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入门网

因 果

发布时间:2023-02-09 20:00:28作者:楞严经入门网

  第三篇 因果

  壹 何谓因果

  几千年来,存在中国人心中「举头三尺有神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善恶观念,维系着我们社会的道德于不坠,这种具有「惩恶劝善」之功的法则,就是因果观。

  因果,最简单的解释,就是「种什么因,得什么果」,这是宇宙万有生灭变化的普遍法则。在佛教教义体系中,因果是用来说明世界一切关系的基本理论,是阐明「缘起」法则,使明白易懂的一种道理。一切诸法的形成,「因」是能生,「果」是所生,也就是能引生果的是「因」,由因而生的是「果」。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结果不是从它的原因所生成,「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将这种因果关系表现得最明显,最易为人所知的,莫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法则。植物如此,非植物的任何现象莫不如此。所以,宇宙间从自然界到众生界,从天体到微尘,没有一个现象能脱离得了因果的关系。因为,因果律是事物生灭变化的法则。

  贰 外道的因果观

  自古以来,无论是宗教界、思想界或学术界,对于万有的生灭现象多有探讨,对于因果关系,也各有不同的论点。一般而言,可分为下列四类:

  1.邪因邪果:主张万物是由神所创造出来的。

  2.无因有果:主张现存的现象世界为果,由于此果的「因」难以探究,所以否定此果的起因。

  3.有因无果:主张现存的现象世界为因,由于此因而结成的「果」难以探究,所以否定此因的结果。

  4.无因无果:否定因果二者的存在。

  这些论点在讲求因果逻辑的科学时代,已经不能解决人类心中的疑惑,因为万物既是由神来创造,神又是从那里来呢?至于其它否定因或果,或二者都否定的学说,自然更属无稽之谈了。

  除此之外,在古印度的思想界,还有两种因果论:

  1.因中有果论:主张因中早已具有果性。例如:麦种能生麦子,是因为麦种中具有麦性。反对此说的则驳斥道:麦种在成长过程中,如果缺乏阳光、雨水、肥料、人工等条件,还是无法长出麦子。既是因中有果,应随时可生果,又何必等待因缘条件具足呢?

  2.因中无果论:主张果是由许多不具果性的「因」和合产生。然而我们仔细想想,其中不无破绽之处。因为既是因中无果,因果二者毫无关联,何能生果?这就好比泥中并无瓶盆瓦钵之法,按「因中无果」之说,不应生起瓶盆瓦钵,但是事实上,却非如此。

  这两种理论都将因果视为具有实在自性的物质,所以也禁不起逻辑推理的考验。

  参 佛教的因果观

  综观古今中外有关因果的各种理论学说,唯有佛教的因果观才能洞彻宇宙万有的实相。

  佛教的因果观,源自「缘起性空」的道理,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是仗因托缘,才有果的生起,而此果又成为因,待缘聚又生他果,如是展转相摄,乃成森罗万象。所以,大至一个世界,小如一个微尘,都没有实存的自性可言,而因缘不同,果报就会有所差异。所以,因果的道理,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因果的相状,有如蛛网,错综复杂。欲了解因果的脉络,我们必须从因缘的四个方面来着手:

  1.有因缘与无因缘:因缘不是知识上的问题,不是靠研究讨论就能知道的,因缘的真理是要靠自己在事理上修行,在心境中证悟,才能体会出来的。这种经由真实的修行、了悟而体会的因缘,是「有因缘」,在这种因缘法里,你我的法性都是平等的,宇宙即是我心,我心即是宇宙,这就是懂得因缘。如果只是滞留在抽象的理论上,表现在空洞的言语中,那就是「无因缘」,是缘木求鱼了。

  2.白因缘与黑因缘:因缘,有善有恶,白因缘就是善的因缘,黑因缘就是恶的因缘。「若人生百岁,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知。」一个人若不能明白生灭的终极究竟道理,对因缘只是肤浅的认知,就很容易随外界环境的变迁而随波逐流,陷溺在黑暗的、恶性的因缘里无法自拔;反过来说,如果道心坚定,信念不变,那么,所成就的因缘就会是光明的,所得的果报就是良善的。

  3.内因缘与外因缘:因缘,有外在和内在的不同,外在的因缘是一般因缘,内在的因缘是价值因缘。外在的因缘就好象在同一块田地,播下不同的种子,收成就不一样,这个种子就是价值因缘。又如:一样的父母,养出不一样的儿女;一样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程度也各有不同。外在的一般因缘,如父母、老师,可能相同,但内在的价值因缘,如资质、心力,却是各有千秋。所以说:因缘有内外,外缘虽然具足,而内因不同,果报自然有异。

