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入门网

敦煌遗书中的《妙法莲华经》及有关文献

发布时间:2023-02-01 16:40:15作者:楞严经入门网
  敦煌遗书中的《妙法莲华经》及有关文献
  方广锠
  内容提要:佛教经典的理论渊源、形态演变、版本区别、流传经历、真伪鉴定及其在佛教 研究中的价值,从来是佛教文献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僧人往往在对印度经 典的注疏中构筑与发展自己的思想体系,因此,对佛教注疏的整理又成为中国佛教 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敦煌遗书所存《法华经》及其注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 收集整理与介绍,目的是为上述研究提供一些基本的资料。本文最后就《法华经》 在中国的主要兴盛时期及流传方式提出若干个人的见解。 作者方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一
  《妙法莲华经》,又名《法华经》。印度大乘佛教主要经典之一。本经称释迦牟 尼成佛以来,寿命无限,为了给众生开示悟入涅槃之大智慧,时一宣 说三乘(声闻 乘、缘觉乘、菩萨乘)归一(佛乘)之微妙法,并给诸声闻授记。经中调和大小乘 各种观点,称一切众生皆能成佛。并称佛说此经时,多宝塔从地涌出,十方诸佛集 会证明,六万恒河沙等菩萨及其眷属护持流布。又称凡护持、诵读、书写《法华经》 者,均可得无量无边功德。
  本经刚被译出,就被视为“诸佛之秘藏,众经之实体”?[1],产生较大影响, 在 我国极为流行。尤其在天台宗兴起以后,更被视为诸经之王,视为作功德之绝好对 象,由此并产生不少诸如灵验功德记之类的作品。在我国的佛典崇拜长河中,《法 华经》崇拜占据重要地位。如《岳州圣安寺无姓和尚碑铭并序》称无姓和尚“读《法 华经》、《金刚般若经》,数逾千万”?[2]。《宋高僧传·神皓传》,称神皓“诵 《法华经》 九千余部”?[3] 。又,《宋高僧传·守素传》载:“素誓不出院,诵《法华经》三 万七千部”?[4]。《延寿传》:“其性纯直,口无二言,诵彻《法华经》,声不缀 响。……诵 《法华》计一万三千许部”?[5]。《若虚传附亡名传》称“潭州释亡名,恒诵《法 华经》, 口无他语”?[6]。据《宋高僧传·楚金传》载,释楚金,俗姓程,广平郡人。因曾 入 梦玄宗,故声腾京辇,被封为国师。他专念《法华经》,修建多宝塔,在塔中置法 华道场,供养《法华经》,六时念诵。据说,他还曾以“顶中之血,刺写经王”?[7] 。
  据《开元释教录》卷十一、卷十四,本经先后六译:
  一、《法华三昧经》,六卷,吴外国三藏支畺良接译。
  二、《萨芸芬陀利经》,六卷,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三、《正法华经》,十卷,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四、《方等法华经》,五卷,东晋沙门支道根译。
  五、《妙法莲华经》,八卷,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六、《妙法莲华经》,七卷,隋天竺三藏崛多、笈多二法师添品。现《大藏经》 中一般称为《添品妙法莲华经》。
  上述六译中,竺法护一人就有两译,有点不合情理。关于这一点,智昇 是这样叙述的: “谨按《长房录》,其《正法华》是竺法护太康七年(286)译,见《聂道真 录》。复云太始元年(265)译《萨芸芬陀利经》,六卷,出《竺道祖录》。同 是一经,不合再出。名目既殊,本复存没,未详所以。或可‘萨芸芬陀利\’是 梵语,‘正法华\’是晋名。梵晋俱存,录家误也。”?[8]
  智昇的推测是合理的。近代有的研究者认为,支畺良接与支道根 的译本似乎也 属误传,实际并不存在。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考证。总之,现存译本只有法护、罗 什、崛多等三个。 这三个译本中,《正法华经》,又名《方等正法华经》。西晋竺法护译,十卷二 十七品,是现存三个经本中最早译出的。接着译出的是鸠摩罗什的《妙法莲华经》 (以下简称《妙法华经》),七卷二十七品。由于后出,故当时曾称《新法华经》。上述两个 译本除了行文参差 外,结构等也略有差异,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正法华经》之《药草喻品》第五有两组长行与重颂组成。而《妙法华经》 之同品只有前一组长行与重颂,缺失后一组。见《大正藏》,第九卷,第85页上19 行至第86页中17行。
  二、《正法华经》之《授五百弟子决品》首部有一段长行与一段重颂,内容为 导师带人入海采宝。可见《大正藏》,第九卷,第94页下第11行至第95页中第28 行。但《妙法华经》相应之《五百弟子授记品》中无此内容。
  三、《正法华经》之《药王如来品》第十由三组长行与重颂组成,但《妙法华 经》相应之《法师品》只有后两组,缺失前一组。参见《大正藏》,第9卷,第99 页上第25行至第100页中第13行。
  四、《正法华经》在《七宝塔品》第十一中有佛陀论提婆达多的内容,参见《大 正藏》,第9卷,第105页上第27行至第106页上第25行。而《妙法华经》相应 之《见宝塔品》中则无此内容。
  五、《正法华经》把《嘱累品》作为第二十七品,置于全经之最后;而《妙法 华经》则把《嘱累品》作为第二十二品,置于经文中间。
  所以产生上述差别,据隋撰《添品妙法莲华经序》研究,主要是各自依据的底 本不同。该序称: “考验二译,定非一本。护似多罗之叶,什似龟兹之文。余检经藏,备见两本。多 罗则与《正法》符会;龟兹则共《妙法》允同。” ?[9]
  也就是说,《正法华经》是根据梵文贝叶经翻译的,而《妙法华经》则是根据 西域的龟兹文本翻译的,这才造成如此差异。隋时这两种经本都还存在,当时的僧 人根据两种原本对勘前此的两个译本,发现除了上面五个问题外,还有两个问题:
  一、据梵文本,《陀罗尼品》应为第二十一品,排在《如来神力品》之后。而 《正法华经》、《妙法华经》却都把该品放在《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之后。
  二、据梵文本,《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应该有重颂,但《正法华经》、《妙法 华经》中却都没有。
  其实,《妙法华经》有缺漏这一事实,隋代以前人们就已经知道。故曾经有人 将南齐法献与达摩摩提译的《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收入罗什译本,作为第十 二品单独列为一品,使得《妙法华经》从此成为二十八品。另外,人们又把北周? 那崛多译的《普门品》重颂收入罗什译本。这就在原罗什本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个修 订本。
