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入门网

《金刚经》讲课记录 第二

发布时间:2022-12-22 20:27:30作者:楞严经入门网

  《金刚经》讲课记录·9月15日

  宗性法师主讲

  永菁、小布丁记录

  今天晚上我们先讲《金刚经》的题目。《金刚般若波罗蜜》是《金刚经》的全称。我们分三部分来讲:1、金刚,2、般若,3、波罗蜜。

  "金刚"是个譬喻,它有两个特点,一是坚硬,二是珍贵。这两个特点用来比作佛教的“般若”。按照过去的“五不译”原则,这个“般若”没有翻译过来,按我们现在的语言大概可以翻译为“智慧”。这个般若智慧和我们现在所讲的普通的智慧不太一样。为什么呢?我们普通人讲“这个人非常聪明,非常有智慧”,这是世间人所讲的事事变通,只是世间上的一些小聪明。与佛教的这个智慧是无法比拟的。而佛教的这个智慧它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充满自在,生活得安详,另一点,摆脱烦恼,迷茫和困惑。所以,佛教里讲的智慧啊就和普通世间上讲的智慧不太同。我们世间一般人讲“这个人聪明一点“就是有智慧。”佛教里的智慧是要远离语言障碍,远离文字障碍,真正觉悟了世间的真相,人生的真相,回到我们人生本来的境界。可是,这个智慧是很难拥有的。我们世间普通的人,我经常讲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家的物质生活水平也不断地提高了,好象我们什么都不缺了。可是,我要说,我们还缺。我们人生最缺什么呢?你知道吗?大家可以思考这个问题。在我们衣食住行得到保障以后,我们最缺什么?哦,网上有人回答:缺智慧。是的,可是这个智慧不是世间的那个智慧,不是耍小聪明,人生只有当拥有佛法的智慧后,你才能真正分享佛陀的法喜,你才能真正进入佛陀生活的那个自在觉悟的境界。所以,我们佛教徒,每一个学佛的人,要赶紧精进起来,如何去拥有智慧,如何去把握智慧,如何去运用智慧指导世间的生活?世间上的人,你想想看,有没有学佛一下子就把生死的问题都解决了的?有这么灵验吗?用世间上的方法是很难办到的。那就只有当你拥有了佛法的智慧后,你才能在茫茫的生死苦海里面有一线光明,有一线希望。但是,我们也不要没有信心,也不要妄自菲薄。觉得我们现在这个世间的生活烦恼太多,苦恼太多,好象这个...不见得。为什么这么讲?...智慧就已经拥有了基础。

  我经常听一些老居士讲:“师父啊,我业障深重啊。我怎么没有智慧啊。”我说:“你怎么没有智慧啊?”,他说:“我没有读过书,没有文化。”我说:“你错了。”我说:“老居士啊,你要清楚,佛法的智慧不是用文化来衡量,不是用知识来衡量,而是用你是否拥有清净心,是否拥有恭敬心来衡量。”当我们拥有清净心,拥有智慧心,那你的智慧就成就了一半。

