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自身的约定,总难兑现
--为了成为有自律意识的行动派
大师,我想问:
通常我能恪守与他人的承诺,却总是无法兑现与自己的约定。每逢新年,我都在心里痛下决心:从新年的第一个清晨起,我要开始勤奋的学习,我要风雨无阻地坚持运动来维持健康。但转眼我就将其抛之脑后,或因种种原因而难以坚持。
等日子飞逝而过,我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之前我决心执行的这些事情真的都很重要。我怎么才能在每一个平常的日子里都保持清醒的头脑,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从而兑现与自身的约定呢?
人生便是一场修行
如果今天你与自己约好:“之后的一千个早晨,我要在5点钟起来做一个小时的祷告。”那么从今天开始,你就守住这个承诺,每天5点起来把祷告完成。你把这看得太难:“千日祷告?怎么可能?”有什么呢,你要做的就是别想太多,每天睁开眼睛就开始你的祷告。一日一回,千日过去,你就完满地将这诺言兑现了。这一千日里,你的生活照常继续,什么可能性都有:可能会有悲痛丧事,可能会开始一段旅行,家里可能会迎来客人,身体可能会突生病恙。
遭遇不顺心之事,使你没有什么心思再坚持下去,你会想“留到下次做行不行?”“今天就偷一次懒,明天做两遍补上不行吗?”甚至还渐生疑惑:“这样做祈祷,我就能大彻大悟了么?”“活到现在我一直都过得不错,干嘛非得做祷告?”坚持不住的时候,想得也特别多,这就成了烦恼。烦恼的产生无人能挡,命令也无效。
当你陷入这些苦恼中,问题就产生了。烦恼层出不穷,将你死死缠住,最终将你收为它的俘虏。所以你要对烦恼的产生冷眼相看,满不在乎。“烦恼啊,离我远一些吧”的想法太过天真。相反,你要达观,要冷静,要诚实地承认这些烦恼已经找上你:“啊,我有了这么个烦恼,我想到了这个问题,这会儿我很想做这件事,此刻我真没心思处理那件事。”摆脱了这羁绊,你才能按自己的意志行事。
诸位如果是辛勤务农的农夫,一定期盼老天隔个几天就下一场好雨,好养得庄稼丰实饱满;但是那雨又岂能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它可能一下就下个十几天,也可能一停就停个把月。尽管它如此变化无常,我们不还是适时利用,推进农事吗?悠长岁月里积下的经验还是让人们慢慢摸准了它的脾气,灵活利用着它。人们挖地下水,修筑堤堰,都是为了不受这无常天气的限制。
像这样洒脱大气地看待烦恼,诸位就能在修行中逐步精进,任那烦恼扑来,或是业识嚣张,都能绰绰有余地应对,不受任何牵绊。现在只要漏了一餐,你都会受不住那胃中的空虚,两眼昏花以致眩晕不已。那你不妨尝试断食一个月看看。有了饿肚子一个月的经历后,一两天不吃饭根本不成问题。因为你心里明白,饿一两天不会饿死人。
人各有所愿。那愿望能得以实现,定是欢喜;实现不了,则会垂头丧气。但若踏上修行之旅,人们就会领悟到:纵使心想事成,也不该被那喜悦冲昏头脑;美愿化作了泡影,也不该心灰意冷。因为他们看明白了这一切不过是业在“捣鬼”,所以才能有一种云淡风轻的姿态,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诸位对那渴望之物奋力争取,努力一两次仍不能到手,常常就放弃了。但是修行之人对渴望之物却要做百般尝试。今天不成功明天接着来,这种方法行不通就换种方法,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如果总想投机取巧,寻觅蹊径,就难免遭受挫折。
因缘果报一说中绝不会有“挫折”一词。努力十次仍不见效,那一定是有缘故的。找出问题所在,下一次就会成功。人活着都要经历失败,但失败不同于受挫。对修行者来说,可以失败,却不可以受挫。不成功就继续挑战,没有继续的必要就放手,应该继续下去,就一直奋斗到底。不是一味地埋头蛮干,而是边琢磨边思索着前进。这样才会不断有新发现新收获。
如果不想失败,只需学着别人的样子来活就可以。如果想保住公司的经营,别人的研发成果照单全收,是最保险的方法。但是循着别人的老路,却想开辟自己独一无二的领域,结果很可能是惨败。别人开拓的路,于你是陌生的旅途,难免磕磕碰碰,顾此失彼,失败也是自然的。
这世上所有的人都在这轮回的围墙内茫然彷徨,徘徊不定。业障引发了业力,业力欺压住人的意识,使之重又生出新的业,有了业后就有了果报,于是接着累积新的业障,就这样,轮回重复上演。但能从这轮回中逃脱的人,却不到万分之一。
业就是如此可怕。就这样放任自流,人们痛苦不堪;想从中脱身,却无能为力。真决意要获得解脱,就要经历无数次的失败并继续前进。喜欢也好讨厌也好,就这样一次次地奋勇挑战,你不会再在“喜欢与否,想做与否”这个问题上想不开。你的人生也会超脱了你的业识,获得自由。
清晨踏上上班路,就开始了新的一天。不论你今天获得了晋升,还是遭遇辞退,不论是薪水优渥,还是所得不多,这都只是你人生中的一天而已。笑也好,哭也好,那笑容和眼泪也只闪现在你的今天。真正懂了这个道理,笑也有了节制,哭也不会昏天暗地。这样的人生才平坦广阔。
现在,让我们把修行路上遭遇的失败看作是一场场的练习。在这种百折不挠的心态下,要战胜自己身上的小毛病小习惯就不再是难题。即便现在的你仍时不时被习惯左右,但请记住,你正在逐个修正它们。
版权所有:楞严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