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入门网

弥陀疏钞新白话版25

发布时间:2025-01-18 05:37:37作者:楞严经入门网
弥陀疏钞新白话版25

但是娑婆世界的鸟,只有鹦鹉会说人言,而且也仅仅是学说话。极乐国却是昼夜发出声音,又和又雅,能够演说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一切道品,不是随便鸣叫啊。

所谓仅仅学说话,就是说只是依人语,不能知道意义。《礼记》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那么人道还不通,何况佛法?鹦鹉尚且如此,其余可知了。所谓和雅,就是和与暴相对,如鸱鸦等,这是暴音。雅与俗相对,如莺鹂等,这是俗音。优柔平和,没有粗暴,能使听者烦躁的心自然放释,这是和音。正大谨严,没有邪靡,能使听者贪欲的心自然平服,这是雅音。子路(孔子的学生)弹瑟尚且缺和,郑国的乐声太背离雅(孔子的看法),极乐的鸟兼有和雅二美,是黄钟大吕不能比的啊。所谓演,就是张扬而广布,意义没有穷尽。所谓畅,就是实施而通达,意义没有滞碍。这样演畅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共三十七道品啊。所谓道品,就是入道的品类。

但是这三十七品,虽然属于小乘法,实际通大乘,随人的心行,如经论中说的。

所谓通大乘,《瑜伽师地论 四十四卷》说:“大乘菩提分,乃有多种。三十七品,是其中特别的意义,通于大小。”《大智度论》说:“三十七品,无不包含,就是无量道品,也在其中。”《净名经》说:“道品是道场。”又说:“道品是法身因。”《摄大乘论》说:“道品是菩萨宝炬陀罗尼。”《涅槃经》说:“如果有人能观八正道,就见到佛性,名叫得醍醐。”都是大略说的。所谓随人心行,如《涅槃经》说:“智有二种,一是中智,二是上智。观种种五阴的苦,这是中智。分别五阴有无量相,不是声闻缘觉能知道的,这是上智。”可知道品是一样的,观照智慧的大小,没有固定啊。

所谓五根,就是一信,二进,三念,四定,五慧。能生圣道,所以名为根。又如《俱舍论》说的,具有三个意义。

根有二个意义,一是能持的意义,持那已得到的,而自己本有的不失啊。二是生后的意义,生那没有得到的,而胜进上求啊。所谓信根,就是说对于谛理深忍乐欲,这是信根。这是一总根,其余四根是承接的。所谓进根,就是既然信这个理,勤求不息,这是进根。所谓念根,就是既然求这个理,时刻念着,明记不忘,这是念根。所谓定根,就是既然念这个理,系缘一个境界,相应不散,这是定根。所谓慧根,就是既然定心在道,又正观分明,决择是非,这是慧根。能生圣道的,用这五法,调治其心,譬如阴阳和适,一切种子都能发生。所谓《俱舍论》的三个意义,就是《俱舍论》说明最胜自在光显是根。所谓最胜,就是因为根的体殊胜。所谓自在,就是因为根的用殊胜。所谓光显,就是因为体用双双彰显。其中展开二十二根,包括信等五根。

所谓五力,就是前面五根增长,具有大力,所以名为力。

力有二个意义,一是不被他力制伏,二是又能制伏他力。如《瑜伽师地论》说:“这五力,能在后来证到的出世间法,生起深切的胜解,难被他力制伏。又具有大威势,摧伏一切魔军。”所谓信力,就是深信佛法谛理,更加增长。能去除疑惑,不被动摇。能拒邪魔外道,不被迷乱。能破除烦恼,不被侵害。信是一总其余承接,如前面信根说的。所谓进力,就是进根增长,能破身心种种懈怠,成办出世间种种的事业。所谓念力,就是念根增长,能破邪念,成就一切出世间的正念。所谓定力,就是定根增长,能破一切杂思乱想,发起事理等禅定。所谓慧力,就是慧根增长,能破除一切邪外的知见,能断除一切偏小的执着。

所谓七菩提分,就是七觉支,也是由前面五根五力,得到的这个慧用。有一念,二择法,三精进,四喜,五猗,六定,七舍。另一说法是,一择法,二精进,三喜,四除,五舍,六定,七念。这里依后一说法解释。