  我给大家讲个故事。清代晚期的时候,在成都的文殊院,有个老和尚,叫桂芳老和尚。他没有文化,以前是个长工,老方丈一看他,知道他在过去劫中积累的善根非常深厚,就有意要磨练他。他说:“你没有文化,我教你一个修行的方法。”桂芳和尚就说:“好啊,师父你教我什么修行的方法呢?”方丈说:“你每天晚上去拜佛吧。”桂芳说:“好啊,我到哪里去拜呢?”老方丈就给他讲:“我那里供了一个弥勒菩萨。你每天晚上就到那里去拜。”桂芳和尚就问:“师父啊,那我每天晚上拜到什么时候呢?”老方丈就说:“你每天晚上拜到看到弥勒菩萨那尊佛像动的时候你就不拜了。”于是,桂芳和尚每天晚上就去拜。因为老方丈是有意考验他的,他在弥勒菩萨背后牵了根绳子,当桂芳和尚拜不动了的时候,方丈就去拉一下绳子,那个弥勒菩萨的佛像就动了,桂芳和尚一看见,就不拜了,就回去休息了。就这样,桂芳和尚拜了三年,每天晚上都不间断。后来,有一天晚上啊,方丈有事去接待,就没有去拉绳子,可是奇迹出现了。什么奇迹呢?就是桂芳和尚去拜的时候啊,那个弥勒菩萨就走下来了,问他:“你每天这样虔诚地拜啊,从来没有偷懒,从来没有间断过,很令人感动,你拜了这么三年,现在你想要什么吗?”如果要是我们啊,我想大家都会向弥勒菩萨要很多的恩惠,“我需要平安,我需要吉祥”。可是那个桂芳和尚啊,那真是达到了无求的境界,他说:“你看我们这个庙里啊,什么吃的,穿的,住的,都有,我什么都不缺啊。”哈,弥勒菩萨想这个人好,就回去了。那个桂芳和尚看到弥勒菩萨动了,就以为拜佛的时间到了,该回去休息了。老方丈接待完后,就来看,没有看见桂芳和尚,就去问他:“你怎么不拜了呢?”桂芳和尚说:“你不是告诉我吗?看见弥勒菩萨动了就不拜了吗?”咦,老方丈心里就想啊,“我没有去拉绳子,佛像怎么会动呢?”桂芳和尚接着说:“我看见弥勒菩萨动了,所以就不拜了啊。”老方丈就说:“怎么会这样呢?”桂芳和尚就说:“弥勒菩萨不但动了,还走下来,给我说话,问我要什么?”老方丈就问他:“那你说你要什么了吗?”桂芳和尚回答说:“你看我生活里什么都不缺,我什么都没要。”然后,老方丈说:“傻瓜呀,要智慧嘛。”桂芳和尚记住了,第二天晚上,他又去拜,弥勒菩萨又走下来了,又问他:“你要什么呢?”他说:“我要智慧。”我们上面说了,那个桂芳和尚啊,是当长工出生的,按我们现在的话讲,就是低层的打工仔,没有读过书,可是,就从那个晚上后,他虽然不识字,但可以讲经说法了。但是,他讲经的时候需要旁边有个人给他念。念一段,他讲一段。

  那么,通过这个故事啊,我们要明白个什么道理呢?智慧不等于知识,不等于文化!智慧的来源从清净心中来!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够保持一颗平等的心,无求的心,清净无染的心,那么,智慧的光明啊就自然地显现了。这样,你在生活里面就会打破障碍,打破困惑,打破迷茫,能够真正生活得自如,能够真正生活得安详。所以,我们讲,人生啊,现在我们最缺的是什么?是智慧!希望大家能够真正地在生活里面拥有象佛一样清净的智慧,但是,我们更要清楚,这个智慧不是靠求的,这个是求不来的,是靠我们修持。为什么?所谓修持,就是去开发我们内心的智慧宝藏。我们自己内心里面就有一个无穷无尽的智慧的大宝藏。有一个般若,不增不减的,与佛一样平等的智慧。只是我们啊,因为妄想,执着,烦恼把智慧给淹没了,障蔽了。这就如天空中的月亮一样,每天晚上都有,只是因为乌云的遮盖,所以,不一定都看得见。当风把云吹散了后,月亮就自然显现出来了。也就是说,我们智慧的宝藏本自具足。就靠我们自己想办法,通过精进,通过努力,克服烦恼,那我们智慧的宝藏就自然地显露出来,那我们的人生啊,就是真正充满法喜的人生。所以,我经常给人家讲:“含心当来清凉月,智慧人生最吉祥。”所以,这里讲的这个“般若”啊,不同于世间普通的智慧,它是我们能够达到觉悟解脱的一把钥匙,是我们成佛路上的一盏明灯,是我们在真实苦海里面导航的航标。如果我们拥有了般若的智慧,我们的人生在茫茫苦海里面就不会迷失方向,就会真正地去沿着智慧的路走下去。那,我们的人生就非常的圆满,非常的美好。所以,我们这里讲的是要这样的一种“智慧”——是清净的,无染的,无求的,能够给我们人生带来光明,给我们人生带来自在,给我们人生带来潇洒的这样一个宝藏。