  鉴于上述情况,隋仁寿元年(601),大兴善寺某大德,亦即《添品妙法莲华经 序》的作者与崛多、笈多一起,根据从印度传来的梵文贝叶经对罗什译《妙法华经》 重新作了校定。由于在他们所依据的梵文贝叶经的《授五百弟子决品》与《药王如 来品》中也没有罗什本所缺失的内容;而罗什本原缺的关于提婆达多的内容以及《普 门品》中的重颂已经补足;所以他们的校定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从梵文本《药草喻品》中译出罗什本所缺的内容,补足之。
  二、把已经单独立品的有关提婆达多的内容,仍然按照梵文本的结构方式归入 《见宝塔品》中。
  三、按照梵文本的次序,把《陀罗尼品》改为第二十一品,放在《如来神力品》 之后。
  四、把《嘱累品》改为第二十七品,按照梵文本的次序,放到全经的结尾。 他们把自己校定后的本子称作《添品妙法莲华经》,一般简称为《添品法华经》, 七卷二十七品。传统的佛教目录都称该《添品妙法莲华经》是崛多、笈多两人完成 的,实际还应该加上那位不知名的《添品妙法莲华经序》的作者。疑或为彦琮。《添 品法华经》与《妙法华经》相比,除了结构有所变动,略微增加了一些内容之外, 没有太大的不同。
  上述三种经本中,传统以罗什修订本最为流行。
  二
  敦煌遗书中三种《法华经》均有保存,也以罗什修订本为最多。下面把敦煌遗 书中的各种《法华经》本介绍如下,顺便也介绍若干吐鲁番出土乃至传世的写本:
  《正法华经》,北图藏有3号:(一)昆66号,首尾均残,存154行。(二) 地65号,首尾均残,存140行。(三)金20号,首尾均残,存84号。英国亦有 收藏。从总体来看,敦煌遗书中所存该经的数量不多。本经已为历代大藏经所收, 敦煌本可供校勘。印度国立博物馆藏有一件吐鲁番出土的《正法华经·光世音品》, 题记谓: “魏(巍)隆大道,玄通无津。廖廓幽微,眺睹叵闻。至人精感,皇然发真。三光 俱盛,乾坤改新。无际含气,现民显矣。世尊明德感神。 神玺三年(399)七月十七日,张施于冥安县中写讫。手拙具字而已。 见者莫笑也。若脱漏,望垂珊(删)定。三光驰像,机运回度。丈夫失计,志意错虞。 一计不成,亦为百□虞。” “冥安县”,属敦煌郡,由此可知四世纪时敦煌与吐鲁番之间就有着密切的关 系。 《妙法莲华经》,北图藏有菜17号、新16号等约二千号。英、法、俄、日等 国所藏数量亦较多,总数约在五千号以上。是敦煌遗书中单种经保留数量最多者。 日本兜木正亨着有《斯坦因、伯希和搜集敦煌〈法华经〉目录》 ,对诸种写本作了详 细的着录,用功甚勤。但收罗尚不够齐备,着录亦偶有错谬。敦煌遗书中所存的《妙 法华》,虽有少量与罗什原译本相符的经本,但主要是与现今流通本(即修订本) 相符的经本。
  据《开元释教录》载,本经以八卷本为主,但也有七卷本。不过从敦煌遗书以 及传世大藏经来看,历史上的主要流通本应该是七卷本。我们知道,智昇的《开元 释教录·入藏录》是根据西崇福寺的现前藏经编纂的。大约因为在该藏经中,《妙 法华》是八卷本,所以智昇把八卷本作为主要流通本加以着录。
  敦煌遗书与传世藏经一样,所存主要是七卷本。但也有八卷本,甚至还出现从 来未见着录之十卷本。三种卷本之卷品开阖虽然不同,但内容一致。在此将三种卷 本的卷品开阖对照表列如下(转引自上述兜木正亨《斯坦因、伯希和搜集敦煌〈法华 经〉目录》):
  品 次 品 名七 卷本卷次八卷本卷次九卷本卷次
  1? 序品 第一卷 第 一卷 第一卷
  2? 方便品 第一卷 第一卷 第一卷
  3? 譬喻品 第二卷 第二卷 第二卷
  4? 信解品 第二卷 第二卷 第三卷
  5? 药草喻品 第三卷 第三卷 第三卷
  6? 授记品 第三卷 第三卷 第三卷
  7? 化城喻品 第三卷 第三卷 第四卷
  8? 五百弟子受记品 第四卷 第四卷 第五卷
  9? 授学无学人记品 第四卷 第四卷 第五卷
  10? 法师品 第四卷 第四卷 第五卷
  11? 见宝塔品 第四卷 第四卷 第六卷
  12? 提婆达多品 第四卷 第五卷 第六卷
  13? 劝持品 第四卷 第五卷 第六卷
  14? 安乐行品 第五卷 第五卷 第六卷
  15? 从地涌出品 第五卷 第五卷 第七卷
  16? 如来寿量品 第五卷 第六卷 第七卷
  17? 分别功德品 第五卷 第六卷 第七卷
  18? 随喜功德品 第六卷 第六卷 第八卷
  19? 法师功德品 第六卷 第六卷 第八卷
  20? 常不轻菩萨品 第六卷 第七卷 第八卷
  21? 如来神力品 第六卷 第七卷 第九卷
  22? 嘱累品 第六卷 第七卷 第九卷
  23? 药王菩萨本事品 第六卷 第七卷 第九卷
  24? 妙音菩萨品 第七卷 第七卷 第九卷
  25?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第七卷 第八卷 第十卷
  26? 陀罗尼品 第七卷 第八卷 第十卷
  27? 妙庄严王本事品 第七卷 第八卷 第十卷
  28? 普贤菩萨劝发品 第七卷 第八卷 第十卷
  敦煌与吐鲁番发现的《妙法华经》之写本不少均附有题记,现知题记的总数达 一百多条。其年代最早者为大谷探险队所得之吐鲁番写经,题记曰: “比丘弘僧疆写。建初七年(411)岁辛亥七月二十一日,比丘弘施、惠 度(?)、兴达,共劝助校一遍。时劝助磨墨,贤者张佛生。经名《妙法莲花》, 兴达所供养。” 敦煌遗书中之题记则以上海图书馆所藏52号为最早,题记谓: “乙卯之岁四月中旬,清信女姚阿姬为一切众[生]顶戴供养。愿所往生 处离苦得安。” 研究者或谓该“乙卯之岁”为公元415年或475年。但本号为李盛铎旧藏,故 真伪待考。敦煌遗书中较为可靠的早期题记为伯422号、伯2522号、伯2836号, 略谓: “使持节侍中都督南徐衮北徐衮青冀六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录尚书事南徐州刺史竟陵郡开国公萧道成,普为一切,敬造供养。” 该卷系刘宋升明元年(477)萧道成所造。 当时人们写造《法华经》,有的是为亡灵作福,如伯2334号题记谓: “大隋大业十三年(617)岁次丁丑月日,比丘尼法藏奉为亡妣敬造 此经一部,庄严究竟。以斯福善,奉资久远已来、过去眷属,即日所为亡妣神 灵,唯愿承兹《妙法》,与一切含生,俱登正觉。” 有的是为国运祈祚,如上海图书馆51号题记谓: “义和五年(618,高昌年号)戊寅岁十月十一日,清信女夫人和氏伯姬, 稽首归命常住三宝。闻一谛幽昧,显自九经之文;三空渊旨,彰于十二之说。 弟子仰维斯趣,敬写《法华经》一部。冀金教永传于千载;玉□不朽于万祀。 庶以斯福,仰愿国祚永隆,本枝万叶。愿过去先灵,面圣餐音。现在亲因缘眷 属,恒履休和,未来见佛。普共有识,同沾斯润。” 有的为皇室祈福,如日本书道博物馆所藏卷五,题记谓: “贞观二十二年(648)十月二日,菩萨戒弟子苏士方,发心愿渐转写诸经经论等 ,奉为至尊皇后殿下储妃,又为师僧父母诸亲眷属、四生六道,等出 尘劳。法界有穷,斯愿无氓(泯)。颂曰:‘写《妙法》功德,普施于一切。 同证会真如,速成无上觉。’” 有的为自己病愈,如斯791号题记谓: “垂拱四年(688)十一月,清信佛弟子王琳妻,比为身染缠疴,敬写《法 华经》一部,以此功德,资益一切含灵,俱登佛果。” 有的为亲人有病,如龙谷大学图书馆藏卷六题记谓: “辛未年(911)二月七日,弟子皇太子为男弘忽染痢疾,非常困重。遂 发愿写此《妙法莲华经》,上告一切诸佛、诸大菩萨摩诃萨及太山府君、平等 大王、五道大神、天曹地府、司命司禄、土府水官、行病鬼王、疫使、知文籍 官院长、押门官、寺使、可蓝(伽蓝?)官、并一切幽冥官典等,伏愿慈悲救 护,愿弘疾苦早得痊平,增益寿命。所造前件功德,唯愿过去、未来、见在, 数生已来所有冤家债主、负财、负命者,各愿领受功德,速得升天。”
