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入门网

家人反对放生,该怎么办?

发布时间:2023-04-07 10:27:13作者:楞严经入门网
  “凡人”又被讥笑“烦人”,人,因为有习气,总是时时刻刻出现烦恼;人,不可能一生没有烦恼,烦恼处理好了,心田的垃圾清了,我们的心才可以容纳别人;烦恼处理不好,就成瞋恚,“瞋”是最可怕,因为它不但伤害自己,还会影响别人!
  笔者常带信士放生、礼佛,甚至鼓励大家把荤宴改为素宴,当中难免遇上反对人士。放生是由大乘佛教传入汉地,放生活动需要进行佛教仪式,但是放生不是佛教徒专属的活动,很多人认为只有信佛的人才去放生,所以参加放生活动就意味着要与这种信仰结缘,甚至有人认为放生是迷信的行为。这是易经说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反对放生的人和反对信佛的人,因为“无明”才用言语及行动阻碍正行,我们是学佛受戒,不要起瞋念,要好好为他/她们祝福,回向给他/她们。
  反对放生的人会有很多理由,我们好好学习:
  1.社会复杂,放生的主办者会否骗财或以放生名义做一些坏事?
  2.植物也有生命,为何不放生植物?
  3.你在东边放生,有人在西边又捕捉,浪费金钱。
  4.现在的禽鸟都是饲养,放生牠们,牠们没有生存能力,最终也会死。
  5.放生求好运,简直是迷信行为。
  6.放生破坏食物链平衡,最终是杀生。
  我们是守戒,对于反对/怀疑放生利处的朋友,我们是感恩他/她们的提出,群众是最好的导师,大家的教育会令我们受益,我们常常总结、检讨、忏悔

\

,把放生活动推广,令世上更多人士积极参与。
  上月,笔者约同五十多位师兄一起到南沙焦门进行一次小型放生活动,放生物是鳖。
  这次放生活动如往常一样,当中有个别报了名参加的信士中途退出,理由是“家人反对”。从伦理上,家人的说话,要听,不听,就令家人担忧,起瞋心。
  家人的担忧是可以理解,而我们做子女、父母、爱人的,是不是因为家人一句“担忧”的话,就让自己今生在默然中见死不救,甚至因愚忠愚孝助家人种下恶因?笔者建议:
  1.自己入厨做饭,为家人煮菜,少煮肉;
  2.在家的客厅供一幅佛的画像,跟家人说这位长者面相慈祥,天天看着我们一家人微笑;
  3.星期天带同家人一起上素食馆,之后,陪家人到海、湖、江、塘、河边散步。
  每个人都有习性,要一下子放下“我执”并不容易,而要一下子领悟佛法的奥妙,更是不可能。每个人的因缘和慧根都不一样,我们需要时间去学佛,也让家人需要时间去了解佛法。笔者不建议大家为了放生/学佛一事就跟家人争辩,甚至争吵,这是恶行。我们对每一件事物的认识都是有一个过程的,从抗拒到不抗拒、再到接受、再到积极参与,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改变的。放生是善行,不要因为放生而种下恶因,谨记!
  家庭是一道光,凝聚温暖,佛菩萨的挂像在家中微笑加持,长久和我们每一成员磁场共振,家人在正能量下起居饮食,自在愉快,平日吃素,健康好了,精神抖擞,节假日到水边,看到鱼儿自由畅游,虾儿嬉戏,无比快乐,这就是心灵平和,到了这精神境界,你才跟家人谈放生的利处。
  一人放生一万条生命,这是一人的功德,笔者认为这里还有改善空间,就是鼓励多一人来参与,如果一万人各放一条命,虽然从数学上来说都是一万条生命,但放生的人多了,善心得到了传播和扩散,大家行善的心强大了,大爱精神处处飘扬,整个社会的正磁场也强大了。
  《药师琉璃光本愿功德经》中说:“放诸生命…病得除愈,众难解脱。放生修福…令度苦厄,不遭众难”。《大智度论》中也说“诸功德中,放生第一”。放生带来的直接利处,是减少生命被屠杀;放生带来的间接好处,是减少了过去的债主结冤的机缘。至于增加了自己的福报,这是次要考虑。
  有学生问笔者,放生后的鱼虾再次遭罗网,这岂不是把金钱无谓抛进海里?
  放生是发自慈悲心和对众生的救济心,至于被放的鱼虾,也有它们自己的因果。放生前,只要考虑放生地方适合放生物继续生长,这发心,已殊胜,这行为,已不是放生人的过失。
  未曾闻佛法的人,即使有慈悲心,但未能结缘,就像千里马遇不上伯乐,郁郁不得志,终死于马槽。今天虽是学佛年代也是佛法遭考验年代,我们学佛之人怎可一言蔽之,就说不放生之人不是好人,这是断了自己的慈悲心,障了人家的菩提道。
  放生是一种善行,每一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读者们可以善心参与居士、佛教团体主办的放生活动,一起行善;也可以站在一旁,翘首观望,但不可阻碍别人,批评别人说放生是迷信,或毁谤放生团体的慈悲。尊重,是人类应有的社会道德,这种缺德行为难以接受。
  放生不是旁门左道,是光明行为,笔者不建议背着家人去做,但要是他们不同意,暂时不要告诉他们你已参加了放生团体主办的活动。不过,你要把功德回向给众生和家人,希望佛菩萨加持他们早日破迷开悟,受正知正见,当因缘成熟,家里其他成员就会随喜赞叹跟你一起行善放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