  4.正因缘和邪因缘:因缘有正、邪,有的人生病了,知道是身心失调,接受对症下药的医疗,病自然痊愈,这是「正因缘」;有的人生病了,不能找出生病的真正原因,反而疑神疑鬼,以为是神明的惩罚,到处求神问卜,画符、吃香灰,结果病情反而加重,这就是「邪因缘」。很多事情的顺利或不顺利,障碍困难的多或少,有时导因于对因缘的认识不够正确。所以,我们能够正确地认识因缘,才能趋正避邪,才有好的果报。

  肆 对于因果应有的正确认识

  佛教所说的因果,是宇宙人生的实相,不仅仅是劝人行善的说辞,然而一般人往往以世俗的观点来解释因果,使一些不解佛法的人,一听到因果,便斥为迷信,殊为遗憾!我们对因果应有如下的正确认识:

  一、因果非宿命论

  因果观并不是宿命论,宿命论认为:一切得失成败,由命运之神掌握,努力是没有用的。而因果的观念则认为:所有的果报,不管善恶,都是自己造作出来的。譬如有人一出生就住在繁华的都市里,享受文明的生活,有人终其一生,都在荒山野地、穷乡僻壤营生,日月穷劳,这不是命运不公平,而是因缘果报不同。经上说:「有衣有食为何因?前世茶饭施贫人;无食无穿为何因?前世未施半分文。穿绸穿缎为何因?前世施衣济僧人;相貌端严为何因?前世采花供佛前。」 「因果十来偈」说:

  端正者忍辱中来,贫穷者悭贪中来;

  高位者礼拜中来,下贱者骄慢中来;

  喑痖者诽谤中来,盲聋者不信中来;

  长寿者慈悲中来,短命者杀生中来;

  诸根不具者破戒中来,六根具足者持戒中来。

  从这些偈语中,可以知道,人间的贫富贵贱、生命的长寿夭亡、容貌的端正丑陋,都是有因有果,并非凭空碰运气而来,也不是第三者所能操纵,而是取决于自己行为的结果。由于行为能决定自己的幸与不幸,因此对于过去的不幸,也可以靠不断的努力,使它转变为幸福。所以,因果观是肯定努力、上进、修行,是充满乐观进取的道理。

  二、凡事各有因果

  因果,不仅仅是一门理论学问,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乃至人我相处、信仰、道德、健康、经济等,都各有其因果关系。譬如肚子饿了,吃饭就能解饥,吃饭是因,腹饱就是果;又如一个人勤勉不懈的工作,因此赚了很多钱,努力是因,赚钱就是果。

  然而,有人对因果的认识错误,因此对信仰就有很多不正当的要求,比如吃素为求身体健康,拜佛为求佛祖保佑他升官发财,这都是错乱因果的谬见。其实,信仰有信仰的因果,道德有道德的因果,健康有健康的因果,财富有财富的因果。因此,若要身体健康,就必须调心行善,多作运动,注意保健,心安自然体泰;若要财源广进,就必须多结善缘,勤苦耐劳,信守承诺,有智慧能力,自助而后天助。

\

  吃素、拜佛,是信仰、道德上的因果,如果以信仰的因,妄求健康、财富上的果,那就错乱了因果,不能正确的认识因果。

  经上说:佛的境界不可思议,众生的因果业报也是不可思议,了解因果的复杂关系,也就体证了佛法的真谛。

  三、果报自作自受

  世间上虽说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然而法律却有漏洞,有时还会受到人情左右,因此法律未必能做到绝对的公平。惟有在因果之前,人人平等,因果业报如影随形,谁也逃不了。

  因果报应在时间上虽有现报、生报、后报等「三时报」之分,但是所谓「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际会时,果报还自受。」为善者必获福,作恶者必遭殃,造了善恶业因,不管时间久暂,只要因缘成熟,必定要受果报。譬如一粒种子埋在泥土里,一旦阳光、空气、水分等因缘聚合,时机成熟,便能发芽抽枝,开花结果。所以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又说:「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亦不受。」一切自作自受,任何人都替代不了。了解果报自作自受的道理,我们就应该行善积德,切莫造下恶因,一旦尝到恶果,也就追悔莫及了!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说:「已作不失,未作不得。」揭示了佛教因果论的特点:任何思想行为,必然导致相应的结果,「因」未得「果」之前,不会自行消失;反之,不作一定的业因,也就不会得到相应的结果。

  因果报应不是权势所能左右,鬼神也无法操纵,上天更无法控制,它支配了宇宙人生的一切,是吾人善恶行为的测试依据。经上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无追!」所以,我们应该正视因果法则,广植善因,必能为此生、来世带来福慧圆满的生活。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