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情会让人产生烦恼,其实追根究底,并不全然是人或事情的烦恼主动来找上我们,而是我们自己去找烦恼,此谓之“自寻烦恼”。有些人求好心切,原本已经算是圆满的一件事或满足的人生,他硬要追求完美与零缺点。结果,因为吹毛求疵而造成事事挑剔,不但予人困扰,自己也不胜烦恼,此谓之“庸人自扰”。
从事慈济工作几年来,我发现在人多事多的工作环境里头,要追求完美又要不挑剔,实在不是一件容易之事。把一件事做得尽善尽美、完美无缺,那是每一个人工作的成就感,这跟继续前进与持续成长息息相关,因为成就感会带给我们自信心与欢喜心,而做得有信心与做得有欢喜,会增长乘风破浪、逆流而上的动力,这就是“生命的力量”。
要在事事困难、样样挫折的逆境中,继续保持自信与欢喜,那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此我们才会说:“谦卑容易忍辱难”又说:“精进容易忍辱难”。为什么?因为“谦卑”与“精进”只是与自己有关,而“忍辱”则与别人有关。与自己相关的事自己都无力改变,要去改变与别人有关的事,那是更不可能。
“提起”与“放下”也是跟自己有关,要做得干脆,则需要勇气与智慧。我们凡夫就因为许多事要提嘛提不起,一旦好不容易提起了,却要放嘛放不下,造成狐疑不决、拖泥带水,“上下不自在,左右不逢源”的人生,就因此产生。有时候,会听人诉苦说:“已经尽心尽力做事,还是事不从人愿,实在很气馁,很烦恼!”也有人说:“已经全心全力在付出,还是碰到不圆满、不完美,实在有压力感、有挫折感”。修行就是因为在用心付出之后,还有随顺因缘的空间,所以才会“前进后进两相宜”、“提起放下皆得宜”。换句话说,就是用心尽力之后则一切随缘,只要做到“那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则前脚走,后脚就要跟着放,如此才能放开脚步往前进。
有时候,我们自己就好像一列行进中的火车,而身外的人、事、物就好比是车窗外的景物。窗外景物后退,那不是景物在后退,而是我们往前进,而且越加速前进,窗外景物就后退得越快,一直到景物离我们而去,最后消失无形、无影无踪。这就好比是当困境来临时,我们越是畏惧退缩,困境越是大军压境。反之,我们越是精进往前进,就能越早脱离险境。
人生何尝不也是一列行进中的火车,会面临窗外千变万化的各种境界
版权所有:楞严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