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系念,也就是把心挂在一个地方。就像天如惟则禅师教他母亲的系念法门,把心挂在西方极乐世界上。有些人身体太差,念佛也念不动,也念不久,这样的人,把心挂在西方极乐世界就行了,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的时候,不要忘记。
系念法门的特点,就是时刻挂在心上,不管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把想念极乐世界的事放在心上,动静闲忙都不能忘;如果你真的觉得往生西方是你最大的一件事,你就自然总能挂在心头,这个是不妨碍你做世间的事情的。
如果我们世间的人有要紧事牵挂着,他哪怕是说话、上班、开会时,他那件要紧事总是在他心头,就算是睡觉中忘了,一醒来自然又马上就想起,总是想,总是想,挥都挥不去的。
或者,就像世间父母离婚以后,他们的小孩子想妈妈一样的,边吃饭边掉眼泪,乃至睡觉的时候也掉着眼泪,做梦也是梦到妈妈,这个就是一种系念。就是像这样的想念,你让他不去想,也是做不到的。不要忘记,随时都想起来,这就是系念。
世间人对暂时没有意义的事情,都能念念不忘,想放都放不下,他们不用勉强,尚且就能做到这一点;那如果我们转一个念,去专想一件对今生来世乃至未来无量世最有意义的往生大事,把它刻意造作成正念并得坚固不忘,又怎么会做不到呢?
而这一大愿里面的系念范围应该是很广的,念佛名号,乃至任何的净土法门修法都可以叫作系念。所以这里的系念不一定解释成天如惟则禅师的系念法门。
系念或者忆念,我们可以用《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去解释。
《念佛圆通章》里面说:“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就好像两个人,甲忆念乙,但乙不忆念甲;两个人中只有一个在那里忆念,另一个不忆念,根本不想对方。这样子话,“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碰到了跟没碰到一样,不会认识的。
“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果两个人都能互相去忆念对方,这样二人相忆,“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圆通章》说得非常清楚,如果两个人互相忆念,乃至于死了之后,将来他们也会碰到一起的;这个道理说得是非常透彻的,以这个比喻就能说明念佛法门的殊胜。念佛为什么能够往生?为什么阿弥陀佛能够来接引我们?就很容易明白了。
两个人能够互相忆念、时时都不忘失,这个心力是不可思议的;只要两个人时时互相思念,就会产生感应,这是必然的道理,不说佛法,就是世间上也有很多这方面的事迹。
比如现代物理学上的一个发现,从一个星球到另一个星球,一般要经过多少万亿的光年——光的速度是极快的,但因为宇宙太大了,还是要多少万亿光年才能从这一个星球到另一个星球;但是宇宙两端有两个构造极为相似的物质,虽然相距远远超过百千亿光年,但这两个物质,宇宙这一端的这个物质发出的信息到那一端没必要多少亿光年,一刹那,当下,那一边就收到,这个是物理学上的发现,相当于我们佛法说的心力不可思议。所以两个人如果互相忆念,这个人想着对方,对方也想着他,当下心电就会感应,一刹那就能感应到。
袁宏道在西方跟他弟弟袁中道说,他们两兄弟自空王劫来互为兄弟。三苏以及三袁(宋代三苏转世为明代三袁)他们的感情,特别他们前世苏轼跟苏辙的时候,两兄弟的感情是非常好的;我们从苏轼的书信、诗文上也能看出来,两个人经常思念着对方,感情非常好。总是互相思念着对方,所以空王劫来互为兄弟——空王劫是最初最早的一尊佛的时候,一直到现在,还作兄弟,这个是不可思议的。
互相忆念,就从来不远离,可见《圆通章》里讲的是非常重要的,让我们可以了知念佛法门的道理所在。
还有一个公案,是《聊斋志异》里面的一个故事——其实《聊斋》并不全是空谈,而是蒲松龄对当时因果报应的一些记载。比如,其中一篇《莲香》,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
有一个书生碰到了一个狐仙和一个鬼,这两位都成了他的夫人。由于鬼不能与人长期住在一起,所以后来鬼夫人遇到外面一家有个死掉的少女,她就直接过去,附在那个人的身体上,死掉的少女马上就活过来了。
但她只记得前生做鬼之事,所以她照镜子的时候吓一跳,因为她知道自己原来的长相,而现在换了一个身体,一照镜子,发现自己现在的相貌没有原来好看,因为身体太难看了,她觉得无法再去见原来的丈夫,就不想活了。于是就七天不吃不喝。
七天她醒来后,饿得不行还是吃了饭。数日后她的皮肤全部发痒掉落,身体也瘦了许多,原来穿不进去的鞋子也能穿进去了,乃至相貌也变了,变成原来很漂亮的相貌。所谓相由心生,靠她自己极强的心力,相貌竟然可以马上转变。当然后来她母亲不得不随她的意愿,嫁给前世的丈夫。
这个书生另外一个狐仙夫人,给他生了儿子之后突然暴病,知道自己要死了,也是舍不得她的丈夫,她就想学鬼夫人。她临终的时候对她丈夫讲,十年之后你我再聚,你一定要记得再来找我。
后来十年之后,他家门口来了一个老太婆带着一个女孩子,正好这样因缘就碰上了;十年之后他们三人相逢,共话前生,悲喜交加。
到了下一世还能相聚,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两个人相互忆念对方,不会忘记对方,所以到了下一世还能碰到一起。因为时间关系,这个公案只能大约介绍一下。
《聊斋志异》这个故事其实已经非常形象地介绍了《圆通章》里“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这个道理:如果两人互相忆念对方,那就从生至生,一生一生都不会忘记对方,不会远离对方。这就说明了心力的不可思议。
下面《圆通章》说:“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佛是永远忆念着众生的,这个我们不用担心。我们往生不了的唯一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做为众生,就像儿子忘了母亲一样;你如果忆念母亲,不要忘记,那母子就不会违远,自然就能相聚到一起。
这个比喻虽然很形象、很浅显,但其实有甚深的道理在里面。跟这个一样的,我们如果去念佛,能忆念诸佛,忆念阿弥陀佛,就一定能机感相应,阿弥陀佛必然会来接引我们。
以上是根据《圆通章》的经文并结合世间公案讲了忆念、系念的道理。
版权所有:楞严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