所谓觉支,觉就是菩提,支就是分支。是说各分支随宜而用啊。所谓由前,《瑜伽师地论》说:“诸已证入正位的,如实觉慧,用这个作分支。”所以知道根力坚固后,然后必须觉慧,合宜的用。所谓依后释,用天台的解释,意思明显。又《华严疏》,也是以择法为自体,其余为分支。一择法,就是观诸法时,善能觉悟了达,拣别真伪。二精进,就是修道法时,善能觉悟了达,不错误的去修无益的苦行。三喜,就是心得法喜时,善能觉悟了达,不随颠倒的法而生欢喜。四除,就是除诸见烦恼时,善能觉悟了达,断绝虚伪,不损害真正的善根。五舍,就是舍弃见到念著的境界时,善能觉悟了达,取舍虚伪,永不追忆。六定,就是发起禅定时,善能觉悟了达,诸禅虚假,不生我见我爱。七念,就是修出世道时,善能觉悟了达,常使定慧均平。如果心沉没,应当念用择法、清进、喜三支,觉察而奋起。如果心浮动,应当念用除、舍、定三支,摄取降伏,念念调和,使心合中适当。

所谓八圣道,也叫八正道。由于前择法,所以入正道。就是一正见,二正思惟,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

一正见,《杂集论》说:“修觉支时,得到真正的觉悟。”因为智慧安立,所以谛理分明,没有错谬。二正思惟,见这个理时,无漏心相应,思惟筹量,能增长入涅槃。三正语,不只是心无邪思,用无漏智,守护口四业(妄言、恶语、两舌、绮语),守住四善语(温软、调和、赞叹、慈爱)。四正业,用无漏智,除去身三种业(杀盗淫)等一切邪业,守住清净身业。五正命,用无漏智,通通除去三业中的五种邪命。六正精进,用无漏智,应勤行精进,趋向涅槃道。七正念,用无漏智,应念正道法,以及助道法,心不动摇退失。八正定,用无漏智相应,正住在理中,决定不转移。都说正,因为不依偏邪名叫正,能达到涅槃名叫道。如《华严经 离世间品》,那么八正道都是菩萨道。所谓正见,远离一切种种邪见。所谓正思惟,舍弃妄想分别心,随顺一切智。直到正定,都是善入菩萨不思议解脱门。在一种三昧中,出入种种三昧。解释依据这个文字证明,岂不深奥玄妙?以此类推,七觉根力三十七品,都是随众生的因地修行,根机知见不同,证大证小,各有所得不同。

说“如是等法”,“等”还有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共成三十七品,以及其余一切法。

三十七品,前面只讲了二十五品,所以用等概括了。所谓四念处,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而说念处,因为不净,这是观身的人应当念到地方啊。苦空无常等,也是如此。所谓四正勤,解释见前文。因为生善灭恶,不懈怠松弛,所以名叫勤。勤应当勤的,符合佛理,名叫正勤啊。所谓四如意,也叫四神足,就是欲如意足,心如意足,勤如意足,慧如意足。因为念处正勤以来,精进增多,定心有点弱,修这四种定力控制心,那么智定均等,能断烦恼,所有的愿都如意,名叫如意足啊。综合这七类,就是三十七品。《毗婆沙论》《大智度论》,都是用比喻显示,念处如种子,正勤如栽植,神足如抽芽,五根如生根,五力如茎叶,觉支如开华,圣道如结果,所以名叫道树。所谓其余一切法,如四心六度,无量法门等。

问:为什么不先讲念等,而首先讲根?答:因为信重要,又前面三科直到这里,才有根力。

根据七类次第,闻法先应当念持,然后勤修,勤修能摄心调柔,调柔后成根,根增长成力,才有七觉支的分别,八道的正行。这里重视信,这部《阿弥陀经》是以信为主,而根和力都是信为首。信带动其余四个,是道元功德母啊。如五位百法中,信也在首位。十信之中,信也在首位。十一善法,信也在首位。所谓前面三科,就是从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修到这里,才得到根力坚固。能使前面得到的法,没有退失

。又后面应当得到的法,毕竟能得。也是由于信,所以首先讲啊。

按理说,那么自性变化,是众鸟的意义。自性出生一切法门,是根力觉道的意义。

下文说阿弥陀佛变化的结果,这里说妙色雅音,全体是自心显现,何必高推圣境?又心地含有种子,那么五根等,全体是自心培植,何必向外驰求?所以古大德说:“信心坚固,湛若虚空,就是五根五力。觉心不起,就是七觉支。直接了达心性,邪正不相干,就是八正道。”所以说海生万物,无物不是海。心能生万法,无法不是心。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