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性是专指不良习性而言。先生说:“禀性的根住在心里”,那么习性的根便是在肉体上了。物欲越强,则习性越重。习性是为了肉体的享受而形成的,所以习性完全是后天的习染,如吸烟、饮酒、赌博、财色以及无止境的肉体享乐,和种种不良嗜好
。严重的不良嗜好对身体确实有害,尤其是醉酒后,出现荒唐事的大有人在。至于有些为了物质欲望的满足,往往不顾羞耻,不择手段,丧失了人格,不仅有害自己,且有害家庭和社会;更有甚者,闹得身败名裂,堕入深渊,而不能自拔。习性得不到满足,便要耍脾气动禀性,所以先生说“习性为禀性之根,习性不去,禀性绝不能化”。因而苦恼便永无解除之日。如果习性去掉,禀性便失云外援。习性比较禀性,其根子毕竟是浅的,只要立志向,下决心,是容易去掉的。由于习性的滋长,便贪得无厌,腐化堕落,行为败坏,习性染得越重,良心便埋得越深,因而忘掉了人生的目的与人生的价值,习性膨胀,为所欲为,可给家庭带来极大痛苦,甚至倾家荡产,家破人亡,好赌博吸毒等便是其实例。如果一个民族都沾染上不良习性,那么这个民族的前途命运就非常危险了。实际物质欲望的泛滥,就已经充分的反映出精神生活的贫乏与心灵的堕落了。
习性对人们的腐蚀作用是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有些人在没有发财得势之前,本来是个安分守法勤俭持家的善良百姓,然而一旦发了财,得了势,便花天酒地、娇奢淫荡起来,厌旧喜新。虽年逾花甲,儿孙满堂,却要抛弃结发妻子,另逐新欢。难道他不知道这样做有违初心,对不住儿孙吗?但他仍是执迷不悟地滑下去,这是一种什么力量在支配着他呢?凤仪先生说:“金钱属水”,河水越多,则水流的冲力就越大,他被波涛汹涌的洪流冲到湍急的旋涡中,心里虽然明白,知道生命危险,但是他已没有“激流勇退”之力了。所以先生说:“人们昼夜奔忙,只是为财,把道和良心都掉在水底下去了”。由此看来,一旦习性膨胀,便什么越轨的事情都能干得出来,所以习性是达到完善人格的最大绊脚石,不下大力气搬掉它,是万难回头向善的。惟有降低了物欲的追求,才能提高精神的修养。所以佛教形容世人贪恋世间的财色之乐,如同无知的小儿贪吃刀锋之蜜,不足一餐之美,且有割舌之患(《四十二章经》)。先生说“禀性是人间的苦恼,习性是物欲所扰”。禀性与习性相互作乱,便给人们带来无边的烦恼与痛苦。
东北名士张星南曾问:“孟子道性善,荀子道性恶,告子言性无善无不善,究竟谁说的是呢?”先生道:“都对啊。主性善说是指天性说的;主性恶说是指气禀性说的;主性无善无不善,是指习性(可善可恶)说的”。寥寥数语,却道破了二千多年来的疑案。归根结底,欲做完人,必须“去习性,化禀性,圆满天性”。这是凤仪先生性理学说的重心。
版权所有:楞严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