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静坐的先决条件
如来的智慧德相,是和众生一样的;所不同的地方,就在妄想执著,离开了妄想执著,就证得了自己与如来一样的智慧德相,也可说是成了佛。否则,就是众生,也可说是成了魔。无量劫以来,众生迷沦生死,染污久了,一时洗不干净,不能当下顿脱妄想执著,以实现本来具足的佛性,所以要用静坐的方法来作明心见性的增上缘。
本来禅家的参禅,不立文字,只一心用功去参,立了文字,就算葛藤,纠缠不清。我今所说的虽不是禅家的参禅,也可说是禅家之禅,无名而假立一个名;不过使初修习静坐工夫的人,聊作参考。所以我在不能立一言中,而来先说静坐的先决条件,再说静坐最初方便的法门。
子、适可饮食
古德说:‘人身难得’,既然得了难得的人身,就不可不加以爱护。国父的著作中,对于衣食住行特别重视,而这衣食住行就是人们爱护身体必须具备的物质条件。尤以饮食一项不可过多,也不可过少,所谓‘适可而止’。是修习静坐的人应当特别注意的。因为饮食由口而入胃,经过胃液融合和消化后,变成糜粥状,再进入小肠,变成乳液状,被血管所吸收,变成血液,滋养全身
。但肠胃的消化力有限度,血管吸收营液也有定量,所以饮食不可过多,以免肠胃作无益的消耗,反使身懑气急,坐立不安。但也不可过少,以免营养不足,身体衰弱。饮食过多或过少,都不适宜于静坐。静坐时须在饭后一小时或二小时,清晨空腹静坐,与食多食少不同,是静坐最适宜的时候。人们容易犯的毛病是贪食,合乎滋味的就多食,不合滋味的就少食,过犹不及,对于身体都有妨碍。我不赞成勉强废除朝食,也不赞成勉强过午不食,如果是随缘或持戒那又当别论。因为这种执著,不但对于身体无益,而且,也是学佛的余事。静坐的人,千万要注意,不可画虎不成反类于犬。
丑、酣熟睡眠
从前我曾依据世俗,写了一篇养生之道,共分六节:足睡第一,寡欲第二,戒气第三,营养第四,运动第五,娱乐第六。所谓足睡,就是在劳心劳力后,用睡眠的方法,恢复原有的体力为度,不是贪睡叫做足睡。佛说:‘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这是佛慈悲开示众生,不可贪财色名食睡。平常的人以睡足八小时为适合于健康,但所谓足睡八小时,是说睡眠时不可胡思乱想,不可胡作乱为,要远离颠倒妄想,才算是足睡。
否则,睡在床上十小时十二小时甚至于廿四小时都不能叫做足睡;不但不叫做足睡,而且弄得精神恍忽,体力不能恢复,反比没有睡眠八小时还要疲倦,这种情况,不适宜于静坐。所以睡眠必须有定时,有节制,静坐时才不会昏沉。如果静坐工夫较深的人,夜间醒来即可静坐,坐后不复睡眠,固然很好,但再来假寐,亦无不可。静坐工夫日深,则睡眠需要日少,甚至可以静坐代替睡眠,但这不可勉强学步。
寅、调和温度
静坐的时候,必须注意身体各部门的温度。以我个人经验,两膝盖最畏寒冷,其次胸部。所以静坐之先,要将两足膝盖盖好,不管单盘、双盘或散坐,如果觉得膝盖上有寒风习习的现象,就要马上盖紧;其次就是胸部,如果觉得透风,就须将衣服合拢,不可有隙可乘。
和尚的衣服,下摆比在家人的衣服宽大,就是便于参禅时包盖两膝之用。此外对于室内的温度也要留意,温度过高,必至汗流浃背;过低,又容易感冒,都不适宜于修习静坐工夫的环境。至于工夫深远,到了无坐无不坐的境界,那又当别论。
卯、端详姿态
温度调和以后,就要注意身体的姿势,无论是静坐前、静坐时,或静坐后身体的姿势,都要安稳端详,不可有丝毫粗暴的举动。如果举动偶粗,则气息也就会随著而粗,心意浮动,不易入静。所以在静坐以前,就要端详身体的姿态。其次静坐时,解衣宽带,从容坐下,将两腿安置妥当。
如果是用单盘(也叫做结半跏趺坐),可以左脚小腿曲放在右股上,用手牵引近身,使左腿趾略与右股均齐。如果是用双盘(也叫做结双跏趺坐),再将右脚小腿用手牵上交加于左股,使两趺向上。如果年纪较长的人,连单盘都不可能,只可用两小腿向后交叉于两股后,也是可以的。两足安置妥当后,再来安置两手,以右掌的背,叠在左掌的面,贴近小腹的前面,轻轻地放在腿上。两手放妥后,将身体摇动数次,使脊骨勿曲勿挺,头颈端正,鼻和肚脐成一根垂直线,不低不昂。
