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旅游大巴到“万佛阁”的时候,雨已经很大了,到处都是急匆匆找景点的游客。大量的雨伞遮挡了人们的视线,让大家格外担心跟丢了导游,都深一脚浅一脚地紧跟在导游的后面。虽然下着雨,但万佛阁南面的广场仍然聚集了许多焚香、点灯的游客。我着急去看景点,女儿却一定要冒着雨去点燃她的心愿莲花灯。万佛阁规模不大,满打满算只有两进院落,且主要建筑万佛阁、五龙王殿和戏台都集中在头一进院子里。与一般寺庙主要殿堂沿中轴线排列不同,万佛阁的三座主要建筑分别处于一座院子的东、南、北三个方向上,类似中国北方的“四合院”。万佛阁在建筑布局上之所以如此特殊,与其曾经是“塔院寺”的属庙而非独立寺庙有关。
五龙王殿,也就是俗称的五爷庙,始建于清代,民国年间重修。五龙王殿的殿堂样式比较特别,为单檐歇山顶主体建筑前加卷棚顶抱厦。这种建筑样式在一些寺庙的拜殿都有采用,主要是为了扩大祭拜区域的面积,增加祭拜区域的容积。
史载,五龙王殿在清代初建时只有现在的单檐歇山顶主体部分,当时为卷棚顶。随着五爷庙香火的日益兴盛,殿内的祭拜区域愈显狭小,于是考虑对五爷庙加以改造。但由于其周边建筑已经定形,大规模拓展已经不可能,最后只好选择了将原卷棚顶改为歇山顶,并在殿前增加抱厦的方法。尽管如此,当天在五爷庙前等候祭拜的人还是把整个抱厦挤了个水泄不通,女儿排队排了足有40分钟,才和“五爷”搭上话,倾诉了自己的心愿。
稍有宗教知识的人都知道,龙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灵,与佛教没有什么关系,因此佛教寺院一般不会出现龙王的形象
五龙王殿对面的歇山卷棚顶戏楼建于清代,台口一副对联“上下五千年事事非非重现;纵横十万里因因果果必应”既是在说戏,也是在说人生,是所谓“戏如人生”。
一般来说,戏楼这种中国土生土长的东西是不会出现在佛寺当中的,因为人们通常认为佛祖和观音们是喜欢清净的,不喜欢锣鼓的吵闹。那么在五龙王殿对面为什么会出现一座戏楼哪?原来这和传说中“五爷”非常喜欢看戏有关,老百姓为报答有求必应的“五爷”,投其所好,就在五龙王殿的对面建起了戏台,并在每年农历六月请戏班子、剧团大唱几天,让“五爷”开心。
版权所有:楞严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