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修道,当有疑情
作者简介:苏树华,上世纪九十年代,随元音老人参学。遵元音老人嘱咐,2000年后,随缘传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门。若人发心,修持心中心法,如法修行,三五百座,即可打开本来,见到本性。有缘行者,莫失良机。
诸佛教典,无量名相,无量指示,旨在诸人识得自己,所谓诸佛唯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间,所谓开示众生,入佛知见。《法华经》云:“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1]入佛知见,不是入他知见,而是入自心知见,禅宗四祖道信大师云:“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2]蕅益大师云:“佛知佛见无他,众生现前一念心性而已。”[3]
学佛修道,最初之阶段,难免把佛作他,把众生作自己。若作这样的见解,那也不妨,只要对这个见解不作最终的肯定即可,只要对这个见解心存疑情即可,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这里所说的疑情,不是否定,而是“不明白”,而是“不知为不知”的认知态度。譬如释迦出生这个公案,释迦出生,真是这样吗?自己不知,不能确定,那就“不知为不知”。“不知为不知”,这便是疑情。
自夫人怀妊,天献众味,补益精气,自然饱满,不复飨王厨。十月已满,太子身成。到四月七日,夫人出游,过流民树下,众花开化,明星出时,夫人攀树枝,便从右脇生堕地,行七步,举手而言:“天上天下,唯我为尊。三界皆苦,吾当安之。”应时天地大动,三千大千剎土莫不大明。[4]
最初学佛的人,见这一段文,难免会作奇特想。因生奇特想,而生敬畏心,而心生依止心,这便是佛教文化的动力。因有敬畏之心,因有依止之心,故而依教奉行。奉行既久,则潜在的疑情,便自然发露:夫人怀妊,有天人供养吗?夫人举身攀枝,太子便从右胁而生,有这样的出生方式吗?出生之后,周行七步,有刚出生便能行走的人吗?出生之后,便能说话,云:“天上天下,唯我最尊。”有刚出生便能说话的人吗?莫非三世诸佛的出生,皆是这个样子?自己不知,心存不知,这便是“不知为不知”,这便是疑情。
未悟自心,未见自性,便不明此事,便困惑此事,这是很正常的,也是很有价值的。若无“不知为不知”的疑情,便不能彻悟心源,见性成佛。
三世诸佛,未见性时,皆有疑情。这个疑情,净宗用莲花苞作比喻,教下称为圣胎,禅宗称为疑情。没有花苞,则谈不上花开见佛(见性)。没有圣胎,则谈不上出生。没有疑情,则谈不上开悟。
举身攀枝,太子出生
。此乃蕴因成熟,触缘而悟也。此乃根尘脱落,睹明星而悟也。行七步,举手言。此乃法身遍满,大用现前也。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此乃直指真我,勿令外求也。自心实相,本来如是。自性真我,即是释迦。悟前名圣胎,悟后曰出世。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此是直指人心,独显真我。此心此我,即是真佛。
无论佛教文化是多么地神秘玄妙,也无论学人在外围兜了多少圈子,究竟还是要回到自心本性上来的,所以,诸佛经典,祖师开示,皆是指示“自性”的,皆是指示“真心”的。所以蕅益大师云:“一切经论,不过现前一念心之脚注,非心性外别有佛祖道理也。”[5]又云:“千经万论,若显若密,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除此心外,更无所诠。”[6]
释迦成佛时,只悟了这个真我,所谓“天上天下,唯我最尊”。惠能悟道时,只悟了这个自性,所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自性即真我,真我即自性。三世诸佛,历代祖师,只悟了这个“原本的真实”。
惠能开堂说法,第一句便说:“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诸佛经典,开章明宗,第一句便说“如是我闻”。如是,即本来如是。我闻,即自性妙用。闻者是谁?闻者是我。我又是谁?不但是阿难,也是诸人自己。十方音声,尽闻无住,这个闻声的,正是诸人自己,正是诸人自性。这个自性,普含三世,光照十方,凡夫不能见,唯佛能知之。临济祖师云:“是尔四大色身不解说法听法,脾胃肝胆不解说法听法,虚空不解说法听法。是什么解说法听法?是尔目前历历底勿一个形段孤明,是这个解说法听法。若如是见得,便与祖佛不别。”[7]
迷了这个自性,名之曰凡夫,名之曰众生。悟了这个自性,名之曰佛,名之曰祖。佛之与祖,只是诸人目前历历底勿一个形段孤明,只是诸人当下的这个广大灵感的无相真心,他是活佛活祖,亦名诸人自己。
[1]《妙华莲华经》卷第一。《大正藏》第九册,第七页上。
[2]《景德传灯录》卷第四。《大正藏》第五十一册,第二二七页上。
[3]《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嘉兴藏》第三十六册,第二八七页中。
[4]修行本起經
[5]《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嘉兴藏》第三十六册,第二九二页中。
[6]《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嘉兴藏》第三十六册,第三一八页下。
[7]《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大正藏》第四七册,第四九七页下。
版权所有:楞严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