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国寺”颇具传奇色彩
崇圣寺又名三塔寺,始建于唐朝开元年间(公元713年至741年),经过历代扩建,到明代达到最大规模。由于地震和战火,崇圣寺于150年前被毁,仅存三塔。
由于崇圣寺的特殊地位,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驻足流连。元代高僧圆护曾手书“佛都”匾。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写到大理有“妙香古国”之称
。在中国古代史上,帝王出家为僧的事并不多见。而宋代地方政权大理国22代国王中,就先后有9位到崇圣寺出家为僧。9位国王,不爱江山,也不念俗尘,来此出家修行,更使崇圣寺颇具传奇色彩。
盛世重建创多个第一
上个世纪90年代,重建崇圣寺被提上日程。2003年8月8日,总投资1.82亿元人民币的崇圣寺重建工程动工。2005年4月22日,工程全部竣工。
恢复重建的崇圣寺总占地面积600亩,建筑面积达20080平方米,整体建筑群落起伏跌宕,错落有致,金碧辉煌,布局气势恢宏,庄严大气。
崇圣寺集历代寺院经典建筑之精华,以明、清时期的建筑为主体风格,融北方建筑之恢宏大气和南方建筑的精巧秀丽为一体。整体布局为主次三轴线,分八台、九进、十一层次,许多建筑或物件创下中国乃至世界之最:中轴线总长4公里,为中国中轴线布局最长的寺院;大雄宝殿面阔51.7米、高26米,在全国佛教寺院中体量最大;木雕长卷《张胜温画卷》高1.8米、长117米,堪称世界之最;彩画的龙、石刻的龙、木雕的龙、灰塑的龙乃至瓦当滴水上的龙,数以万计,举世罕见;最大的金刚杵直径1米、长6米,是当之无愧的金刚杵之王;寺院内有599尊贴金佛像,为全国之最;直径3.1米的鼓,是目前全国佛教寺院中最大的鼓,等等。
重建的崇圣寺共铸617尊(件)佛像、法器,均用青铜浇铸而成。这些佛像造像忠实于大理地区的“密宗”,并兼容了“禅宗”的佛教信仰特征,自成崇圣寺特有的佛像风格。大理国9位出家国王造像和阿嵯耶观音像是崇圣寺一大特点,也许绝无仅有。各种造像尤其是五百罗汉,其肌理和纹饰与真人相同,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名扬东南亚的佛教寺院
大理地处南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冲,是茶马古道的主要驿站,至今仍是通往南亚和东南亚的陆路枢纽。南来北往的商贾云集,各种文化的交融,南传、北传、藏传佛教在此交汇融通,使大理成为名副其实的妙香乐土。
在南诏、大理国时期,佛教寺院多达360余座。无为、感通、弘圣、崇圣等名寺享誉海内外,无极、担当、虚云等一代宗师名僧更是名扬四海。因为佛教兴盛,人心和合,和谐友善,大理国310多年无战乱纷争,百业兴旺。
大理佛事的兴盛,还引来东南亚、南亚佛教国家皇族前往祈拜。南诏国时期,骠国(今缅甸)国王雍羌和王子舒难陀,在南诏王异牟寻陪同下到三塔崇圣寺祈拜敬香。大理国时期,暹逻(今泰国)国王耶多曾两次到崇圣寺迎佛牙,大理国王段思廉以玉佛相赠。
千年佛都,盛世重现。崇圣寺恢复重建按“源于历史,超越历史”的要求,方案九易其稿,并借鉴国内外著名佛寺布局特点,经过精心修建,崇圣寺将成为既庄严宏伟又秀美壮丽,既具皇家寺院气派,又有地方民族特色,既再现历史文化,又能满足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的云南最大、最具特色的佛教寺院建筑群落。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6-07-15 第04版)
版权所有:楞严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