  所以,这里用金刚来做譬喻,上面讲了,金刚两个特征,一个是坚固,一个是珍贵。首先,我们讲这个“坚固”。人生拥有智慧才是最坚固的。为什么?智慧如利剑。文殊菩萨手里不是执一支剑吗?有些人就问我:“法师啊,菩萨里面不是讲慈悲吗?那文殊菩萨怎么拿剑呢?那哪里是慈悲呢?”我给他讲啊:“文殊菩萨手里拿的剑是个象征,是给我们传递一个信息。”什么信息呢?大家都知道,文殊菩萨是智慧的象征,是智慧的代表,所以,利剑喻智慧。当我们拥有利剑的时候,你看,我们伐树也好,砍木也好,那才砍得动啊。这个利剑就是要砍除我们人生的杂草丛林啊。那么,我们人生的杂草丛林是什么?是烦恼啊,自私啊,等等。用智慧的利剑才能斩断杂草,用智慧的利剑才能斩除烦恼的丛林。所以,佛教里面用金刚的坚固性比喻智慧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用智慧的利剑才能消除烦恼和障碍。那么,人生最大的烦恼是什么?有人告诉我吗?是自私啊。当然这个自私也好,我执也好,都是无明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具体的体现。星云大师有一句话:“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一个人对世间任何形式的斗争,通过努力都是可以解决的。可是,当一个人面对自己的私欲,欲望,自私的时候,你是束手无策的,你是没有办法的。那么,这个时候靠什么解决?要靠智慧的利剑,靠智慧的力量才能够消除我们每个人自私的心,贪欲的心,固执的心。所以,这里用金刚的坚韧性比喻佛法里面讲的智慧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是其他任何力量都无法比拟的,具有其他任何一种东西都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金刚有一个珍贵性。这个也比喻智慧,比喻智慧的难得。

  永嘉证道歌里讲到:“摩呵般若波罗蜜,最真最贵最...”为什么?难得。我不知道大家学佛多长时间,有些人啊,包括我自己在内,学佛十几年,佛法真正的智慧尝到了点没有?所以,我们要付出一切的代价,付出一切的行动,慢慢地才能够去开发我们那个智慧的宝藏,才能慢慢地拥有一点智慧。所以,这里是用金刚的珍贵来比喻智慧的难得。世间上物质的东西很容易得到,黄金都有价,多少钱一克,可是,这个智慧不是可以用金钱可以买得到的。买得到吗?你买过没有?我想啊,艰难得很啦,不是靠金钱可以买到的,而是要靠你自己修持的,要靠你自己开发的,要靠你自己断烦恼,自心才会有智慧的显现的。所以,佛法里面就用金刚的珍贵性比喻这个智慧的珍贵性。智慧是无价的,但也不要因此丧失信心,说:“黄金都是有价的,都是可以用钱买到的,而智慧是无价,那怎么得到呢?不是没有希望了?”希望是有的,为什么?我们要相信佛!佛告诉我们的,每个人内心里面都有。“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都有坐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什么是灵山塔?智慧的宝藏之塔啊,喻智慧的灯塔。所以呢,我们要好好地懂得这个道理。当我们踏上了学佛的路上,你已经与佛法结上缘了,也已经与智慧结上缘了,也已经向智慧的方向在迈步了。

  现在不是讲上网吗?有一年,在柏林寺的夏令营里面,讲课要结束的时候,我发出一个号召,号召什么?号召我们要上网,要上佛学的网,上智慧的网,那么,我们就成为一个无穷无尽的智慧的网络,佛学的网络。上智慧的网,这个,才是我们学佛人应该走的道路。现在不是讲资源共享吗?大家也要智慧共享啊。这里网络教学就是智慧共享啊。所以,虽然智慧很珍贵,但是,只要你学佛,就已经迈向了光明的路,迈向了拥有智慧的路,关键就看我们怎样不断地,连续地,稳定地去学佛。(上堂课关于连续、稳定的智慧的阐述的重述,这里略)。

  所以,我们前面讲,用金刚比喻智慧的坚固,智慧的珍贵。

  下面我们讲:波罗蜜。这是梵语。是古印度的话,现代的话讲是:“到彼岸”。到彼岸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六道众生啊,都是生活在生死中,轮回中,茫茫苦海中,佛法中讲,如果你能摆脱生死,摆脱苦海,那就是彼岸。那怎样才能到达彼岸?那靠什么?靠象金刚一般坚固珍贵的智慧。也只有拥有般若智慧,才能解决我们生活中问题,才能解决我们生活中的烦恼、痛苦,才能真正地帮助我们生活得自在。

