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山元贤禅师,无明慧经禅师之法嗣,俗姓蔡,字永觉,福建建阳人,大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出生。元贤禅师为诸生时,嗜好周程张朱之学。二十五岁时,曾读书于山寺。一日,偶然听见有人读诵《法华经》之偈语:“我尔时为现清净光明身”,忽然觉得周孔之外,当别有妙道,于是便前往礼谒本邑学人赵豫斋居士,并从他学习《楞严》、《法华》、《圆觉》三年。
万历三十一年(1603),无明慧经禅师开法于董岩,门庭兴盛。元贤禅师于是以居士的身份前往参学。
初见慧经禅师,慧经禅师便对元贤禅师反复诘问,元贤禅师大呈口舌之能。
慧经禅师道:“此事不可以意解,须力参乃契。”
于是令他看干屎橛之话头。
“干屎橛”之话头在临济、德山、云门等大德的语录中曾多次出现过。如,有僧问云门文偃禅师:“如何何是佛?”文偃禅师道:“乾屎橛。”
元贤禅师虽奋力参研此公案,可是久无所入。
后来有一天晚上静坐的时候,元贤禅师无意中听见有一位僧人举南泉斩猫之公案(参见“赵州从谂禅师悟道因缘”章,终于恍然有所省悟。
万历四十五年(1617),元贤禅师已经四十岁,深感人世无常,生死事大,于是抛妻别子,投无明慧经禅师落发。
在慧经禅师座下,元贤禅师虽然勤奋好学,经常入室请益,可是每次凡有所咨问,慧经禅师一概不作正面应答,只是一句“我不如你”,便将他打发掉。对此,元贤禅师茫然莫测其旨。
一日,慧经禅师耕田归来。元贤禅师迎上前,问道:“如何是清净光明身?”
慧经禅师于是挺身而立。
元贤禅师继续问道:“只此,更别有?”
慧经禅师一听,便走。
元贤禅师终于如释重负,豁然大悟。
于是,他跟在慧经禅师的身后,来到丈室,向慧经禅师通报了自己的证悟所得。
慧经禅师听了元贤禅师的汇报,便用锄头柄痛击了他三下,说道“向后不得草草。”并示偈云:
“一回透入一回深,佛祖从来不许人。
直饶跨上金毛背,也教棒下自翻身。”
元贤禅师激动得示及吐一辞,便退出丈室。
第二年万历四十六年(1618),慧经禅师圆寂,元贤禅师前往博山受了具足戒,并在其师兄无异元来禅师座下相依了三年。
熹宗天启二年(1622),元贤禅师回到福建,住持沙县双髻峰。第二年,为安葬父母亲,元贤禅师准备回建阳。一日,乘舟过剑津的时候,元贤禅师无意间听到同行僧人大声唱经云——
“一时謦欬,俱共弹指,是二音声,遍至十方诸佛世界。”
元贤禅师终于廓然大彻。至此,他才契悟到无明慧经禅师平生之用处。那一年,元贤禅师四十六岁。
此后,元贤禅师曾一度挂锡于瓯宁金仙庵,阅藏三年。天启七年(1626),元贤禅师复移住建安之荷山,末后又驻锡于福州鼓山涌泉寺。
元贤禅师曾为座下弟子指出学道三要,三要是“第一要信得及,第二要放得下,第三要守得住”。信得及者,信我自己本来是佛。放得下者,放下许多虚名浮利,恩爱业缘,种种牵缠。守得坚者,坚守信心不失,坚守放得下,不担取,不执着。
对于入元以后宗门中盛行闭关之事,元贤禅师颇不以为然。他说:“余闻古之学道者,博参远访,陆沉(隐居、埋没)贱役,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百苦无不备尝,并未有晏坐一室,闭关守寂,以为学道者也。自入元始有闭关之说。然高峰闭死关于天目,乃是枕子落地后,非大事未明而画地以自限者也。入明乃有闭关学道之事。夫闭关道,其最初一念,乃是厌动趋寂者也。只此一念,便为入道之障。况关中既不受知识钳锤,又无师友策励,痴痴守著一句话头,如抱枯桩相似,日久月深,志渐靡,力渐疲,话头无味,疑情不起,忽然转生第二念了也。甚至身坐一室,百念纷飞者有之。又何贵于关哉?”
闭关之事,虽然未必尽如元贤禅师所说,但是,初学道者,未明心地之前,确当慎而用之,不可落入死灰。
元贤禅师圆寂于南明桂王永历十一年(1657)秋。平生撰有《法化私记》、《楞严翼解》、《楞严略疏》、《续灯录》等著作二十余种、共八十余卷行世。
版权所有:楞严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