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禅修的态度
在上一世纪,西方的科学有一惊人发现,我们都是我们所看见的世界的一部分,我们的观察过程本身会改变我们正在观察的东西。例如:电子是极为微小的东西,没有仪器是观察不到它的,而观察者会看到什么则取决于那件仪器。用某一方法看电子时,它是一颗微粒(Particle),像细小的皮球硬体一样依直线弹来弹去;用另一方法看它时,它是一种波动(Wave form),空而不实,它发光发热,扭动着遍布该处,此时,电子看来不是一个实物,而是一件事(Event)。而观察者在其观察过程中自然地会成为该事件的参与者,这种互动作用是无法避免的。
至于东方科学,很早已认识此基本原理了。心本身就是一系列事件,每一次你向内观心时,一定会参与那些事件的。禅修是参与性的观察,你的观察对象会对观察过程产生反应,你看的对象是你自己,而你看到什么则取决于你怎么样看。因此,禅修是一种非常微妙的过程,其结果完全取决于禅修者的心态。下列态度,对禅修实践的成功与否至为重要,大部分在前面已经讲过,我们把它们集合起来,好让禅修者作为一系列的准则来应用。
(1) 不要期望任何东西只管坐着,看看什么事情会发生。把整件事看成是一种实验,对试验本身提起积极的兴趣,不要对结果有所期望,以免分心。就此而言,不可为任何会发生的结果而担忧,让禅修依其步伐与方向前进,让禅修教导你。禅修的觉察试图了解现存事物的实相,因此,不管是否符合期望,我们实有必要暂时中止一切预想与意见。在禅修期间,我们必须把心中的影像、意见、解释或描述等都封存起来,否则将会被它们绊倒。
(2) 不要太过绷紧不要过分勉强行事,不要作重大与夸张的努力。禅修不是侵略性行为,实无需作激烈性的斗争,只须从容不迫地、平稳地用功即可。
(3) 不要匆促行事不必匆忙,从容地进行吧,让自己好整以暇地端坐在垫子上,就好像你有一整天的时间一样,任何真正有价值的东西,都需要时间去慢慢发展的,要忍耐、忍耐、再忍耐。
(4) 不要执着任何东西,也不要排斥任何东西要来的就让它来,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应随遇而安。若内心出现美好的影像,那是好的;若内心出现丑恶的影像,亦佳。对所有出现的东西应等量齐观,万事都要泰然自若,不要和你的经验作对,只须留心地观察着它们即可。
(5) 放下学习随顺一切遇到的转变,好好地松开和松弛。
(6) 接受一切发生的事情接受你的任何感受,即使那是你所不想有的。接受你的任何经验,即使那是你所憎恨的。不要责怪自己拥有人性上的缺点与过失,学习了解内心之一切现象完全是自然的,是可以理解的。对自己所经验的一切,要随时采取公正无私的接受态度。
(7) 好好善待自己对自己仁慈一点吧!你也许并不完美,可是,你只有自己这个合作伙伴,别无他选。你的自我改变过程,首先得由完全接受你自己现在的样子开始。
(8) 审查你自己质疑每一件事,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不要因为它听起来似有见识、虔诚、或出于圣者之口就相信,要亲自去查看。这不是要你愤世嫉俗、放肆无礼、或是不敬,而是要你根据经验,要你亲自验证所有观点,让结果作为你接近真理的向导。内观禅的逐步形成,乃源于欲领悟现实的内在渴求,以及获得洞悉生存结构的解脱智慧。整个修行都是以此为依归── 欲领悟真理的渴求;若缺少了它,禅修是肤浅的。
(9) 视所有问题为挑战视一切出现的逆境为学习与成长的机会,不要逃避它们、不要责备自己、或独自黯然神伤。你有问题吗?太好了!自我砥砺的良机来了,欣喜吧!投入其中,作深入的考察吧!
(10) 不要考虑太多你不必事事都要搞清楚,散漫的思考是不能令你解困的。在禅修中,透过静观与无言的单纯注意,你的心自然得到净化。要消除束缚你的东西,并不需要惯性的思虑,你需要的只是清楚地、非概念性地直接觉知到「那是什么」,以及「它是怎么样运作的」,即可化解;概念与推理思维只会造成障碍,不要想,要观察。
(11) 不要耽于比较或对照人与人之间确实有很多差异,耽于比较是危险的。若不小心处理,这会直接演变成唯我主义(Egotism) ── 自私自利、自尊自大。世人的思想充满贪欲、妒忌与傲慢。一个男人在街上遇到另一个男人时,或会立刻想到:「他比我好看。」内心即时就会生起妒忌与羞愧;一个女孩看到另一个女孩时,或会立刻想到:「我比她漂亮。」内心即时就会生起骄傲。类似这些比较都是一种心理习惯,它会直接引起一些不良的心态,例如:贪欲、妒忌、傲慢、怨恨与敌意等。比较是一种不善巧的心态,而我们竟一直做个不停。我们与他人比较外观、成功、成就、财富、财产或智商,这一切做法只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不和、隔阂与反感。
禅修者的主要工作,是通过彻底审察这些不善的习惯来消除它,然后代之以善者;不是去注意彼此间的差异,而是训练自己去留意彼此相同的地方。禅修者的关注点是所有生命的共同要素,那些能令他更接近别人的东西。因此,即使有所比较,那也只会带来亲密而非疏离感。
呼吸是生命共有的过程,所有脊椎动物的呼吸方式基本上是相同的,众生皆以某一方式与环境交换气体。禅修采用呼吸为集中对象,原因之一就在于此。禅修者被教导去探索自己的呼吸过程,其实是了解自己与其他生命的内在联系的一个方便法门。这不是说,我们要闭上眼睛,对身边的一切差异漠不关心,差异是存在的,只是我们不想强调差异,而是强调共同的地方。
以下是可取的步骤:作为禅修者的我们,当觉知到任何一种感官对象时,不可依惯常的自我中心方式去持续地细想着它,而是审察那个觉知过程本身。我们应观看那个对象如何影响着感官与知觉,应观看生起的感受与随后而来的心理活动,接着,我们应注意在意识中出现的改变。在观看这些现象时,禅修者要觉察到所观现象的普遍性。知觉开始时,快乐、不快乐、或中性的感受是会出现的,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在自己与在别人的心里也会生起,我们应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在这些感受之后,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反应,我们可能生起贪欲、色欲、或妒忌,也可能感到恐惧、忧虑、不安或厌倦。这些反应也都很普遍,我们只须注意它们,然后加以概括。我们应了解,这些都是平常人所有的反应,在任何人的身上都会发生。上述的修习方式,开始时可能令人觉得有点勉强和做作,可是,与我们的惯常做法相比,它不算过分,我们只是不熟悉而已。透过练习,这个习惯会取代我们惯常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比较模式;长远来说,它会令人觉得较为自然;我们会变得善解人意,对别人的错失也不再介怀,并且逐渐能与一切众生和谐共处。
版权所有:楞严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