  这条题记中出现一批敦煌当地人民平日崇奉的神?B05C?,反映了人们 的信仰形态, 值得注意。有的出行前祈求一家团圆。如日本书道博物馆所藏卷四题记谓: “元年(552,西魏元年)岁次壬申正月庚午朔二十五日甲午成,弟子辛 兴升南无一切三世常住三宝,弟子兴升自惟宿行不纯,等类有识,禀受风末尘 秽之形,重昏迷俗,沉溺有流,无明所盖。窃闻经云:大觉玄监,信敬大乘, 果报无极。以是弟子兴升,国遣使向突贵,儿女在东,即率单情。咸(减)割 身分之余,为七世父母、所生父母、妻子亲眷,敬写《法华经》一部、《无量 寿》一部、《药师》一部、《护身命经》一部,愿持之功,一豪(毫)之善,使 弟子超缠群俗,形升无碍。托生紫宫,登阶十住。辩才无滞舍利弗;不思议力 如维摩诘。行如文殊,得道成佛。又愿弟子,儿女相见,现家眷、兄弟、知识、 子侄、中表,普及弟子兴升儿女得还家。庆会值佛闻法,含生等同斯契。” 有的是自己供养,如北羽28号题记:“大中七年(853),莫高乡人阴仁衷所宝。” 有的乃与人受持,如斯194号题记谓:“垂拱四年(688)六月 日,信女杨阿僧与 人受持。”有的是校勘题记,如日本栗原贞一旧藏:“开元五年(717)十戒比丘净 土寺慧聪勘了,敬礼供养。”有的是标点题记,如斯2577号: “余为初学读此经者不识文句,故凭点之。亦不看科段,亦不论起尽,多 以四字为句。若有四字外句者,然始点之;但是四字句者,绝不加点。别为作 为;别行作行。如此之流,聊复分别。后之见者,勿怪下朱言错点也。” 对研究古代佛典的标点颇有参考价值。有的为本人研究此经的记录,如北羽33 号题记:“开元九年(721)二月十三日,马奉禄于此经略取要义。”有的是本人转 读大藏的记录,如斯3510号题记:“清信尹玄?受持。开元九年(721)五月一日, 清信尹嘉礼为十方众生转一切经一遍。”抄写者既有个人,也有集体。北玉77号题 记谓“第一千七百八十四部,凡一万三百七十四言。”后者是本经的字数,前者则 大约是一次做功德所抄写的《法华经》的部数。伯3788号题记则谓“奉为两亲, 敬造《妙法莲华经》三千部。”可见当时对该经信仰之强烈。北果67号尾有“社经” 二字,可见是某社所有的经典,对研究敦煌的社提供了新的资料。北羽47号题记: “天宝五载(746),五印度僧祗难写。”说明写经者还有在华的外国僧人。
  敦煌遗书中还有三十五号《妙法华经》的题记说明它们都是唐高宗时期的宫廷 写本,现按抄写日期先后列举如下:
  编 号 经名卷次 抄 写 日 期
  1? 斯5319号 法华经 卷三 咸亨二年五月二十二日
  2? 斯84号 法华经卷五 咸亨二年十月十日
  3? 斯3079号 法华经卷四 咸亨二年十月十二日
  4? 敦煌县博物馆 法华经卷六 咸亨三年二月二十一日
  5? 伯4556号 法华经卷二 咸亨三年二月二十五日
  6? 伯2644号 法华经卷三 咸亨三年三月七日
  7? 斯4209号 法华经卷三 咸亨三年四月十五日
  8? 斯4551号 法华经卷四 咸亨三年八月二十九日
  9? 斯2573号 法华经卷三 咸亨四年九月十七日
  10? 斯312号 法华经卷四 咸亨四年九月二十一日
  11? 斯456号 法华经卷三 咸亨五年八月二日
  12? 斯3348号 法华经卷六 上元元年九月二十五日
  13? 上海图书馆 法华经卷一 上元元年十月十日
  14? 伯2195号 法华经卷六 上元二年十月十五日
  15? 上海博物馆 法华经卷三 上元二年十月二十三日
  16? 李盛铎旧藏 法华经卷四 上元二年十月二十八日
  17? 三井旧藏 法华经卷二 上元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18? 京都博物馆 法华经卷三 上元二年十二月七日
  19? 斯2181号 法华经卷二 上元三年四月十五日
  20? 斯1456号 法华经卷五 上元三年五月十三日
  21? 斯3361号 法华经卷一 上元三年七月二十八日
  22? 斯2637号 法华经卷三 上元三年八月一日
  23? 斯4168号 法华经卷三 上元三年九月八日
  24? 三井旧藏 法华经卷七 上元三年九月十八日
  25? 斯3348号 法华经卷六 上元三年九月二十五日
  26? 李盛铎旧藏 法华经卷三 上元三年九月
  27? 北新637号 法华经卷五 上元三年十月十日
  28? 斯1048号 法华经卷五 上元三年十一月五日
  29? 李盛铎旧藏 法华经卷四 上元三年
  30? 斯4353号 法华经卷一 上元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31? 李盛铎旧藏 法华经卷六 上元三年十一月
  32? 斯2956号 法华经卷七 上元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33? 李盛铎旧藏 法华经卷五 仪凤二年正月二十七日
  34? 上海博物馆 法华经卷五 仪凤二年二月十三日
  35? 斯3094号 法华经卷二 仪凤二年五月二十一日
  上述诸卷之题记包括书手、装潢手、初校、再校、三校、多位详阅、监护者等, 对研究宫廷写经制度、皇家颁赐佛经以及敦煌与内地的关系提供了重要资料。
  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已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本文字与入藏本互有优劣, 可供校勘。
  由于《添品法华经》是在《妙法华经》的基础上校定的,与《妙法华经》区别 较小,因此,除了确有上面指出的几个特征,因而可以鉴别的少数卷子外,两经的 写卷一般无法区别。但敦煌遗书中确实保存有《添品法华经》,敦煌研究院与俄国 均有收藏。收藏在其余各地的敦煌遗书中,究竟哪些属于《添品法华经》,还需仔 细鉴定。
  三
  除了《法华》经本外,敦煌遗书中还保存了一批关于《法华》的注疏。现简介 如下:
  一、《妙法莲华经论》,古印度着名论师世亲着。此论元魏时曾先后两度翻译: 即沙门勒那摩提译《妙法莲华经论》一卷,侍中崔光、僧郎等笔受;沙门菩提流支 译《法华经论》二卷,或一卷,昙林笔受并制序。两种文本均已经收入大藏经。敦 煌遗书存2号。(1)斯2504号,系菩提流支译本,一卷本。首残尾全,有尾题, 作“《法华论》一卷”。全文基本完好,仅残缺昙林序及论首约500字。(2)傅增 湘旧藏,现下落不明。尾有题记:“大魏永安元年(528)岁次戊申十二月,洛阳永 宁寺译。执笔人比丘僧辩。”又有题记云:“东魏大乘经论本,开元五年(717)岁 次己巳三月十四日写。”该号属哪一种译本,现无法考证。
  二、《法华经疏》,作者不详。原着卷数不详。北图存2号:(一)玉26号, 首尾均残,存337行,所疏为《譬喻品》第三(首残)、《信解品》第四(尾残)。(二) 暑70号,首尾均残,存98行,所疏为《法师功德品》第十九(首残)至《如来神 力品》第二十一(尾残)。上两号体例一致,笔迹相同,当为同一人所书之同一种 经疏。原卷无标题,今题系据内容所拟。因卷首已佚,本疏科分不清。释文较精。 从行文风格看,似为六朝时作品。本疏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
  三、《法华经疏》,作者不详。原着卷数不详。敦煌遗书存2号。均无名题,现 题系据内容所拟。(1) 伯4567号,首尾均残。现存文自“分别功德品第十七”(首 残)至“法师功德品第十九”(尾残)。(2)斯2439号,首尾均残。现存文自“如 来神力品第二十一”(首残)至“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尾残)。本疏非逐 句疏释经文,重点在阐发每品大意。疏中《普门品》缺少对后补“重颂”的释文, 不避“世”字讳,字体亦为南北朝写本。释文极少引用其他论师的论述,通篇几乎 均由作者本人叙述。本疏未为我国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出土后,《大正藏》据斯 2439号录文收入第85卷。现可据伯4567号补充。
  四、《法华经疏》,作者不详。原着卷数不详。斯2463号,首残尾全。原卷无 题,现题系据内容所拟。所疏为罗什译《妙法莲华经》;自《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首缺)至《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本疏不是逐句疏释文句,而是就每一品 叙述其大意、要点。释文简明扼要。如对《观音品》,先指出“此品何由而来?娑 婆众生,道悟不同,宜应普现诸门,救危拔苦,乘音齐物,当如观音,故有此品来 也。”然后从“显观世音德行”“为流通方轨”、“诸人德(得)道”三个方面对全品 进行疏释,纲目清楚。据研究,本疏《普门品》缺少对隋译“重颂”的释文,故可 能是隋以前的作品。本疏未为我国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 正藏》第85卷。
  五、《法华经疏》,作者不详。原着卷数不详。斯4107号,首尾皆残,现题系 据内容所拟。所疏为罗什译《妙法莲华经》,自《如来寿量品第十六》(首残)至《常 不轻菩萨品第二十》(尾缺)。因首残。本疏对《法华经》的科分不详。据研究,其 科分似与现存其它《法华经疏》均不相同,而与唐窥基之《玄赞》相近。本疏对《法 华经》逐句进行疏释,所引用的经典有《阿含》、《正法华》、《俱含》、《法华论》、《 摄 论》、《十地》、《大智度论》等,释文时颇重疏释名相。本疏未为我国历代大藏经所 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85卷,编号作斯520号,系已经作废 的旧编号。
  六、《法华经玄赞》,又名《妙法莲华经玄赞》、《法华玄赞》、《玄赞》、《法华经 疏》。唐窥基撰。十卷或二十卷。敦煌遗书藏有12号:(1)伯3832号,首全尾残, 属卷一。有首题“法花经玄赞卷第一”,并署作者名。(2)结48号(缩微胶卷号 8566),首尾均残,属卷一。(3)结43号(缩微胶卷号6203),首尾均残,属卷 一。(4)斯6474号,首残尾缺,属卷一。(5)昃68号(缩微胶卷号6502),首 残尾全,属卷二。(6)北新746号,首残尾全,属卷二。有尾题“法华经玄赞第 二”,并有题记:“开元五年四月十五日辰时写了。”(7)河39号(缩微胶卷号 6207),首尾皆残,属卷四。(8)黄12号(缩微胶卷号6206),首残尾全,属卷 四。河39、黄12号两号原属同卷,现两号间仅残失二百余字。(9)伯2176号, 首残尾全,属卷六。有尾题“妙法莲花经玄赞卷第六”。(10)斯1589号,首尾均 残,属卷七。(11)日本书道博物馆藏一号,属卷七。题记谓:“天宝十二载(753) 七月二十二日夜亥时记。”(12)北新910号,首脱尾全,属卷十。
  窥基是法相宗的大师。本《玄赞》站在法相宗的立场上阐发《法华经》之一乘 妙法,历代评价很高。《玄赞》以六门科释《法华》,(一)说明产生这部经的原因。 (二)阐述经的宗旨。(三)解释各品的品名。(四)说明该经怎样由罗什最初 译的二十七品演化为二十八品。(五)阐述各品的先后次序为何如此安排。(六) 逐句引用经文,详为疏释。本《玄赞》我国历代大藏经均未收入。后被收入日本《 ?B45A? 续藏》及《大正藏》。敦煌本保存其古老形态,可供校勘。敦煌遗书中之《法华经 玄赞》有若干草书写卷,字体深得怀素小草《千字文》遗意,并兼有章草体势,极 为古雅澹宕。北新910号(卷十)即为其中之精品。卷首新接天池,有近人收藏题 记五则: (一)“《法华玄赞》卷第十,草书,为敦煌石室写经特品。笔近章草, 尤为难得。此赞中土久已失传,近自日本流入,已见刊本。谁知原写本尚在国 内也!初发见时,为一敦煌县幕友某君所得。后余至甘,价让于余。(某君在 敦煌时,尚未经法人搜罗,故所得皆精品。余藏六朝唐人经卷及佛相,皆其所 让。)尚有《法华玄赞》卷第二,首书‘大慈恩寺沙门基撰\’,末书‘沙门瑜于 西明寺写记’,亦系草书,而不及此卷之精。频年避地,转入日本,而此卷犹 存。行箧常有吉祥云为之拥护,诚至宝也。或以卷末赞词前写之数行,比后赞 少四句,或即当初沙门基自写稿本也。并存其说。民国十一年(1922)壬戌十 月,衡山向炎记于申江。” 记叙了本卷之由来与考释。北新746号亦为《法华玄赞》,系卷二,正为本题 记所提及之写卷。 (二)“此卷共纸四十一张令(另)一条(计三行)。每张二十五行,共 一千另二十八行。每行二十二、三字不等。内有十四行全无字。从第一张‘友 以为名’至末\‘卷第十’止,约计二万数千字。诚钜观也。同日再记。” 记叙了本卷之行款、规模。 (三)“敦煌石室发见草书经卷,只此一部,共十卷。曩在甘肃见同寅所 藏,尚有五卷,纸墨卷轴,长短如一。近闻为日人以重值购去,存于国内者已 稀如星凤矣。延年会合,不知何时,又为之恨然矣。癸亥(1923)十一月抱蜀 子炎再记此。” 为在日本寻访同类写经提供了线索。但谓敦煌石室草书唯此一部,则有误。敦 煌遗书中草书卷子为数不少。 (四)“此经十卷,闻多为日人购去。昨晤罗贞松,云伊尚藏一卷,纸墨 与此一如。张勋帛所藏二卷尚存,余在甘时曾见之。是国内者尚有四卷。保存 国粹,具有同心,诚为快幸,故记之。丙寅(1926)七月,炎记于申江。” 为在国内寻访此经提供了线索。 (五)“敦煌石室草书《法华玄赞》卷第十,沙门基撰,不着写经人名。 草有古法,且近章也。乐谷亲家官陇时所得也。庚午(1930)初伏日衡阳曾熙。” 本草书《法华玄赞》亦有传世本存世,现存于上海博物馆,系卷六,上有明董 其昌题跋,谓此卷书风: “简澹一洗唐朝姿媚之习,宋四大家皆出于此。余每临之,亦得一斑。壬子 (1612,万历四十年)十月,晦御湖舟中□,其昌。” 又有当代谢稚柳题跋: “草书写经唯北魏有之,此《法华经玄赞》乃出唐人草书,经卷中绝少经 见。笔势颇类怀素晚年体,尤为奇妙。” 对该写卷以甚高评价。本件钤有“古希天子”印,故知曾藏于清宫。
