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罗菩萨(梵语IAST:Tārā;多罗,意为“眼”、“妙目睛”、“瞳子”、“极度”、“救度”;藏语:སྒྲོལ་མ;Drolma;卓玛,意为“救度”),又译为多罗母、多罗佛母、度母、救度母。佛教认为多罗菩萨是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化身的女性菩萨,因此,有时佛教经论又作多罗观自在菩萨、多罗观音。多罗菩萨是汉语传统译词,是在唐、宋时代,由梵语直接音译成汉语,由于梵语“Tārā”含有多种意思,在翻译上符合汉传佛教“五种不翻”之一的规则,所以直接音译“多罗(菩萨)”,而没有采用意译,包括玄奘大师、不空大师、法贤大师等都是翻成“多罗菩萨”。
现在日本、台湾、韩国、越南、蒙古佛教界仍延用此译词;但华语圈因受藏传佛教的佛典藏文影响,也有不采用此译词,而采用“度母”或“救度佛母”。有人以为汉译的多罗菩萨一词当中,用“菩萨”位格来作称谓,是汉传独有情况;其实在《藏文大藏经》中,也有用“菩萨”位格来作“度母”称谓的例子。多罗菩萨的信仰在古印度时代就非常的流行,包括从那烂陀大学遗迹所出土的佛菩萨像中,有很多就是多罗菩萨像,现在的菩提伽耶大觉塔上,还是保留雕刻的多罗菩萨像。
在汉传佛教中,多罗菩萨被认为观世音菩萨的其中一尊,是从观世音菩萨目光所化现的女性菩萨,而称作“多罗观自在菩萨”、“多罗观音”,或称作“多罗菩萨”。在藏传佛教中则认为是观世音菩萨悲泪所化现的女性菩萨,而称作“多罗母”、“多罗佛母”、“度母”、“救度佛母”。在藏传佛教所有教派,都对于多罗菩萨极为崇信,不管是阿底峡尊者的噶当派,或是其他教派都是相同。
在古印度有五千商人乘船去大海寻宝,他们在珍宝岛上获得很多珍宝,满载在一艘船里,又来到檀香岛采集檀香,等到第二艘船满载后开始返回时,大海中之守财神灵们发怒卷起狂涛,逆风海浪把装满珍宝和檀香的两艘货船卷到远方。商人们乘坐的木船面临危险时,他们向梵天、遍入天、自在天、日、月和俱吠罗等神灵祈祷了一昼夜但都无济于事。在商人中有一位信仰佛教的居士想起了圣多罗菩萨,他高声念诵多罗菩萨的十字明咒,立即风平浪静逆风转为顺风,一夜后商人们便平安地返回了大陆,原来被卷走的两艘装满珍宝和檀香的货船也被顺风吹到大陆口岸。
版权所有:楞严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