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为他众着想,就不会常常觉得事与愿违
因果律是极其复杂的,不是世间凡夫的聪明才智,所能洞悉清楚的。比如,现实生活中,有的父母很有权势、名气、财富。看起来也作了很多慈善之事,得到许多美誉。但子女却总是不尽如人意,状况频出,让父母丢尽颜面,身心俱疲。
有些作医生的父母,能治疗很多人,给自己孩子治疗的时候,却经常遭遇失败。有些父母本身就是某个领域的医疗专家,他们的孩子却偏偏得了这方面的疾病,无法得到救治。有些妇产科的专家,自己的孩子却不能生育。
中国人常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说的是一种共业的纠葛,这里面的因果非常细腻、复杂。
以妇科大夫为例,给别人送子是好事,但却忽略了帮别人“丧子”——堕胎的杀业。人们往往只习惯看好的方面,但造作的恶因,一定会结果的。因为一家人的共业缘故,家庭成员之间的因果息息相关,所以会出现因业力牵绊果报现前的情况。
我的一个弟子,曾经是黑社会的大哥,做了不少恶事。也被许多人质疑,为什么坏人没有恶报呢?结果他老来得子,是个智障的孩子,要管这个孩子一辈子,什么事情都要费尽心力。报应还不是来了?现世就看到了。
如果一个医生,帮助病人治好了病,算不算改变了病人的因果呢?因果当然不是医生能改的。所有能治好的
病,当初在造业的时候,都是带着各种程度的惭愧心去造作的,因而能够治愈。《俱舍论》中,将因果剖析得非常细,就像法官判案一样,需要衡量很多维度的因素。是否有预谋?是否付诸行动?是否达成目的?付诸行动后是否有悔过的心?有没有随喜造恶的心态?如果以上的动机、行动、后果都是恶的,且没有后悔之心,就会形成完整的罪业,恶果也就特别大。
假设没有预谋,只是临时起意,罪过会小一些。犯罪后是否有悔过之心,会决定恶业的大小与影响。比如,已经伤害他人,却还为自己造恶感到很开心,罪过就非常严重。无论善恶业的大小,都可以这样做分析。
有时候,我们会对他人造成无心的伤害,让别人的自尊受到损害,但是自己却不知道。这种情形是很难避免的,因为每个人都有强烈的“我执”。对他人无心的语言行动,会当成对方有意针对、为难自己,因而感到难过伤心,陷入痛苦。
无心所造作的罪业,是很轻的。对于佛弟子而言,无论是有心的还是无心的,自己知道的还是不知道的,一切罪业,我们都要诚心忏悔。并且,我们要尽量避免无心之过。毕竟这种不走心的过失,是因为自己情绪冲动或思考的不完善,导致语言行动对别人造成了伤害。
为什么自己不能三思而后行呢?为什么自己说话做事不那么靠谱呢?为什么自己常常也为“我”的冒失而感到懊悔呢?为什么自己说出的话别人经常不认同呢?为什么自己做出的事,让人感到不开心呢等等等等。多问几个为什么,常常反省、忏悔,人就会不断向善改善。
比如,直言相见,有的人受得了直言,有的人却受不了。态度和方法不对,可能会伤害到对方。如果针对这个人的特点,用善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就可以避免伤害他。
这里有一盘水果,有个人想吃,伸手拿了一个。如果你直接对他说,你不可以吃,他可能会感到很针对自己,并产生抵触情绪,接下来可能就没好气儿了。
但如果你换个方式说话,我听说,这盘水果好像不能吃哦。对方就很容易接受,因为感觉不是针对自己。都是在讲不能吃这盘水果,所表达出的讯息却让人有不同感受。这就是语言的艺术,也是多为他人着想的体现。
我们必须要提升自己的正知正念,常常观察自己的心,多为他众着想,就不会常常觉得事与愿违。自认为是为对方好,却成为伤害他众的来源。观察自己的身口意,多给自己的行动、语言、思想一点时间。
版权所有:楞严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