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入门网

缘起的面面观(上)

发布时间:2023-02-24 15:29:51作者:楞严经入门网

  缘起的面面观(上)

  超定

  从佛成道日谈起

  依汉传佛教说,释尊于腊月初八日的黎明前,睹明星而悟道。南传佛教则认定:佛陀的降生、成道与入涅槃,都同在五月的月圆日,而把这一纪念日定为卫塞节。中国大乘佛教,信仰的佛菩萨众多,十方三世一切佛,诸尊菩萨摩诃萨;度农历新年,寺院举办千佛、万佛法会,佛菩萨何止千万,恒河沙数都数不尽。单是释迦佛的重要日子即有四月初八的降生,十二月初八成道,二月十五入涅槃;正如观世音菩萨于二月十九圣诞,六月十九成道,九月十九出家。为佛教信仰的普及,让更多三宝弟子亲近佛法,培植善根福德因缘,这些方便应是非常必要的。

  我佛世尊于菩提树下成正觉,所觉的正法是什么?华严经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故不能证得。」这是从佛性本具的如来藏思想,显示佛陀正觉的内容。一如中国祖师六祖慧能所说的:「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真常唯心论者,以「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来说明自性。凡圣一如,此自性也是佛性、法性、真如、如来藏。释尊的正觉即是这个,所证与所说都是这个佛性的不同层次之阐述。然而,依佛陀的根本圣教阿含及般若经论的说法,佛陀的证法和延伸下来的教法,乃是中道缘起。如杂阿含经说:「义说,法说,离此二边,处于中道而说法。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缘无明行,缘行识,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缘六入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死忧悲恼苦,如是纯大苦聚集。」反之,「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释尊成道后,说法度生四十五年,所觉证的不外他在菩提树下所证的缘起实相。经论的蕴处界三科,四圣谛,八正道,有为与无为,生死与涅槃,一切诸法不外是缘起法的差别说。

  佛陀的传记告诉我们:释尊成佛后,曾有不想说法的念头。因为「我法甚深妙,不信云何解?辛勤我所证,演说为徒劳。」此甚深难信难解之法为何?依真常唯心论,此如来藏性,不但凡愚不能领会,即使「无量菩萨虽具足行诸波罗密,乃至十住,犹未能见所有佛性;如来既说,即便少见。菩萨位阶十地,尚不了了知见佛性,何况声闻、缘觉之人能得见耶?……非二乘所能得知,随顺契经,以信故知。……如是佛性,唯佛能知。」但在原始佛教的思想,却如是说:「我所得法,甚深微妙,难解难见,寂寞无为,智者所知,非愚所及。众生乐着三界窟宅,集此诸业,何缘能悟十二因缘,甚深微妙难见之法?又复息一切行,截断诸流,尽恩爱源,无余泥洹,益复甚难!若我说者,徒自疲劳。」说的更简明的,「此甚深处,所谓缘起;倍复甚深难见,所谓一切取离、爱尽、无欲、寂灭、涅槃。」也就是缘起甚深,缘起空寂性,义倍复甚深。悟入此甚深义的智慧,即是法住智、涅槃智。

  大乘佛法,初期为一切皆空说,后期为万法唯心论。站在初期大乘看释尊的成道,缘起性空确是诸法的实相;立足于后期大乘,当然坚持佛性本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跏趺座,俨然不动」,在每个众生的身心中。佛法博大精深,思想体系不同,对问题的看法自然不一致。弘扬佛教的大德,本其所学与所见,如三谛圆融论者,明一空一切空,无假无中无不空。「佛法」、「大乘佛法」、「后期大乘佛法」,乃至「秘密大乘佛法」的思想演变,形成佛教的多彩多姿,也令信者眼花撩乱,莫知适从。何者了义与不了义,读者应予善巧地抉择。

  见缘起即见法

  佛说:「缘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余人作,然彼如来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缘起是佛法特质,此法是本来如此、普遍如此、千古不易的真理。谁能悟此真理,即名之为佛。佛陀是真理的发现者,而非创造者,所以说「非我(佛)所作」。除佛而外也没有其他人,或者高高在上的造物主之所作。不管如来出世或未出世,缘起正法永远随着世间万物,一直存在的。这就是「真理无所不在」的意思。