  这样就有个问题:“到彼岸。”,那么,好象一般人都感觉说:“这个彼岸很远,我们怎么能到得了?我们到了是什么感觉?”你们说彼岸在哪里?有人告诉我吗?彼岸在哪里?网上有人说“是清净”,有人说是“心”。”还有没有?对了!是当下!说是极乐也可以。彼岸就在当下,就在一念间。为什么说彼岸就在一念间,就在当下?为什么?有人告诉我吗?因为你在一念中没有烦恼,没有执着,智慧的光芒就会显现。智慧的彼岸啊。就在一念间,在当下,拥有如金刚般坚固和珍贵的智慧!当下的智慧,当下的彼岸。所以,我们学佛的人一定要有这个精神和气质,不要觉得彼岸非常遥远,不要觉得彼岸在十万八千里,不要以为彼岸是要坐火箭才能到达的地方。诸位呀,要知道彼岸就在我们在心中,在一念间!如果彼岸还有距离的话,那么遥遥无期啊,怎么能到达啊?我想,如果彼岸真的有距离的话,彼岸坐火箭也是去不了。所以呢,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彼岸就在当下。彼岸就在一念间。”因为拥有智慧嘛。如果说,彼岸在另一个他方世界,另一个极乐世界,你不断烦恼,即使去了,还不是极乐。极乐也在一念间,也在你心中。所以,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我老说,过去有人讲一句话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我就想,“不用回头,当下就是彼岸!”觉悟嘛。,就看你当下一念间有没有智慧!如果说你当下里面没有智慧,你再怎么回头,你就是把头转个弯儿,那还不是彼岸!所以啊,大家要懂得这个道理。这样的话,你能够在一念间,在当下,能够有智慧的火花啊,那你的人生啊,就是真正地充满喜悦,真正地充满光明,处处自在,时时自在。

  所以,这个“金刚般若波罗蜜”,就是告诉我们这些道理。在生活里面,在当下,拥有智慧。如何拥有智慧?这个又是一个问题哦。如何拥有智慧?大家知道吗?这里啊,我不知大家有经验没有啊。我给大家讲一个生活中的细节。不知大家有没有过用手电筒的经验?比如,我们晚上走路的时候,遇到那个地方没有灯光的时候,就把手电筒的开关按一下,手电筒亮了,我们可以走路了。当我们走到了灯光的地方还要按手电筒吗?那当然不按了。所以,生活里面拥有智慧,就象打手电筒一样的道理!为什么这样讲?就是说,当你生活里面有烦恼,有不自在的时候,就是你真正能拥有智慧的时候!就如有些人说:“我生活里面有烦恼,我生活里面有这样那样的生活问题。”这就是你修行的最好的办法啊,就是你开发智慧最好的时候!就是你千万不要怕烦恼,能够觉悟,能够观察,那当下的智慧现出来,你的烦恼就被洗掉了。那那么你说,在那个一念间你不是觉悟的吗?不是在极乐世界吗?所以,我们要懂得这样的原理。不要怕自己有烦恼,不要怕有坎坷,越是烦恼越能够考验你,越是烦恼越能够锻炼你。但是,我不是提倡大家去找烦恼,不是,而是要敢于认识烦恼,敢于面对面对现实,去正视!这样的话,你啊,才能真正地冲破现实生活里面很多的诱惑,才能真正保持“出淤泥而不染”。才能真正的保持“入世而出世”。现实生活里面,每天都要穿衣吃饭,但是你每天的穿衣吃饭都要意识到那颗觉悟的心啊。而这个才是现实生活里面佛教徒的本识。所以,通过“金刚般若波罗蜜”这几个字,我们懂得这个道理。

  “经”字,按传统的讲法一大堆。大概的我们不去讲了。总之,“三藏”,“经”是佛说的,“律”是佛定的,“论”是佛的弟子对佛陀的教育的阐释、解说。所以,这个“经”是表示是这个“金刚般若波罗蜜”是用 智慧去度脱我们生死的苦海的这样一部经典。

  这就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我们大概地把这个题目讲了一下。下面呢,佛法通过这个丝绸之路,能够不断地从中原延伸,传到中国来,这个啊,跟历代的祖师大德的艰苦求法,还有印度的高僧大德通过这个路不畏艰辛地来中国传法都是分不开的。这么一个佛法的传播,经典的翻译,都是和他们分不开的。