  七、《法华问答》,作者不详。原着卷数不详。斯2662号,首尾均残,现题系 据内容所拟。所疏为罗什译《妙法莲华经》。现存问答共103条(首末两条残)。前 45条问答按照《法华经》各品的顺序,就各品的主旨大意进行问答。如《方便品》 共十问,第一问云:“《方便品》五分,破二明一。云何五分?云何破二明一?”答: “五分者,一叹妙法功德分,二叹法师功德分,三疑请分,四授记分,五断疑分。 破二明一者,破二乘执,明一乘道。”后58条问答则不管经文顺序,专门解释经内 法数及重要的文句。故本疏是一部比较简明实用的佛典注疏。本疏主要以世亲的《法 华论》为依据,此外引用《涅槃》、《楞伽》、《维摩》、《法句》 等不少着作。据研究, 可能是中唐人的作品。本疏未为我国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 正藏》第85卷。
  八、《法华经义记》,作者不详,原着卷数不详。敦煌遗书现存2号,均为卷三。 (一)斯2733号,首残尾存。从《药草喻品》(首残)到《劝持品》,共有八品。 卷末有题记:“比丘惠业许。正始五年(508)五月十日,释道周所集。在中原广德 寺写讫。”(二)、斯4102号,首残尾存,疏释至《从地涌出品》为止。有尾题与题 记:“《法花义记》第三,比丘法顺写记也。”本《义记》所疏为罗什《妙法华》,本 疏之《药草喻品》疏文中不包括罗什原本所漏之后部分,本疏也无《提婆达多品》, 可见所疏乃被后人修订以前的罗什原本。本《义记》疏释简明,在敦煌被发现后, 收入日本《大正藏》第85卷。日本矢吹庆辉在《鸣沙余韵解说》中有研究。编号 均作斯37号,系已经作废的旧编号。
  九、《法华经义记》,利都法师撰。原着卷数不详。伯3308号,首残尾存,有 尾题,为卷一。本《义记》所疏亦为罗什之《妙法华》。为《方便品》末段重颂之 后部分。卷末有题记:“利都法师释之。比丘昙延许。丙辰岁,用纸三十八。大统 二年(536)岁次丙辰六月庚仵(午)朔三日□酉,写此《法华仪(义)记》一部, 愿令此福,逮及含生有识之类,齐悟一实无二之理。”本《义记》与《法华经义记》 卷第三字体相近,内容也可相补,是否同一部,有待研究。另外,斯113号背面亦 为同类文献,相互关系待考。本《义记》未为我国历代大藏经所收。
  十、《法华经文外义》,作者不详。一卷。上海博物馆藏3317号。首残尾全。 有尾题。并有题记:“一校竟。大统十一年(545)岁次乙丑九月二十一日,比丘惠 袭于法海寺写讫。流通末代不绝也。”本文并非对《法华经》进行逐句疏释,而是 从中抽出若干理论问题,详加论述。文多口语。未为我国历代大藏经所收。已经录 文发表在《藏外佛教文献》第二辑中。
  十一、《法华经疏》,一卷。日本京都博物馆收藏。有尾题及题记:“《法华经疏》 一卷。延昌六年(566)八月传写教读。”延昌是高昌的年号。本卷也可能是吐鲁番 出土。因未见原件,不知是否已经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或即为前面已经介绍的几种 疏释之一。研究者或以为此题记的真实性可疑。
  十二、《法华经注》,昙天明撰。卷数不清。日本书道博物馆藏。有首题“《法 华经注》第一”,并谓:“建章初首,故称第一。法华经王。天明许之。”尾有题记: “天和五年(570)四月五日沙弥昙天明写敬也。□遍(?)一校竟。释子天明撰 也。”因未见原件,不知是否已经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或即为前面已经介绍的几种 疏释之一。但从名称看,应为未见着录之注疏。
  十三、《法华经疏赞》,作者不详,卷数不详。日本京都博物馆藏。首部存况不 清,尾全。有尾题及题记:“《法华经疏赞》卷第一。开元十年(722)三月四日, 佛弟子王旷敬写《法华经疏赞》一部供养。”因未见原件,详情不清。从名称看, 应为未为我国历代经录所着录。研究者或认为该题记可疑。
  十四、《法花经义疏》,隋吉藏撰。原着卷数不详。敦煌遗书中存3号。(1) 斯6891号,首残尾全,有尾题“《法华经义疏开题并玄义十门》”,下署作者名:“吉 藏法师撰”。现开题部分仅剩尾部几行,但玄义十门部分保存完好。(2)斯6789 号,首残尾存。所存内容为“信解品第四”(首残)至“见宝塔品第十一”。卷尾有 作者署名,作“吉藏法师撰”。(3)斯4136号,首尾均残,所存内容为自“授记 品第六”(首残)至“化城喻品第七”(尾残)。 本《义疏》未为我国历代大藏经所收。《大正藏》第34卷据日本古刊本收入吉 藏撰《法华义疏》十二卷。但该本从《序品》开始,没有开题部分,不符合中国古 代疏释的一般体例。因此,斯6891号有可能就是《大正藏》本所缺失的首部。但 是,斯6789号、斯4136号的内容与《大正藏》本并不能相合,因此,两种《义疏》 的关系如何?何者才真正是吉藏所撰,还值得研究。
  十五、《妙法莲华经疏》,作者不详,原着卷数不详。敦煌遗书存斯6494号。 首尾均残,无名题。现名系据内容所拟。现存文自“序品第一”(首残)至“譬喻 品第三”(尾残)。疏释时,对每品先疏释其大意,然后逐句随文疏释。未为历代大 藏经所收。
  十六、《妙法莲华经问答》,作者不详,原着卷数不详。敦煌遗书存斯4298号。 首尾均残,无名题。现名系据内容所拟。该号断为两截。所讨论为卷一“方便品第 二”末尾之偈颂。其形式是首先提问,然后作答。接着针对该问答,以多番“难” 与“解”,进行深入讨论。有较大参考价值。可惜残缺较甚,存文不多。
  十七、《法华经疏》,作者不详。原着卷数不详。俄藏Ф359号,首尾均脱,无 名题,现名系据内容所拟。现存文自“嘱累品第二十二”(首残)至“普贤菩萨劝 发品第二十八”(尾残)。从内容看,卷末大致完整,所残缺的文字不多。 本疏一般均将每品科分为三:一解来意;二释品名;三随文解释。从这种科分 形式看,该疏受到窥基《玄赞》的影响。从行文看,也可以看到受窥基《玄赞》影 响的痕迹。但与《玄赞》相比,该疏在疏释时更倾向于条分缕析,由此显得纲目清 楚,是诸种《妙法莲华经》注疏中较为重要的一种。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
  十八、《法花文记》,作者不详。原着卷数不详。北新998号,首残尾全。有尾 题,作“《法华文记》卷第一”。所释为“序品第一”。虽因卷首残缺,科分不清, 但释文委悉详尽。如将序品之别序又判为五重:众集序、瑞相序、疑念序、致问序、 答问序,一一详为剖分。又对全品经文逐句详解。值得引起注意。