  凡夫与圣人,众生与佛陀差别何在?证悟缘起的真理即是佛;迷此真理,名为众生。杂阿含经中,「佛告婆罗门:我论因、说因。愚痴无闻凡夫,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不如实知故,爱乐于色,染着于色,染着心住。彼于色爱乐故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恼苦,是则大苦聚集。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名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这就是生死流转的无明凡夫。反之,「多闻圣弟子,于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已,于彼色不爱乐、不赞叹、不染着、不留住。不爱乐,不留住故,色爱则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恼苦灭。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名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是则名为生死解脱的圣人。

  「若见因缘(缘起),即能见法;若见于法,即能见佛」,这是佛陀在「佛法」、「大乘佛法」的圣典,处处宣示的教法。为何说「若见因缘,即能见法」?法者,法尔如是的真理,也即是诸法实相;此真理实相,既非唯物、唯心,也非唯神、唯我,更非大无其外、小无其内的神秘实在;乃是伴随着世间的生灭与出世寂灭的缘起真理。悟道,见真理——法,即此缘起是道,是真理;不是离因缘外,有其他东西可见可悟。「若见因缘,即能见法」,这是多么明确的开示!

  「若见于法,即能见佛」,道理很简单:佛是以正法为身,净慧为命。由于他的极清净的无上妙慧,体证最高圆满的真理——正法,所以被尊称为佛。「佛身者,法身也」,见于法即与诸佛同一鼻孔出气,真正面对面地与佛同在。记得佛陀时代,为报答亲恩,上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过三个月之久,人间弟子至为怀念。当佛陀宣布回来的时候,大家争先恐后,希望能在众人之前,第一位拜见佛陀。当时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尊者,眼见这一情形,自问:我需要凑热闹跟着去,加入见佛、迎佛的行列吗?佛陀明训:「若见因缘,即能见法;若见于法,即能见佛。」于是尊者独自一人,宴坐树下,依如来教深观缘起。依佛教伦理,长幼有序,四众弟子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为序。身为比丘尼的莲花色,想跑在比丘众之前去见佛,于法是不合的。所以她施显神通,摇身一变而为转轮王,飞行在群众之前。自以为是向佛陀迎驾的第一人,不意佛陀告诉她:首先见佛的是须菩提,而非你莲花色。原来她忘记佛说:「若见于法,即能见佛」的名言!

  缘起与四圣谛

  龙树菩萨在中论颂四谛品引证佛言:「是故经中说,若见因缘法,则为能见佛,见苦集灭道。」如上所引阿含经、大集经和大乘稻芊经,佛陀只说见因缘(缘起)即见法,并无「见苦集灭道」的明文。当知缘起与四谛是解脱道的总纲,在诸乘分别:声闻修学四圣谛,缘觉证悟缘起法门。缘起开显世间的有情流转与还灭之过程;四谛诠释世间与出世间的因果。克实而言,四谛与缘起,二者之内容完全一致。四谛是从横的方面,对现实界与理想界的因果加以分类;缘起法门则从竖的方面,对生死流转与涅槃解脱,作系列性的论述。例如:缘起的生灭,「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无明故有行,乃至以生故有老死,忧悲恼苦,纯大苦聚集。这即是苦集二谛;众苦由惑业、烦恼与业力的存在,所以生死相续不已。「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无明故无有行,乃至无生故无老死,忧悲恼苦,纯大苦聚灭。四谛中的灭谛,与此同义。缘起观成就出世正见而导引的八正道法,也即是道谛之内容。如把十二缘起与四谛比配:观缘起的老死(苦),老死之集,老死之灭,灭老死之道,乃至无明,无明集,无明灭,灭无明之道。

  四谛与缘起,对于深受真常大乘熏陶的中国佛教徒来说,往往本其先入为主的偏见,认为它是小乘佛法,不值得重视。菩萨道鼓励声闻人「回小向大」,大乘行者怎可向小乘人看齐,而回大向小呢?其实,四谛与缘起,乃是三乘共法,声闻与缘觉乘人,固然修学此法门而得正觉;大乘菩萨道,何尝能离此而独立,倡说特殊法门?依大乘经,如胜鬘夫人所说,小乘是有量四谛,有作四谛;大乘是无量四谛,无作四谛。大般涅槃经说,下智观缘起,得声闻菩提;中智观缘起,得缘觉菩提;上智观缘起,得十住地;上上智观缘起,得佛菩提。这样区分大小乘,当然是「大乘佛法」的观点,「佛法」学人是否认同,彼此共许呢?不过,佛教学派不论如何分歧,四谛与缘起的解脱道,其重要地位是无可抹煞的。

