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陀本愿与持名念佛
「彼佛国土,诸宝行树,微风吹动,出微妙音 譬如百十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说阿弥陀经》)
「弥陀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 」净土宗最重要三部经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佛陀在说过前二经后,有关念佛之功德大致经已说完;为了进一步彰显其出世本怀,乃无问自说《阿弥陀经》 此经乃佛自知涅槃时机已近,故欲作最后之说法;因此,这是一部相当特别的经。
佛说:「我见是利,故说是言 」且是对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而说;短短的经文中,呼唤其文竟达三十六次之多;舍利弗是绝顶聪明的人,何以佛却不厌其烦的一再念其名?相信一定是佛陀觉得此经非常重要,所以才耳提面命、千叮万嘱舍利弗──「要注意听啊!别听漏了
!别会意错了啊!」如果我们读此经之时,把「舍利弗」三字改成自己的名字,读起来必定别有一番深刻的体味。我们都知道,阿弥陀佛成佛前,曾为法藏比丘,原是国王,后来舍弃王位出家,在世自在王佛处,道出「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心愿;并求教诸佛净土的优劣,然后集合所有净土的优点,希望自己所建立的国土超过十方一切诸佛;最后确立四十八大愿,以拯救一切迷惘众生;其中第十七愿,要用「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来救助群迷,与诸佛的救度最为不同,亦是最容易修持的;而第十八愿则是四十八愿的本愿──十方众生得到佛所给予的三种信心:真实心(至心)、欢喜爱乐之心(至乐)、愿往生净土之心(欲生),称名念佛者,必得往生。
经中首先赞叹净土之极乐、庄严,入此土即是不退转菩萨等殊处,以令众生起仰慕向往之心;再者鼓励发愿往生,并加以证明,并举六方诸佛称赞此经,而闻此经受持的人,亦皆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最后诸佛称赞释迦牟尼佛于此五浊恶世说此难信之法,乃希有之事。
「难信之法」,指的就是阿弥陀佛的他力──他力亦昂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力 而这种他力信心、持名念佛法门的至殊胜处,即在于可带业往生,不断惑业,得出轮回 业力犹如一块大石头,横渡生死大海,必沉无疑;但弥陀的愿力却是一艘大法船,可承托深重的业力,得渡彼国;一入彼国,即顿超三界,横出生死,不再受轮回之苦 然际此末法时期,一则无佛住,二则名利诱惑太大;三则业力太重,无力作主;生命短促,无常迅即现前,我等智慧浅短,若欲修行自然是障碍重重 是以,佛陀本大悲誓愿,特为我等凡夫开示念佛法门,以一念之信心,投入阿弥陀佛大愿海中;得蒙佛力之加被,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直入快捷方式;以弥陀为慈母,以菩萨为眷属,得不退转之利益,假以时日,必得开悟成佛。
华严会上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文殊、普贤及善财,修的都是净土;释迦佛亦劝其父王行念佛三昧;八宗共主龙树菩萨最后也趣入净土。天台荆溪大师说:「诸经所赞,多在弥陀。」由此可见念佛法门,乃为「一切诸佛所护念」之殊胜妙行,我等佛子为何舍其易而不行呢?
版权所有:楞严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