  我们这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家可能都知道,是鸠摩罗什翻译的。这里呢,我们对鸠摩罗什法师作一个简单的介绍。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介绍呢?我想啊,大家今天能够在这样一个时代,佛法流传两千多年以来还能听闻佛法,要感谢历史上曾经不畏艰辛,历经困苦,把佛法带来的中国来的那些高僧大德,更要感谢那些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把经典翻译成中国文字的祖师大德们。

  这里,我们要介绍告诉鸠摩罗什大师大家,我们今天学佛啊,要有一个感恩的心。能感恩鸠摩罗什大师,能够把这部经典翻译过来,让我们能够通过这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学习走上觉悟的路,走上成佛的路,走上圆满人生,改造生命的路,踏上一条人生的光明大道,没有崎岖,没有坎坷,没有黑暗,那里只有平常,只有自在,只有安详,只有洒脱!恐怕跟我们的鸠摩罗什大师的功劳是分不开的。

  下面我们介绍鸠摩罗什大师。鸠摩罗什大师的生活年代大概是在公元343-418年,他是丘茨人,就是我们现在西域新疆一带。鸠摩罗什是梵语,翻译成汉语是“童寿”。什么意思呢?因为据说鸠摩罗什大师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有长者相,有大人相,所以呢,就给他取了鸠摩罗什这个名字。鸠摩罗什大师他的祖先最早是印度人,印度的贵族。他的父亲叫鸠摩罗炎,是个宰相(国师),本来他是想出家,后来由于环境所迫,就与丘茨国的国王的妹妹结婚了,后来就生下了鸠摩罗什。鸠摩罗什在七岁的时候就与他的母亲一起出家了。他学习非常得快,又学大乘,又学小乘,很快就会讲经说法,并且还会辩论,他与道师辩论,道师还辩败了。所以,他的影响非常的大,在西域一带地位非常的高。后来,在姚秦时代,符坚听说他这个人非常厉害,于是派李光去请鸠摩罗什大师来,后来打了一仗,将鸠摩罗什大师抢来了。结果呢,走到凉州的时候,得到消息,符坚被人暗杀了,李光就不回去了。后来...(人名)去了以后,对鸠摩罗什也非常崇敬,也派周人去请,通过种种的波折,鸠摩罗什大师来到长安,就住在现在我们那个草堂寺,翻译经典。这个过程非常的复杂,我们不讲太多。我们只是通过这个介绍要知道鸠摩罗什大师在中国佛教史上,他的翻译是空前的,成就不仅仅是翻译的经文的内容有系统,并且大量地翻译了很多的般若经典,改变了过去那种翻译(直译)的办法,开始用运用意译的方法,就是用理解的办法,而非直译,所以语言非常流畅,文字非常优美,并且又不丧失佛法原有的含义。这是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特点。比如我们现在看的这部《金刚经》,大家就能感受到这个特点。这里,我们之所以要介绍提到鸠摩罗什大师,就是希望大家在学习《金刚经》的时候,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对鸠摩罗什大师有一颗感恩的心,对佛陀有一颗感恩的心,对历代的祖师大德,对传授佛法都付出过艰辛劳动的人有一颗感恩的心!

  下面我们开始进入正式经文的讲解。

  我们要知道,《金刚经》一共分32个小节。原来,没有分这32个章节,这是魏晋南北朝的时候,有个太子要学《金刚经》,就把这个《金刚经》分成了32个部分。整个是由上下两个部分构成:从第一部分到十六是上半部分,从十七到三十二是下部分。分别从如何降伏其心,如何修学,这个方法和精神做解说。我们在经文里面还会谈到。

  上半部分第一节:法会因由分第一。

  这个“法会因由分”,怎么理解?我想啊,大家都有开会的经验。我们一般开大会,是不是有个开幕式,开幕式后开始正式开大会,最后还有个闭幕式。“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传统的讲法,按现在的讲法,经文里的“序分”相当于我们开大会的开幕式,“正宗分”相当于我们正式开大会,“流通分”相当于闭幕式。例如,“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我们的开幕式不也是这样的吗?我们现在在开大会,在哪开,有哪些人参加。这就是“序分”。“正宗分”,这里讲的是我们正式开大会,就是佛的讲经。会后的闭幕式是:大会开得很成功,非常圆满希望大家能够把会议的精神带回去,能够落实,回去后能够传达。就是“流通分”的内容了。经典里,就是佛说:“信受奉行”:经讲完了,大家应该怎么去修行,怎么去实践。所以,“法会因由分”就是释迦牟尼佛讲《金刚经》的开幕式。这里告诉我们:佛在什么时候讲,在哪讲,有多少人在听,当时是怎样一个情景。描述讲经前的一个概况,法会因由分就是这么来的。