  内缘起与外缘起

  大乘稻芊经把因缘分成二大类,从外因缘说到内因缘。佛与弟子外出游行,经田野见稻芊,佛陀随即假借稻谷的成长过程,开示因缘所生法的深义。释尊略说,经由舍利弗与弥勒菩萨,以问答方式,发挥缘起无我之佛法特质。

  弥勒菩萨言:「此中何者是外因缘法因相应?所谓从种生芽,从芽生叶,从叶生茎,从茎生节,从节生穗,从穗生花,从花生实;若无有种,芽即不生,乃至若无有花,实亦不生。有种芽生,如是有花实亦得生。」此因缘之事相易明。进而解说:「彼种亦不作是念:我能生芽。芽亦不作是念:我从种生。乃至花亦不作是念:我能生实。实亦不作是念:我从花生。虽然,有种故而芽得生;如是有花故,而实即能成就。应如是观外因缘法因相应义。」

\

  经文把因与缘分开说明。继因相应后,说缘相应:「应云何观外因缘法缘相应义?谓六界和合故。以何六界和合?所谓地、水、火、风、空、时。界等和合,外因缘法而得生起。应如是观外因缘法缘相应义。」进一步分析六界的功用:「地界者,能持于种;水界者,润渍于种;火界者,能暖于种;风界者,动摇于种;空界者,不障于种;时则能变种子。」而后与前因相应同样道理:「此中地界不作是念:我能任持种子。」乃至「时亦不作是念:我能变于种子。」最后以不常、不断等五种观法,以遣除与因缘相违的恶见:「应以五种观彼外因缘法,何等为五?不常、不断、不移、从于小因而生大果、与彼相似。云何不常?为芽与种各别异故,彼芽非种;非种坏时而芽得生,亦非不灭而得生起;种坏之时而芽得生,是故不常。云何不断?非过去种坏而生于芽,亦非不灭而得生起;种子亦坏,当尔之时,如秤高下而芽得生,是故不断。云何不移?芽与种别,芽非种故,是故不移。云何小因而生大果?从小种子而生大果,是故从于小因而生大果。云何与彼相似?如所植种,生彼果故,是故与彼相似。是以五种观外因缘之法。」

  于外因缘义之后,正说内因缘,也即通常所明的十二因缘法。内因缘义,如上所述,把因与缘分开,因相应是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缘相应是六界和合,地水火风空五界,与上相同,第六界是识界。「五识身相应,及有漏意识,犹如束芦,能成就此身名色芽者,名为识界。」也即是「四大围空,识住其中」,名为有情之意。在阐明缘起无我时,「无明不作是念:我能生行;行不作是念:我从无明生。乃至生不作是念:我能生于老死;老死亦不作是念:我从生有。虽然,有无明故,行乃得生;如是有生故,老死得有。」这是因相应观。缘相应观类此可知。

  缘起无我,约内因缘的有情说;缘起性空,总摄内外因缘,有情与器界说。经文在明外因缘空义时,说种子不作是念,乃至六界不作是念,这只是拟人的喻说,无情之物那有「我作是念」的妄执?总之,因缘无我,诸法性空,所生果法空无我,能生的因缘本身也是空无我。

  佛法以有情为本,一切问题的研究,无不以有情为中心,所以对缘起的界说,其内容都是指有情的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的流转现实界;以及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的还灭理想界。换言之,在内因缘与外因缘之中,佛法重点在内因缘;外因缘,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等器世间,乃是伴随有情的内因缘而存在。

  科学的分类,愈来愈精细,约略言之,可分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所研究的范围,不出佛法中所说的外因缘;社会科学则侧重于内因缘。如以物理、生理、心理来说,自然科学主要是物理与生理方面;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群众与形成社会的个人去探讨问题。二者比较看来,自然科学的成就,真是一日千里,而社会科学仅能像牛步的进行。精神与物质文明的失调,造成人心不安、社会乱象,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为了心灵的净化,人格的提升,以促进人世的和乐和生命的解脱,务必从内因缘方面,步步为营,善用其心,切实地下功夫。否则,舍本逐末,偏向外因缘,而忽视根本的内因缘,如入海算沙,终不免徒自疲劳,无功而退。(待续)

  二○○一年元月十日写于山仔脚观音丈室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