  十九、《妙法莲花经疏》,作者不详。原着卷数不详。伯2346号。首尾均残, 无名题,现名系据内容所拟。现存文自“信解品第四”至“授记品第六”。全经科 分不清。疏释诸品时对每品先分别数门,然后随文解释。如药草喻品分四门,授记 品分七门。释义详尽。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
  二十、《妙法花经明决要述》,作者不详,原着卷数不详。敦煌遗书藏伯2118 号,为卷四。首残尾全,有尾题“妙法花经明决要述卷第四”。通卷章草。未为历 代大藏经所收。
  二十一、《妙法莲华经疏》,作者不详,原着卷数不详。斯2700,首尾均残, 无名题,现名系据内容所拟。通篇章草。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
  二十二、《妙法莲华经疏》,作者不详,原着卷数不详。敦煌遗书存2号,均无 名题,现名系据内容所拟。(1)伯3316,首尾均残。(2)伯3387,首尾均残。 字甚细,缩微胶卷较难辨认。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
  二十三、《妙法莲华经疏》,作者不详,原着卷数不详。北图始53号(缩微胶 卷号6200号),首尾俱残,无名题,现名系据内容所拟。现存文自“序品第一”(首 残)至“方便品第二”(尾残)。释文较精。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
  二十四、《妙法莲华经疏》,作者不详,原着卷数不详。北图致15号(缩微胶 卷号6202号),首尾俱残,无名题,现名系据内容所拟。现存文为“序品第一”(首 尾均残)。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
  二十五、《妙法莲华经疏》,作者不详,原着卷数不详。北图淡32号(缩微胶 卷号6199号),首尾俱残,无名题,现名系据内容所拟。现存文自“譬喻品第三” (首残)至“信解品第四”(尾残)。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
  二十六、《妙法莲华经疏》,作者不详,原着卷数不详。北图菜11号(缩微胶 卷6198号),首残尾全,通篇章草,无名题,现名系据内容所拟。未为历代大藏经 所收。
  二十七、《妙法莲华经疏》,作者不详,原着卷数不详。北图号66号(缩微胶 卷6201号),首尾均残,无名题,现名系据内容所拟。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
  二十八、《法华经杂释》,作者不详,原着卷数不详。北图字90号(缩微胶卷 8567号),首残尾全,无名题,现名系据内容所拟。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
  二十九、《妙法莲华经玄赞复疏》,作者不详,原着卷数不详。藏于吉林省博物 馆,无名题,现名系据内容所拟。通卷章草,系对窥基《玄赞》的复疏。未为历代 大藏经所收。
  三十、《妙法莲华经疏》,作者不详,原着卷数不详。南京图书馆藏。首残尾全, 无名题,现名系据内容所拟。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
  三十一、《妙法莲华经讲经文》,作者不详,原着卷数不详。敦煌遗书存4号。 均无名题,现名系据内容所拟。(1)北制49号(缩微胶卷6204),首残尾全,所 讲唱为序品第一。(2)俄Ф365号,首尾均残,所讲唱为“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 十三”。(3)俄Ф365号背面,首尾均残,所讲唱为“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4)伯2133号,首全尾残,所讲唱亦为“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未为历 代大藏经所收。
  三十二、《妙法莲华经讲经文》,作者不详,原着卷数不详。伯2305号,首尾 均残。无名题,现名系据内容所拟。该讲经文风格与前一种不同,应为另一种讲经 文。文中有“此唱经文慈恩疏科为求法随顺”云云,从内容看,正是依据《法华玄 赞》卷首仙人为国王宣说《法华经》的故事衍出。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
  三十三、《妙法莲华经玄赞科文》,诠明撰。原着卷数不详。敦煌遗书所存为卷 二残卷。伯2159号背面,首全尾缺。有首题,作:“《妙法莲华经玄赞科文》卷第 二”;下有作者署名,作:“燕台悯忠寺沙门诠明科定”。原卷两纸,第一纸未抄写 完便放弃;第二纸重抄,仍然未抄完,故应属错抄废卷。
  本文献是对窥基《妙法莲华经玄赞》的科文,但与《妙法莲华经玄赞》原文的 结构略有不同。在此,到底是诠明所依据的原本与现在的传本不同;还是诠明的科 分没有机械地依据窥基《玄赞》原文,而是有所发展;这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
  本科文的作者诠明是辽代着名高僧。敦煌遗书中现知年代最迟的题记为1002 年,而根据研究,本遗书传入敦煌的年代约在1006至1020年之间。因此,本号遗 书对于我们研究敦煌藏经洞的封闭具有特殊价值。
  四
  鸠摩罗什所译《妙法莲华经》之第二十五品为《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专门宣 扬观音信仰。由于观音信仰在我国广泛流传,所以后来该《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别 出单行,成为所谓《观世音经》。
  《观世音经》,又名《观音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法华经普门品》、《观 音普门品》、《普门品经》。一卷。敦煌遗书中这种别出单行的经卷,北图藏有重58 号等80号左右,英法等国亦有收藏。本经是我国观音信仰的主要经典。称凡一心 敬礼、念诵观世音名号者,均可蒙彼大威力而得救助,拔除苦厄,满足意愿。观音 以种种化身普济一切众生。敦煌壁画也多有以此经为题材者。敦煌别出本之首尾题, 一般作:“观音经”及“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该经不少写卷均有题记,颇有研究价值。现知最早的题记为日本书道博物馆藏 本,谓: “盖至道玄凝,洪济有无之境;妙理寂廓,超拔群品于无垠之外。是以如 来愍弱类昏迷,旃大悲于历劫。故众生无怙,唯福所恃。清信士佛弟子尹波, 实由宿福不勤,触多屯难。扈从主人东阳王殿下,届临瓜土。瞩遭离乱,灾夭 横发。长蛇竞炽,万里含毒。致使信表罕隔,以径纪年。寻幽寄矜,唯凭圣趣。 辄兴微愿,写《观世音经》四十卷,施诸寺读诵。愿使二圣慈明,永延福祚; 九域早清,兵车息钾。戎马散于茂苑,干戈辍为农用。文德盈朝,哲士溢阙。 铿铿济济,隆于上日。君道清明,忠臣累叶。八表宇宙,终齐一轨。愿东阳王 殿下,体质康休,洞略云表。年寿无穷,永齐竹柏。保境安蕃,更无虞寇。皇 途寻开,早还京国。敷畅神讥(机),位登宰辅。所愿称心,事皆如意。合家 眷大小,表亲内外,参佐家客,感(咸)同斯佑。又愿一切众生,皆离苦得乐。 弟子私眷,沾蒙此福。愿愿从心,所求如意。大魏孝昌三年(527)岁次丁未 四月癸巳朔八日庚子,佛弟子假冠军将军乐城县[开国伯]尹波敬写。”
