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虚有礼,谦让有度
自古以来,人们都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作为至理箴言,要做到高而不危,满而不溢,才能真正地走向成功。为人处世要讲求谦让有礼,但是也要注意谦让的分寸,因为过分的谦让会让人产生虚伪的感觉。
从前有一个学僧在无德禅师座下学禅,刚开始他还非常专心,学到了不少东西。可是一年之后他自以为学得差不多了,便想下山去四方云游,禅师讲法的时候他什么都听不进去,还常常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无德禅师把这些全看在了眼里。
这天无德禅师决定问清缘由,他找到学僧问道:“这些日子,你听法时经常三心二意,不知是何原因?”
学僧见禅师已识透他的心机,便不再隐瞒什么,他对禅师说:“老师,我这一年来学的东西已经够了,我想去四方云游,到外面去参禅学道。”
“什么是够了呢?”禅师问。
“够了就是满了,装不下去了。”僧人认真回答。
禅师随手找来一个木盆,然后装满了鹅卵石,对学僧说道:“这一盆石子满了吗?”
“满了。”学僧毫不含糊。
禅师又抓了好几把沙子撒入盆里,沙子漏了下去。
“满了吗?”禅师又问道。
“满了!”学僧还是信心十足。
禅师又抓起一把石灰撒人盆里,石灰也不见了。
“满了吗?”禅师再问。
“好像满了。”学僧有些犹豫地说。
禅师又顺手往盆里倒了一杯水下去,水不见了。
“满了吗?”禅师又问。
学僧没有说话,跪拜在禅师面前道:“老师,弟子明白了!”
“谦受益,满招损。”不要因为取得了小小的成绩就认为自己不可一世,其实处处都是学问,你所知道仅仅是九牛一毛,大海里的一滴水而已,因此,学会谦虚才能得到真经。
隐峰禅师跟随马祖禅师三年,自以为已经得道高深,于是就有些洋洋得意。他备好行装,挺起胸脯,辞别马祖禅师,准备到石头希迁禅师处一试禅道。
马祖禅师看出隐峰有些心浮气躁,决定让他自己碰一回钉子,从失败中获得经验。临行前特意提醒他:“小心啊,石头路滑。”这话一语双关:一是说山高路滑,小心石头绊了栽跟头;实际上却是说那石头禅师机锋了得,弄不好就会碰壁。
隐峰却不以为意,扬长而去。他一路兴高采烈,并未栽什么跟头,不禁更加得意了。一到石头禅师处,隐峰就绕着法座走了一圈,并且得意地问道:“你的宗旨是什么?”石头连看都不看他一眼,而是两眼朝上回答道:“苍天!苍天!”(禅师们经常用苍天来表示自性的虚空。)隐峰无话可对,他知道“石头”的厉害了,这才想起马祖说过的话,于是重新回到马祖处。
马祖听了事情的始末,告诉隐峰:“你再去问,等他再说‘苍天’,你就‘嘘嘘’两声。”因为石头用“苍天”来代表虚空,到底还是有文字的,可这“嘘——嘘”两声,不沾文字!真是妙哉!隐峰仿佛得了个法宝,欣然上路了。
他这次满怀信心,以为天衣无缝了。他还是同样的动作,问了同样的问题,岂料石头却先朝他“嘘嘘”两声,这让他措手不及。他呆在那里,不得其解。怎么自己还没嘘出声,就被噎了回来!
这次他没有了当初的傲慢,丧气而归。他毕恭毕敬地站在马祖面前,听从教诲。马祖点着他的脑门:“我早就对你说过:‘石头路滑’嘛!”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做事应当谦虚认真,不要满足于现状。
骄傲不可取,但是过分谦让也要时刻警惕。
克契到佛光禅师那里学禅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由于个性随和,克契遇事总会想办法自己打理,尽可能不麻烦别人,就连修行,也是一个人闷着头默默地进行。
一天,佛光禅师问他说:“你来我这儿也有12个年头了,有没有什么问题?要不要坐下来聊聊?”
克契连忙回答:“禅师您已经很忙了,学僧怎好随便打扰呢?”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晃眼,又是三个秋冬。
这天,佛光禅师在路上碰到克契,又有意点拨他,主动问道:“克契啊!你在参禅修道上可有遇到些什么问题吗?有的话就要开口问。”
克契答道:“禅师您那么忙,学僧不好耽误您的时间!”
一年后,克契经过佛光禅师禅房外,禅师再对克契语道:“克契你过来,今天我有空,不妨进禅室来谈谈禅道。”
克契赶忙合掌作礼,不好意思地说:“禅师很忙,我怎能随便浪费您的时间?”
佛光禅师知道克契过分谦虚,这样的话,再怎样参禅,也是无法开悟的,必须要采取更直接的态度了,所以当佛光禅师再次遇到克契的时候,便明白地对克契说:“学道坐禅,要不断参究,你为何老是不来问我呢?”
只见克契仍然应道:“老禅师,您忙!学僧实在是不敢打扰!”
