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及法师多元文化电台讲座】《杂阿含经》五蕴无常观与梵行已立
色、受、想、行、识——五蕴
我们继850次的圣密龙讲所讲到的“五蕴”。“五蕴”我们已经作一些粗浅的分析。因为在 大圣 释迦牟尼佛祖的最原始经教中,认为人身心以及世间的一切都是可以区分为“色、受、想、行、识“。
色,就是指物质的东西。其中也包括我们的身体,以及物理世界的种种现象。
受,就是感受。譬如说我们经常有苦的感受、快乐的感受,还有一种不苦不乐的感受。
想,所谓想就是取相。我们每个人面对着境界,而心中浮现出相对应的相,这个心理学上就叫认知。看到一个颜色,心里立刻联想到我们以前已经看过了相同的颜色,而知道这是一个什么颜色。
行,就是造作。例如意念的造作,意志力的产生,随之而行,随着人的意志力而造就各种各样事物。这就是行。
识,就是识知。所以 大圣 释迦牟尼佛祖讲解了色、受、想、行、识后,就把祂统一为一个概念,统称祂们为“五蕴"。
蕴,祂本来就是一个积聚的意思,积累、聚合。我们曾经讨论过“五蕴"有四大特性。
无常、苦、空、非我——五蕴四大特征
第一大特性是“无常”。
第二大特性是“苦”。所谓的“苦”,普通讲起来就是烦恼。脱离烦恼,我们就认为是解除了痛苦。没有脱离烦恼,那么我们人生就在苦中。
第三个特性是“空”。因为 大圣 释迦牟尼佛祖的哲学是“空"的哲学。因为所有的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祂没有实体,失去因缘和合,那也就不存在这个东西。
第四大特征就是“非我”。
所以,只要是“五蕴”,就会有“无常、苦、空、非我”这四大特征。
明了五蕴特征,断除五蕴而引起的种种烦恼——永离痛苦
我们佛教讲慈悲、讲智慧。如果不能够摆脱这个“五蕴”而引起的种种烦恼,这就不称为是“智慧”。所以,大圣 佛祖教导祂的弟子,要认清真相,认清宇宙的真相,断除今生今世的烦恼执着,也断除以后无量世的烦恼和执着,也就是说脱离永恒的痛苦。
在《杂阿含经》的现代版《蕴相应经》中,可以看到在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第五卷、第十卷中,我们的 大圣 佛祖教导我们“五蕴”的操作、“五蕴”的本质和执着“五蕴”的后果。而不执着“五蕴”,那么就能够达到解脱的地步。
经文说: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
喜,就是快乐;贪,就是贪欲。没有快乐,没有贪执。
我们经常讲,我们人有俱生我执,那么“喜”和“贪”尽,两者都不存在了,那么俱生我执也就消亡,不再具有俱生我执。这个时候, 佛祖告诉我们,没有喜、没有贪,喜贪尽,就称之为心已经解脱了。
大圣 释迦牟尼佛祖教导祂的声闻弟子说,应该认清物质及物理世界的现象是无常的,这样就是正确的见解
。我们如果依照正确的见解而修行,那么就能够舍弃物质及物理世界的现象,喜爱和贪欲则可以消除,心就能解脱。如果了知自己的身体,以及贪执的物品是会变化的、是会毁坏的,不是永恒的,是会在因缘不具足的时候,就在你的面前消失的。那么,你就不会生起俱生我执,去苦苦追求那个不存在的东西。
世间万物无常观——跨出智慧关键的一步
如果,能够学了法以后,接受、看到、体会到世间上的所有一切,无论多么美好、多么圆满,但是,祂终究要消失的。当这个因缘过去的时候,因缘不存在了,那么祂就消失了。这一个人,这一个修行者,他能够心甘情愿地接受到世间的无常的这个事实,那么,接受世间是无常的认识,实际上就已经跨出了智慧的第一步。
如果,你总是把无常当作是理论上的东西,实际上并非无常,那痛苦将始终跟随着你。因为你希望得到一个不是无常的东西,整天都在挖空心思地想,那么你这个身体的健康也会受到影响。身体健康受到影响的时候,也就是说身体健康也是无常的。
如果,你认为你的身体是永远这样健康,但事实上是达不到的,达不到永远都是健康,健康也是无常的。但是,当你去掉了俱生我执的时候,当跨出了智慧的这关键的一步,这种情况下,健康自然而然也会增长。
如果,你不相信事物是无常,明明知道是无常的,但你还要去苦苦追求。那么,虽然你在智慧问题上困难地前进了一步。但是,很快就被这个错误的、不是正观的这么一种观照,这么一种修持反击过来,终究令你成为无常的牺牲品。因此,健康也是无常的。
事事皆无常——远离颠倒梦想
我们在最近的网上,看到一个视频,那是一场拍卖会,拍卖师一锤打下去说30万一个花瓶;再两锤打下去说30万一个花瓶。当第三锤他打下去的时候,这个锤子没有直地从空中落下到他的台子上,而是从空中横走,这个锤子不偏不倚地刚好击中了这一个古董。这个古董中间出现了一个大洞。
这个就是无常的最好的体现。
如果它不是无常,那么你锤子打下去,直打、横打,它都是不会破的。正因为是无常,所以,当被这个拍卖师的锤子猛打一锤,这一锤打去,这个30万就没有了。
这一锤子实际上是拍卖师的一个失误,失误而引起了拍卖师的一个误动作。拍卖师想把花瓶拍得一个好价钱,当然,此次去竞拍的那个人,这个花瓶的主人,也是希望能够得到一个好价钱。
可是,他的好价钱,就被这个拍卖师的失误,真的是打碎了这个瓷瓶,这一个古董。
如果去拍卖的人是一个佛教徒,他懂得了无常的宇宙规律,他虽然跟其他人一样心痛。但是,他懂得了这个道理,万事万物都是无常的,所以,他的心痛就要比其他人好很多。
色、受、想、行、识皆无常——则为正观
所以,大圣 佛祖这样说:
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那么,喜贪尽,说心解脱。
这个意思 佛祖在这里说了两个心解脱,第一个心解脱是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这是第一遍。第二遍 佛祖说,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意思是同理,也就是说要认清自己心理上的各个层面都是无常的。不论是感受、取相、造作、识知外境的心都是无常的。
实修实证——方为究竟圆满
这里 大圣 佛祖教导我们说,你的生活是受苦还是受乐。受乐也是无常,受苦也是无常。因此,你不会再去执着于自己的苦乐,沉迷于无常的声、色、犬、马等等的活动中。真正地深入地观察,就需要到禅修中一一加以体验。在实际的修行中,没有了贪欲才能达到真正的解脱。而不只是只修不证的口头禅。
禅宗的行者,以实修实证为自己的归依的。如果你只修不证,那么你也就仅仅是口头上、理论上的自净,只是口头讲无常,但是心里还是执着这一个无常。
所以, 佛祖在这里就讲了一个更深的教法。“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证,則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佛祖在这里,突然话锋一转,讲出了宇宙的规律。一般人的修行,也就是声闻乘的修行,他们的修行还是不能够证得梵行已立。
因此, 佛祖在这里突然特别重视地提出了这个问题“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摘自 薄伽梵 智及维摩诘宗师于2019年1月26日澳洲塔州霍巴特多元文化广播电台第851次圣密龙讲。)
版权所有:楞严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