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的悟入是叫我们断烦恼,修六度万行;孔孟学问的悟入,是叫我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才能悟入

为学最怕的是不通以为自己通了,这就坏了。不通,自己晓得自己不通,是求学的好态度。为什么?他能够虚心、他能够向上,他不自满。不通,自己认为通,自满了,在佛法讲增上慢,瞧不起别人,自己以为很了不起,实际自己一窍不通。为什么?真正通的人,心里没有自满、没有贡高我慢,我们拿世间话来说,「学问深时意气平」。那个有学问的人眼睛长在头顶上,瞧不起人的,那算什么学问?真正有学问的,意气是平和的,学问愈高心愈平,求什么?平等心。换句话说,心愈平等、心愈清净、心愈慈悲,这是与修学功夫绝对成正比例的。我们自己修学就要检点,稍有贡高我慢的习气,我们就走岔路、走错路了,不是在道上;稍稍起一念恶念、一念邪非,我们也走错路了,也不在正法上。正法里面纯善,究竟的第一善无是无非是,这个境界是究竟的纯善。
我讲《楞严》,我们道场还有几位老同修也应该晓得,《楞严经》我讲过不少遍,遍遍都不一样,这就刚才说的没有悟入。今天到图书馆讲的这一遍,比上一次在念佛团、在第一公司讲的,大大的不相同;第一公司、念佛团讲的,再比比圆山临济寺跟法藏莲社讲的,那又不一样。我想你们听的人心里有数,我自己就清清楚楚,遍遍不相同。为什么不相同?当时讲经我也绝对不吝法,「我知道这么多,少讲一点、自己保留一点,怕别人学去」,存这个心就糟了,不会开悟的;知道十分,恨不得讲出十二分,毫无保留,才有入处。一遍入得浅,第二遍就入得深,第三遍入得更深,所以遍遍不一样,而不是止在这个境界里面。经本用同一个本子,《楞严经》前后大概也讲了十遍左右,我都是用这一个本子,全都用这一个本子,本子是一个。本子里面所圈点注解的,是第一次讲的时候写的,第二次讲之后一直到现在,就没有再增加一个字。
这是我奉劝诸位要求悟入,我们要干真的不干假的。干假的怎么样?上一次讲了,第二遍讲,再找些材料来补充,把本子写得密密麻麻;第三遍讲,又找一些材料来补充。材料多,我们《大藏经》里面,《楞严经》有四十多种注解。那样一搞,《楞严》就糟蹋掉了,为什么?大杂烩!等於炒菜一样老吃回锅的,回锅菜里头旧菜再添一点新的,再炒一次又加一点什么东西,那菜还能吃吗?不是味道了。现在怎么样?就有不少人是干这一套的,这个错了。你能够悟入,你才有新境界。
摘自 楞严经(第五十三集) 198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档名:07-001-0053
版权所有:楞严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