这时,佛光禅师大声喝道:“忙!忙!我究竟是为谁在忙呢?除了别人,我也可以为你忙呀!”佛光禅师这一句“我也可以为你忙”的话,顿时印在了克契的心上。
谦逊固然是种美德,然而过度执著于谦逊,可能使你错失了开悟的契机。
闭门苦思数年,也许不如与禅师的一席对谈,能使你茅塞顿开、恍然大悟。看来进退取舍的智能与节度,也是生活与修行的重要功课。
从前有一位居士,他到一所有名的禅院去拜访一位禅师。与禅师见面之后他们谈得非常投机,不知不觉已到了午饭时间,禅师便留居士用餐。
侍者为他们做了两碗面条,面条味道很香,只不过一碗大一碗小。两人坐下,禅师看了一下面条,便将大碗推到居士面前,说:“你吃这个大碗。”
本来按常理居士要谦让一下,将大碗再推回到禅师面前,表示恭敬。没想到居士却看也不看禅师一眼,径自低头大吃起来。禅师见状,双眉紧锁,有些不悦。居士并未察觉,一个人吃得津津有味。
等他吃完,抬头却见禅师的碗筷丝毫未动,于是笑问禅师:“师父为何不吃?”
禅师叹了一口气,一言不发。
居士又笑着说:“师父生我的气啦?嫌我不懂礼仪,只顾自己狼吞虎咽?”
禅师没有答话,只是又叹了一口气。
居士接着问道:“请问禅师,我们如此推来让去,目的是什么?”
“让对方吃大碗。”禅师终于答话了。
“这就对了,让对方吃大碗是最终目的。那么如您所想,争相推来让去,何时将面条吃下肚去?我将大碗面条吃了下去,您心中不悦,难道您谦让的目的不是真心?你吃是吃,我吃也是吃,如此推来让去又有什么意义呢?”
禅师听完居士的一番话,心中顿悟。
生活中,过分谦让反而成了虚伪,使彼此都处于尴尬的境地。人与人应当坦诚相待,何必过于拘礼呢?
一个年轻人,基于“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郁悒心态,终日深觉自己过得十分不快乐,周围的友人看到他的这种情形,都十分热心地提供许多快乐秘方,或是推荐知名的心理医生,希望能改善年轻人的心情,但均未能奏效。
经过好长时间的折腾,年轻人对自己的忧郁症状已然绝望,索性放弃寻访名医,找了一座山,打算将自己放逐于山野之间,就此终老一生。一日,正当这个年轻人皱着眉头沿着一道山涧踱步,蓦然发现有位中年和尚坐在溪水中的一块石头上。
“在这人迹罕至的深山里,怎么还会有其他人呢?”年轻人诧异地打量着那个中年和尚,这一看使得年轻人更是惊奇不已。他发现坐在溪中石头上的和尚,眉宇之间充满慈爱安详的神色,目光极其柔和地望着潺潺的溪水,周身上下,散发着一种令人感觉十分愉悦的非凡特质。
年轻人仔细地想了想,认为一直困惑自己的问题,或许可以从此人的身上获得答案,当下便冲口而出:“嘿!你为什么看起来是那么的喜悦?”
中年和尚丝毫没有被惊吓的反应,转头看了看年轻人,眼光中充满智慧地答道:“想要让自己心灵平静、获得无限快乐,先要懂得‘以水为师’……”
年轻人不懂为什么平淡无奇的水,可以发挥如此神奇的效能?接着又开口提出心中的疑问。
和尚开始告诉年轻人其中的奥秘哲思:“水,是万物的根源,充满无限生命的可能。水,不具固定形态,随方就圆,可依任何容器改变它的外形,深谙圆融之道。水,利于万物而不居功,为善而不欲人知。水,能洁净万物,却不与之同流合污,借由三态变化,永远保持纯真本性而不变。水,看似柔弱无比,但却是大自然中最强大的力量。水,服从自然法则,哪里卑下,就往哪里去,拥有谦逊美德。”
有一个年轻人自诩才智过人,一向为此洋洋自得。这个年轻人在偶然的机会里,听到某地有一位颇负盛名的禅师,便不惜长途跋涉,来到禅师的住处,虽口中称道,是想要谦虚地向禅师讨教,请求禅师传授智慧,但实则是想要展露自己非凡的才华,妄想挑战禅师的盛名与权威。
充满智慧的禅师,当然胸中明了年轻人的来意,当下亦不予说破,只是淡淡地笑着并出了一道简单的题目,请年轻人回答。
禅师所出的题目是,有两个小孩一起相约打扫烟囱,工作结束之后,甲小孩的脸上被烟囱的煤灰弄得奇脏无比;乙小孩的脸上,则是干净如常,连一点儿煤烟都没有。禅师问年轻人,这两个小孩当中,哪一个会去洗脸?
年轻人毫不犹豫地便回答:“当然是乙小孩,他看到甲的脸上那么脏,心想,自己的脸上一定也和他的一样脏,所以乙小孩一定会马上洗脸。”
禅师缓缓地摇头,微笑道:“不对。”
年轻人迟疑了一会儿,又辩白道:“难道会是甲小孩?他从乙小孩的眼瞳当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知道自己的脸上很脏,所以——”
禅师还是摇头,沉着地说:“还是不对。”
年轻人满腹的自信在此刻完全被击垮,他讷讷地问道:“那么,敢问大师,是他们俩人一起去洗脸吗?”
禅师依然摇着头,说道:“这也不是答案,问题的重点在于,两个小孩一起去打扫烟囱时,不可能只有一个人脸上弄脏,两个小孩的脸上应该都有煤烟。题目本身就出错了,其中大有问题。从你的回答当中,可以看到你对问题未能做通盘了解,更能够清楚地看到,你对许多事物欠缺深谋远虑。”
年轻人愣在当场,沉思了许久,终于又抬起头来,羞愧地对禅师道:“我知道自己的肤浅之处了,尚请大师教诲。”
拨草占风辨正邪,
先须拈去眼中沙。
举头若味天皇饼,
虚心难吃赵州茶。
——宋·黄龙慧南
版权所有:楞严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