲横流,,寺庙也受冲击。个别僧人贪逐五欲,道德败坏,损毁佛教形象,引起社会评论,深堪慨叹!赵朴初会长生前多次提出:“佛教当务之急,第一是培养僧才,第二是培养僧才,第三是培养僧才。” 培养什么样的僧人?培养持戒修行,安贫乐道,人格高尚,利益社会的僧才。这是摆在我们面前十分重要而又非常艰巨的任务。为了振兴佛教,为了成就道业,我们应当以上人为榜样,力争做一名优秀高尚的僧人。
二、弘法利生、慈悲济世,就是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社会人群。因为,一个持戒修行、身心清净的佛教徒,他必然是关心他人,热爱社会的人;必然是忘我利他,受人尊敬的人。上人一生,慈悲为怀,随缘施化,处处以身示范,深受人们敬爱。上人虽是禅宗大德,但鉴于末法众生,根机浅薄,为了普度有缘,四十年代即在成都建“离欲念佛堂” ,化度无数。上人虽言语不多,而感人至深,往往一、二句话,使人改过迁善,终身受益。其摄受力之大,令人难以想象。上人精通医术,在弘教之余,凡来求医者,不问贫富,有求必应,治愈不少疑难怪症,深受患者感恩戴德。乐至报国寺编印的《离欲上人遗方》,已再版六次,索取者甚众,遍及海外。上人在圆寂前夕,口中反复念着:“人人平安!家家平安!” 这是“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 的菩萨情怀的自然流露。报国寺近十年来,在助学、扶贫、救灾和其他公益事业方面,作出了一定贡献,1995年被评为“四川省宗教界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先进集体” ,这都是上人的教导所至。当然,我们做的还很不够。今后必须继续努力,本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的宗旨,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缅怀上人的言传身教,它将永远鼓舞我们在自他两利的修行道路上前进!
版权所有:楞严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