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入门网

供养三宝是一种修行

发布时间:2024-03-01 05:38:08作者:楞严经入门网
供养三宝是一种修行

悲田 是我们对贫穷、孤苦或病弱的人产生关爱、悲悯和同情而将自已最爱的钱财、时间和心力去救济、帮助,令其脱离饥饿等痛苦。

恩田 当我们随着智慧的增长,应当更加明白知恩报恩的道理,对生养自已的父母和曾经教育过自己的老师,以及帮助过自己周围的人,心存感恩,并以实际行动去关心、照顾和帮助他们,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敬田 我们学佛的人深知三宝住世的重要性,不仅仅代表着智慧、慈悲、平等、因果等等的真理,同时亦是众生广种善根的福田,所以由恭敬而供养;由供养而护持,进而以法利生,同登觉岸。

《佛说布施经》说:供养三宝,不但可以得到福寿康宁,更能成就辩才无碍,欢喜自在

三宝是众生的导师

供养三宝是每一个佛教徒应有的责任。清净庄严的佛宝能启发众生的法身慧命;三藏圣典的法宝,能破邪显正,开启智慧;僧宝则是住持圣法,利乐有情,众生在无明中须要佛法来破除愚痴黑暗,点亮心中久已熄灭的慧灯,导向那清净安乐自在的觉岸。

其实供养三宝是一种难舍能舍的修行,亦是感恩三宝的一念恭敬心,更是广种福田的大好因缘。

供养三宝是一种修行

佛经常说修学菩萨道要学会难行能行、难舍能舍;特别是对与生俱来的贪、嗔、痴等烦恼更应该下大工夫,认真克服,才能转迷成悟、转凡成圣;悭贪是每一个人从小到大的串习,常常因贪恋财、色、名、食、睡五欲而招来诸多烦恼和痛苦。佛陀深知悭贪是解脱的绊脚石,故在他最初舍掉王位而选择出家时,他将其平常心爱的东西全部舍弃。因此,不贪能舍,既是一种磨炼,亦是一种修学佛道的基础。

我们时常要发心建寺安僧,护持道场,供养佛像、经典法物、香花灯烛等等,以此庄严梵刹;提供卧具、衣服、汤药等物来护持僧众是为了承继法身慧命,度化有情。

供养三宝有以下三种布施:

第一是财施 以世间种种珍宝、金银财物等来庄严坛场、护持正法。

第二是法施 意指深入经藏,信解受持,流通法宝,利益群生;在《菩萨善戒经》卷一亦提到说帮人写经或助印经书,亦是一种布施;又在《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法供养包括了以身作则,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之外,同时还要代众生苦,勤修善根,可谓是自觉觉他,觉行才能圆满。

第三是无畏施 是为了护持佛法,坚持真理,不惜生命,卫护圣教。

有相布施是在行施时,有原因、有目的而做的善事,比如说,我们在诸佛菩萨面前许愿,希望今年能做完某些事,等到有求即应时,为了感恩佛菩萨故来为寺院还愿行施;另外一种情况是施舍对方的人可能以前亦帮过自己,所以是为人情而布施;还有一种就是希望将来得到人天果报或者是其它的目的而行布施。所以有相布施比较执着布施的人、布施的对象和布施之物,因而功德亦有限量。

无相布施是菩萨不忍众生苦的利他精神,凡是遇见众生需要帮忙的地方,自己尽心尽力去替他人排忧解难,在整个布施过程中,没有任何企图和目的,并不会去执着施者的我和受施者的他,更不会去计较施予之物,根本不会将此事挂于心上,亦没有想到回报的问题。

这样行施者,才能证悟到三轮体空的境界,这种无相功德之大正如金刚经所说:“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布施首先意乐要清净,如果发心不清净,这样的供养是不如法的,乃至供养一元钱、一盏灯、一支香以上,都要以善良的发心印持。三宝的加持不可思议,如果能以清净的意乐供养三宝,得到的回馈将是更为清净的身心。

其次布施供物要清净既不能供养污秽的饮食、陈旧的衣服等低劣物品,也不能供养通过盗窃、掠夺或者以谄诳手段得来的邪物。如果以不清净的物品供养三宝,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有过失。供物应当是洁净优质的,连自己都不愿意享用的低劣物品就不要拿来供养三宝,这种做法是不妥当的。

供养三宝其实是在净化心灵、圆满人格,亦是一种护寺安僧,弘扬圣教的壮举;更是培植自己福德、广结善缘的修行。让我们大家能够同心协力,不忍众生苦,共同来护持三宝,广修供养,为高树法幢,普度众生而发心布施吧!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