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段百丈禅师的开示。我们看他是怎么来描述开悟的过程、开悟的境界和开悟以后又怎么办的。这是非常有名的几句话:
;灵光独耀,迥脱根尘。这是两句,讲开悟是怎么回事。第二个两句:;体露真常,不拘文字。第三个两句:;心性无染,本自圆成。第四个两句:;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这八句话讲四个内容。
;灵光独耀,迥脱根尘这两句,就是讲开悟当下的境界是什么。昨天我讲到;历历孤明,百丈禅师说;灵光独耀,灵光就是讲的我们的心性,我们的真如佛性,讲我们的觉性。这一点灵光是独耀,它不是分散的,它不是分散在六根门头,它与前后左右、四维上下都不相联系,所以是独耀。
;迥脱根尘,根就是六根,尘就是六尘,这一点灵光与六根六尘都不相联系,这时候境界是什么呢?这时候的境界,就像晴天霹雳一样,从头轰下来,你根本一点准备都没有,在这个时候忽然桶底打破了。这就是;灵光独耀,迥脱根尘。这个时候,那就像释迦牟尼佛出生的时候讲的那两句话:;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在这个时候天上天下就只有这一点灵光,前不着村,后不挨店。这就是开悟那一刻的境界。
接下来是;体露真常,不拘文字。你的法身本体和盘托出,显露在觉照之下,但是就像哑巴吃汤圆,无法描述,所以说不拘文字,文字描述不出来。这个时候完全是自受用,是不共。;体露真常,真常就是法身,就是真如,就是自己的涅槃妙心,描述不出来,;不拘文字。一切能够描述得出来的都不是真如本身,都是分别,都是妄想。真正的那种体验,真正那种受用是描述不出来的。所以禅宗这一法,;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实际上,一切佛法的体验,一切最高的精神体验、哲学体验、宗教体验,都是无法描述的,都是不立文字的。虽然说不立文字,说不出来,还得要说。为什么呢?佛成道以后,他也觉得语言文字苍白无力,觉得自己所体验的这点东西说不出来;即使说出来了,世人也不相信。
所以他成佛以后,就想不说法,马上就涅槃。护法的天神劝请释迦牟尼佛:您不能就这样把我们扔下了!您要把您的受用与我们大家来分享,您要说法,要度众生!在护法天神的一再祈请下,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最后他还是只有一句话:;我一个字也没有说。因为说出来的都不是的。真正每个人的心性是什么,法性是什么,一定要通过自己的真修实证去体验,所以说;体露真常,不拘文字。
然后是;心性无染,本自圆成。虽然自己现在开悟了,但是所悟到东西并不是外来的,所有的尘劳其性本空,法身觉了无一物。所以心性本来是没有污染的,河沙妙德,本自圆成。所证得的,所体验的,都是自己本有的家珍,并没有多出来什么,只是在把自己多生多劫以来埋在尘劳底下的珍宝挖掘出来,打磨干净,重现光明而已。所以;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一切都是本有的,所以叫本来面目。
开悟了以后怎么办呢?就要好好地保任。怎么保任?;但离妄缘,即如如佛。保任也没有什么特殊的任务,也没有什么很难做的事情,很复杂的事情。;但离妄缘,一切妄想、或者说一切能够引起妄想的种种逆缘都要远离,就可以了,就是如如不动的自性真佛。
照这样看起来,开悟不难,成佛也不难。但是,;但离妄缘四个字,就起来轻巧,做起来极为不易。每一个字重量是多重呢?十万八千斤,搬都搬不动。这个妄缘,你想要离它,它每一个字都像泰山一样推都推不倒。因为我们觉照不够,力量不够,离不了。
我们天天坐在这里做什么呢?就是想学着试着远离妄缘。但是在想远离的过程中往往自己又去找,妄缘不找你,你要去找妄缘。因为一切尘劳、一切烦恼,都是自己去找。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烦恼不来自己找。如果能够远离妄缘,当下就是如如佛。
这两个如字大有文章。这两个如字,三藏十二部就是讲它。第一个如字,可以作动词解,也可以作形容词解;第二个字作名词解。所谓作名词解是指什么呢?第二个如就是真理,就是真如,就是真实,就是佛性。第一个如字如果作动词解,就是指的怎么去修;作形容词,就是指我们当下的心态要与真理冥符,就和真理一个样。
如果用《大乘起信论》的思想来解释;如如两个字,第一个如是不空如来藏,第二个是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要通过修,空如来藏是本自具足的
。可以说空如来藏是体,不空如来藏是用。第一个如是指怎么样通过修行达到与真理保持一致,古人是说;与理冥符,不走样,现在的话是叫保持致。如如两个字我们经常用,这两个字很讲究,这两个字是中国古代的翻译家所创造的相当深奥的哲学概念,用以描述相当深奥的修行体验,指向非常深奥、无法描述的境界和受用。
我们每个修行人、学佛人,千万不易轻易说这两个字,也不是轻易地放过这两个字。怎么才是不轻易放过这两个字呢?就是看我们每时每刻能不能做到如如?就是看我们的一切言行能不能够与真理冥符。
回过头来说,不通过;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这一系列过程,要想达到如如的境界,不可能。所以我们要以如如的心态,修如如之行,证如如之理,见如如之佛!
版权所有:楞严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