  该题记对研究北魏历史有一定的价值。题记中较多的还是为亡魂超度、为见在 祈福的内容。如日本书道博物馆藏本题记谓: “天册万岁元年(695)正月一日,清信士张万福并妻吕,先从沙州行李 至此,今于甘州并发心,为所生父母及七代父母及身并妻息等,减割资粮,抄 写《观音经》一卷。愿成就以后,受持转读,灾影远离,恒值福因。见存者永 寿清安,亡者托生静(净)土。乘此愿因,俱登正觉。”
  又如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题记谓: “菩萨戒弟子令狐兰,知身非有,浅识苦空;知己非身,将知易尽。今有 男孙女观音,早纵风烛,永绝爱流。恐溺三途,重染胞胎之像。遂发心敬写《观 音经》一卷,庶使三途心苦,八难亭酸。亡者沐浴八池之水,常游净度之界。 见在安乐,俱勉(免)盖缠。法界苍生,恒念观音,咸同离苦。天授二年(691) 九月三十日写。写人上柱国子张晋朝,为阿娘敬礼常住三宝,故记之也。”
  该题记中同时出现做功德人与写经人的愿文,分别祈愿,比较少见。
  由于观音有救度的功能,因此,不少题记也有相应的内容。如北岗84号题记 谓:“辛丑年(821)七月二十八日,学生童子唐文英为妹久患,写毕功记。”斯2992 号题记谓:“清信弟子

\

女人贺三娘,为落异乡,愿平安。申年五月二十三日写。”斯 4397号题记谓:“广明元年(880)肆月拾陆日,天平军凉州第五般防戌都右厢兵 马使梁炬,缘身戌深蕃,发愿写此经。” 北京图书馆藏有血书《观音经》一件,系新879号,题记谓: “天复贰年(902)壬戌岁七月二十五日,住持三危禅师愿会发心刺血敬 写此《金刚经》一卷、《观音经》一卷,今已终毕,故记。以此写经功德,并 将回施当真(今)圣主,保寿遐长。使主千秋,万人安乐。又愿四生九类,水 陆飞空,一切有情,舍种类身,各获圣位。未离苦者,皆愿离苦;未得乐者, 愿令得乐;未发心者,愿早发[心];已发心者,愿证菩提。师僧父母,各保 安宁;过往先亡,神生净[土]。囚徒禁闭,枷锁离身。凡是远行,早达乡井。 怀胎母子,贤圣沥(?)威。五逆男女,各孝顺。自遭离乱,伤煞孤魂。六道 三途,西方见佛。怨家欢喜,更莫相仇。诤讼推词,闻经善处。身无自在,愿 得逍遥。热恼之苦,值遇清凉。裸露伤寒,得生衣服。土地龙神,何(呵)护 所在。愿以此功德,溥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同生于佛会。”
  反映了当时部分信徒的虔诚心理。伯3551号题记谓: “《多心经》一卷,开宝柒年戊寅(978)正月二十八日,金光明寺僧王会 长、张僧奴、令狐富通、阎延定四人等,舍《观音》、《多心经》一卷。后有人见 莫怪者。及是人来莫怪者。及怪者亡性,莫见佛面。舍经师兄僧奴记耳者(押)。 王会长、?延定麦一斗。……戊寅贰月拾柒日,金光明寺僧张僧奴,写《观音 经》一卷(押)。”
  反映了部分贫困信徒立会聚资写经的实际情况。英国并藏有图文兼备之本经写 本,与敦煌壁画有何关系,值得研究。 本经作为《妙法莲华经》之一品本来已为历代大藏经所收。 敦煌遗书中并存有二种关于《观世音经》的注释:
  一、《观音经注》,金藏刚菩萨注释,译者不详。一卷。北雨51号,首残尾全, 存92行。原尾题“《观音经》一卷”,今题系据内容重拟。因首残,本注之科分不 详。注释自观音以种种化身济度众生至结尾。文内将种种化身各与佛教教义相联系, 将原文简单的信仰形态引申为深奥的佛教哲学,值得注意与研究。本注未为我国历 代大藏经所收。
  二、《注观音经》,道微注,一卷。伯3904号,首尾均全。原卷为册子装,抄 写精美。有首尾题,前有序文。正文为大字,疏释为小字夹注。本注的特点是在注 释每句经文时,均分内外两种意义。如解释“世”之内外两意:“外即三才之间, 内即一身之内。”解释“无尽意”之内外两意:“外曰无尽意者,怜悯众生,不休不 息;内曰无尽意者,智慧灯光,明明不止,无有间隔。”本注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 敦煌遗书中还有一种从《观世音经》衍出之疑伪经《高王观世音经》,这儿就 不赘述了。
  五
  梵文《法华经》现仍保留于世,各国都曾刊布。我国近年也刊布了民族文化宫 所存梵文贝叶经《妙法莲华经》,并出版了蒋忠信先生的拉丁字转写本。梵文《法 华经》只有二十七品,罗什译本由于后人将关于提婆达多的内容作为一品加入,成 为二十八品。这本来已经不符合梵文原本了,所以才有《添品法华经》的出现。然 而,在敦煌遗书中还存在《妙法莲华经》的第二十九品与第三十品。现介绍如下:
  《妙法莲华经度量天地品第二十九》,又名《妙法莲华经度量天地经》、《妙法 莲华度量天地经》、《度量天地经》。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约产生 于南北朝后期或隋初。一卷。北图藏有9号:(一)裳49号、首尾均残,存63行。 (二)生17号,首尾均全,存280行。(三)李71号,共抄二通,前者首残尾 全,104行;后者首全尾残,58行。前者末有题记:“天宝三载(744)九月十七日, 玉门行人在此襟禁,经二十余日,于狱写了。有人受持读诵,楚客除罪万万劫,记 之。同襟禁人马希晏,其人是河东郡桑泉县,上柱国樊客记。”(四)丽25号,首 残尾全,存60行。(五)闰18号,首残尾全,存250行。(六)成63号,首残尾 全,存226号,(七)丽27号,首尾均残,存24行。(八)岗25号,首尾均残, 存96行。(九)珠100号,首尾均残,存240行。尾题亦有径写作“《妙法莲华经》 卷第九”者。英国藏有斯1298号一件,首全尾残,仅存29行。本经内容为佛向观 世音叙述大地、须弥山之结构、大小。须弥山及向上直至三十三天的众生的寿命、 身长、生活情况。四大部洲、铁围山之大小,日、月、星宿之状况及冬夏之形成。 最后叙述四大部洲各自众生的寿命、身长及生活状况。卷末以偈颂将上述内容重新 复述一遍。内容大抵摘自有关佛典,亦有任意编造者。据研究,《道藏》中《太上 中道妙法莲华经》中《天地物像品第十五》颇类此经,则此经曾影响《道藏》。本 经为我国历代经录斥为“伪经”,亦为我国历代大藏经所不收。敦煌出土后,被收 入日本《大正藏》第85卷。惜所收为斯1298号,该号存文仅为全经之十分之一。 可根据其他诸号补充。
