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诚法师作题为《中国汉传佛教与民族性格》的主旨演讲“儒释道融合之因缘”论坛现场合影留念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学诚法师2013年11月9日在北京演讲时指出,中国儒释道的融合,比起人类文明史上其他宗教文化交流来得深刻、普及;三教融合最可贵之处,是彼此都以真诚、谦下心态,学习吸收对方实质性、核心性内容,从而改变了自身面貌。
9日,一场“儒释道融合之因缘”论坛由中国文化院与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联合举办。学诚法师作题为《中国汉传佛教与民族性格》的主旨演讲。
学诚法师指出,佛教是理性的宗教,自传入中国,它与本土文化形成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整体。华夏民族的人文精神、非概念思维、包容性、重师承,以及追求学问汇通、生命圆成的性格塑造了汉传佛教的形态。同时,佛教深深地影响着汉民族的性格,其中又有补充,但更多的是成全和创新,包括人文精神的发扬、抽象思辨的训练、包容性和开拓精神、禅宗对心性的解放、戒律与集体精神的训练、艺术想象力的发扬等。
关于中国儒释道三教之融合,学诚大和尚说,比如,佛教把儒家的伦理实践和社会实践当作佛教修持的重要部分,道家的“抱朴归真”“自然无为”等思想,佛教教义中也常借鉴;而道教把佛教的缘起论、心性论和儒家的伦理实践都纳入自己的教义当中;至于儒家,历史上很多名儒或者本身就是虔诚的佛教徒,或者对佛教思想非常尊重
。学诚法师更进一步认为,三教彼此学习的系统化、理论化,出现了一定的“文化分工”,如“以儒治国,以道治身,以佛治心”的三教配合说法,即各展所长,共同解决时代和社会的问题。
“这些现象在其他文明对话中几乎是闻所未闻的,标志着三教融合的深刻层度,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包容、平和、虚心学习的性格特点。”他用四句话总结中国的三教融合——尊重差异,学习互补,和谐世界,同愿同行。
引用近代高僧太虚大师所言“非道教莫溯中国文化之源,非儒教莫握中国文化之枢,非佛教莫广中国文化之用”,学诚法师说,三教融合,为中华民族迎来一个崭新的未来。
该论坛为期两天,北京大学杜维明、台湾慈济大学林安梧、中央民族大学牟钟鉴等30多位知名专家、宗教人士,围绕“民族精神与宗教信仰、修身养性与社会责任、学说传统与理念创新”三个论题进行对话。第九、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文化院院长许嘉璐、国家宗教事务局副局长蒋坚永与两岸及香港300多位各界人士与会。(文:成蹊刘舒凌)
版权所有:楞严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