姿态端正以后,即开口吐出腹中的秽气,三数口不等。吐毕,以舌抵上颚,由鼻孔徐徐吸入新鲜空气,亦复三数次不等,听各人的自便。秽气和鲜气交换以后,将口闭合,唇齿相著,轻轻闭上两眼,兀然不动,俨如磐石。静坐完毕以后,开口吐气,微微摇动身体,其次徐徐舒放两手两脚,再次手指摩擦两眼眶,然后开眼。如身体发汗,必须等到汗稍稍收敛,才可以随意动作,以免被风寒侵袭。下座后应绕室步行若干步,始终出以端详的姿态,修习若久,就没有轻浮的举动。
辰、均匀呼吸
人们的呼吸,是将里面的浊气呼出,将外面的鲜气吸进,一呼一吸,内外交换,叫做一息。从前的人,说息有四种:一呼一吸,感觉有音声,叫做风相;一呼一吸虽然没有音声,但急促而不通畅,叫做喘相;一呼一吸,既没有音声,又不会急促,但不静细,叫做气相;一呼一吸,到了极静,自己不感觉鼻息有出入的时候,叫做息相。前三种相,最容易犯,要把前三种相平息了,才能显现第四种相。
静坐的时候,如果感觉犯了前三种相,不能安定,就可用数息的方法,令鼻息的出入,极微极缓,长短均匀。数的时候,数出息也好,数入息也好,从第一数至第十息,再从第一息重数至第十息,如是循环不已,自能生效。或从第一息起数至二十,甚至一百,都是可以的。不过无论十数或百数,如果中间因妄想而数错了,必须从头重数,务使呼吸均匀,才能得到第四种息相。
巳、休歇妄心
人们自有生以来,就是妄心用事,所谓‘心猿意马,朝秦暮楚’,都是妄心在那里作祟。休歇妄心的方法,要照理、事两方面下功夫
一、理的方面
关于断除妄心的方法,释尊开示得很多,最简便的方法,要算‘歇即菩提’一个‘歇’字。达摩祖师和六祖开示学人紧要的话,莫若‘屏息诸缘,一念不生。’但是要怎样才能实践这两句话呢?上焉者一念永歇,直至无生,顿证菩提;次焉者,则以理除事,了知自性本来清净;烦恼菩提,生死涅槃,都是假名,不与我的自性相干;事事物物,无非梦幻泡影,了无实体。我这四大五蕴的色身,与森罗万象的山河大地,在自性中不过像海中的区区浮沤一样,随起随灭,对于水的本体,毫无变动的。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会随著幻化的事事物物,生住异灭的四相,而起欣厌取舍。日久功深,就可通身放下,根尘识心销落,贪嗔痴爱泯灭,痛痒、苦乐、饥寒、饱暖、荣辱、生死、祸福、吉凶、毁誉、得失、安危、险夷等,一概置之度外。这样,才算是放下,才算是一切放下,才算是永久放下,才算是万缘放下。果能这样,就能不起分别,远离执著;至此,妄心休歇,一念不生,自性光明,全体显露。
二、事的方面
人们的动作,不外行、住、坐、卧四种威仪,在没有入坐以前,除卧以外,只有行与住两种威仪。静坐的人,对于这两种威仪,要常常加功,一言一动,总须约束这个妄心,不可散乱。初修习静坐的人,常犯心中散乱的毛病,支持不定,到了工夫渐深,又犯心中昏沉的毛病,易致瞌睡。对治散乱的方法,除了静坐的时候数息以外,最要紧的还是以理除事,明白‘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道理,自然不会勾心斗角,企图做那损人又不利己的事情。名利心放下了,一言一动,渐渐就会由粗入细;然后在静坐的时候,把那散乱的妄心,注意鼻子和肚脐相成的一根垂直线,就能渐渐安定
对治昏沉的方法,可注意鼻端,使那妄心向上活动,振作精神,昏沉可以免除。修习工夫渐深,平常的行住坐三种威仪,就能稳重安详。处理事件,明快决断,不会随心附和,人云亦云。所谓‘坐而不坐,不坐而坐’就是这个既不散乱又不昏沉的境界。
静坐的人如果能够将上面六个先决条件具备了,然后来做真实的工夫,明心见性必有分。
版权所有:楞严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