  《妙法莲华经马明菩萨品第三十》,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 卷。敦煌遗书存3号:(一)斯2734号中之一段,经文首尾完具,共214行。(二) 北列11号,首残尾全,存134行。尾题:“妙法莲华经卷第八”。(三)上海图书 馆藏一号,首尾完整。经中叙述天地由变坏而生成,人类的出现、地狱、须弥山及 四大部洲的情况,四大天王及直至三十三天的情况,铁围山及诸地狱,劫运,最后 叙述阎浮提洲诸国的情况,如西方晋国,北方月氏等等。内容大致取自《大楼炭经》、 《起世经》等,亦有任意编造的成分。本经名我国历代经录未见着录,隋之后历代 经录载有伪经《妙法莲华天地变异经》,一卷,或即是。本经为我国历代大藏经所 不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85卷。
  六、结 语
  佛教东传二千年,译出经典数以千计,所谓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其实,真正 引起中国人关注并产生巨大影响的经典不过十来部,《妙法莲华经》就是其中之一。 南北朝至盛唐,它的影响更是如日中天。天台宗以此立宗开派,三阶教模仿其中的 常不轻菩萨行。敦煌遗书中保存的唐高宗时期宫廷写经虽有四、五十号,实际只包 括两部经:《妙法莲华经》与《金刚经》。其中仅《妙法莲华经》卷三就存有十号, 也就是说,当时唐王朝颁赐到敦煌的《妙法莲华经》至少应有十部。这也说明该经 在当时影响之大。
  本世纪初敦煌藏经洞被发现之后,西方探险家乘虚而入,洞中遗书逐渐流散。 此后,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敦煌遗书在世界各地的收藏情况若明若暗,不甚清楚。 不过,近十多年来,情况大有改观,各国收藏的敦煌遗书的透明度已大为增加,虽 然还有一大批遗书还没有公布,但藏品的基本情况已经明了。根据笔者调查所得, 敦煌遗书的总数大约为60000号左右。由于各收藏机构在编号时,采用凡是一个独 立单位就编为一号的办法,所以上述敦煌遗书有的通卷长几米,甚至十几米;有的 是只有巴掌大,甚至更小的残片。如果忽略这些残片不计,则较长的敦煌汉文遗书 约为30000号左右。根据我的不完全统计,在这30000号敦煌遗书中,《妙法莲华 经》的数量超出5000号,也就是要占六分之一强。这些《妙法莲华经》写卷大部 分是南北朝及盛唐所写,这与前述该经在当时最为流行的情况也是一致的。
  上面介绍了敦煌遗书中保存的35种与《法华经》有关的注疏等文献,其中只 有2种有传世本。在其余的33种中,《大正藏》第85卷已收入5种,《藏外佛教文 献》发表1种,其余27种均未整理。由于上述整理与统计都是极其粗略的,所以 等对上述文献,以及现在尚未定名的其它敦煌遗书进一步整理完毕,上述数字可能 会有变化。我们知道,《大正藏》(不包括第85卷)共保存唐以前《法华经》注疏 13种;《?B45A?字续藏》保存唐以前《法华经》注疏16种。剔除重复的部 分,两种藏 经共保存25种左右。现在加上在敦煌遗书中保存的33种,则我们能够看到的唐以 前《法华经》注疏已将近60种。这实在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值得注意的是,这 些注疏绝大部分也是南北朝与盛唐时期的作品,与前述《妙法莲华经》的流行情况 一致。这些注疏的时代分布进一步说明了该经的确曾盛行于南北朝与盛唐。
  在此,我没有说盛唐以后《妙法莲华经》的信仰已经衰落的意思,这是另外一 个问题,需要另行研究。但盛唐以前,尤其在南北朝时期,《妙法莲华经》对我国 佛教影响之大是不容低估的。
  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探究,则可以发现,年代较早的吐鲁番写经中,以竺法护的 《正法华经》为多,而在年代略迟的敦煌写经中,则以罗什译《妙法莲华经》为主。 在关于《法华经》的诸多注疏中,也以注《妙法莲华经》为主。竺法护在太康七年 (286)译出《正法华经》后,曾对黑白弟子开讲该经深义,“竟日尽夜,无不咸欢。” ?[11]但据说《正法华经》“译者昧其虚津,灵关莫之或启;谈者乖其准格,幽踪罕 得 而履。徒复搜研皓首,并未有窥其门者。”?[12] 而其后罗什译出《妙法莲华经》 时, 在译场边译边讲,使听者有恍然大悟之感,慧观形容当时的感受称:“虽复霄云披 翳,阳景俱辉,未足喻也。”?[13]也就是说,《法华》信仰的出现自然以《正法华 经》 的译出为上限,但其高潮的形成,大概可以定在罗什译本出现以后。
  这里有这样一个问题:在中国佛教的迅猛发展期,亦即从罗什入华到南北朝晚 期中国佛教宗派天台宗形成这一段时期内?[14],中国佛教思想的主流是什么?
  汤用彤先生总结说:“晋宋之际佛学上有三大事。一曰《般若》,鸠摩罗什之所 弘阐。一曰《毗昙》,僧伽提婆为其大师。一曰《涅槃》,则以昙无 谶所译为基本经 典。”?[15]没有提及《法华》。吕?DA49?先生的《中国佛学源流 略讲》也基本没有涉及《法 华》在当时的地位。任继愈先生主编《中国佛教史》则主张“《法华经》……同此 前译出的《般若经》和稍后译就的《大般泥洹经》,鼎足三立,构成了东晋南北朝 时期佛教思想的经典支柱。”?[16]本文的统计数字在《法华经》的问题上显然支持 了 《中国佛教史》的观点。
  如果说《法华经》确为当时的经典支柱与思想主流之一,则又涉及到一个《法 华》思想的传承问题。亦即在罗什译出到智岂页创教这一时 期,《法华经》思想主要 通过那些派别或个人承继发扬的?
  我们知道,罗什弟子慧观首倡“五时判教”,他虽将《法华》列入第四时“同 归教”,但毕竟为非究竟。其后的诸种判教学说蜂起,有所谓“南三北七”的说法, 但也没有把《法华经》视作究竟法门的。南北朝时期,涌现出许多佛教学派,但没 有一个派别以《法华经》为主要研讲对象。也就是说,虽然《法华经》在这一时期 影响很大,但与当时其他一些由诸学派传承的经典不同,它的传承渊源是模糊不清 的, 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
  我以为,这是否因为《法华经》固然有其深刻的思想,但它更主要地反映为一 种信仰形态。所以,所谓《法华经》影响巨大,首先体现在群众性的功德活动中。 敦煌遗书中的大量《法华经》写卷及其功德题记的存在,就是这种功德活动兴盛的 明证。群众性功德活动的兴盛自然也会促进对《法华》义理的研究,这也可以从现 存的种种关于《法华》的注疏得到证实。不过,正因为《法华》具有的上述群众性、 普及性特征,反而使对它的研究不易形成相对固定学术集团,即学派。所以,相对 于那些由特定学派传承的经典而言,《法华经》的传承反而变得模糊起来。
  另外,杜继文先生指出,《法华经》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几乎涉及到 大乘佛教的各个方面,从而与当时的各个学派的思想交涉互用,这也使得它难以成 为一个独立的学派。我认为这个观点也是很有启发性的。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