  现在讲第一节“法会因由分”。

  经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如是我聞。”这几个字出现在很多的经典里面。这几个字怎么来的呢?当时,释迦牟尼佛去世之前,阿难尊者看到释迦牟尼佛要涅磐了,心里非常难过。旁边就有人给阿难尊者建议了,说,你是佛的侍者,佛在的时候我们可以向他请教,佛不在的时候,我们有很多东西不明白,所以,趁佛还在,赶快去向佛请教。其中就提了些问题,比如,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我们可以问他老人家,他老人家一说我们都相信,可是,释迦牟尼佛涅磐后,他的言教我们要汇总起来,搜集起来,可是怎样才能让后来人相信这是佛说的呢?让你去请教,我们该怎么办?阿难一共提了四个问题,这里只讲与我们这里有关的。佛就告诉他:“我将来不在的时候,你就在经言教结集的前面加上四个字:“如是我闻”。”所以,经典的前面都有了“如是我闻”的字样,就是要消除大家的疑惑,要大家相信,这个经典不是后来的人凭空捏造的,杜撰的,而是佛陀亲自说的。所以,“如是我聞。”中的“我”就是指阿难尊者。有些人就问:“佛法里不是讲无我吗?怎么这里还有个‘如是我闻\’呢?”那个“无我”啊,是讲没有真实的我,没有独立的我,而有个如梦如幻的,如幻如化的,这个假相,假名还是有的,佛是讲中道,不走极端的啊。所以要明白这个道理。大家要知道,释迦牟尼佛灭度以后,要进行经典结集的时候,当时,阿难尊者不是还没有证果吗?后来,阿难尊者精进修行,证果了。这个时候,说需要结集的人九个,还差一个,因为他是多闻第一,能够把佛所讲的佛法统统记下来,所以呢,对经典的结集少不了他。所以“如是我聞。”用我们现在的话翻译过来就是:“这部经典是我阿难亲自听佛这么讲的”,目的是要消除大家对经典的怀疑,是要大家起信。

  “一時”,这个比较难说:到底什么时候?因为古印度的时间观念很模糊,时间不精确,“一时”是表示释迦牟尼佛讲这部经的时候,没有具体的,是个算不清的时间帐,没法说。只是表示一个时间的观念,没有一个具体的时刻表。

  “祇树给孤独园”,舍卫国...给孤独长者...祗陀太子:

  *(非常遗憾,我,同样记录的永菁师兄和录音的果菁师兄都掉线了,所以,关于祇树给孤独园这个典故没有记下来。有兴趣的佛友可以查相关资料)

  ..他(祗陀太子)也想通了,于是他们两个人就合计,那算了吧,我们两个人共同供养吧。“祇树”,就是祗陀太子的那棵树,“给孤独园”就是给孤独长者的那个园。再后来,那个精舍就是祗陀太子和给孤独长者共同一起供养释迦牟尼佛的。由于这个事情,就把这个精舍取名为“祇树给孤独园”。

  通过这个,我们要得到一个启发,祗陀太子和给孤独长者真正是供养我们三宝的典范。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现实生活中,我们见到很多信徒啊,互相攀比,互相诋毁。这样不好,要学祗陀太子和给孤独长者互相谦让,最后达成共识,意见统一,共同供养三宝。我们今天学佛,作为佛教信徒,要把这个供养三宝的机会提供给大众,要让大众都有供养三宝的机会,不要你自己一个人独占熬头,这个是不行的。这不是佛教徒的本色。大家要和合,机会要平等,机遇要平等,好事大家做。所以,现在很多人啊,“我一个人供养这个师父。”,这个不好,都是信徒嘛。三宝是福田,要把这个福田留给大众,要把这个机会留给大众,要让每一个人都有种福田的机会,要让每一个人都有亲近三宝的机会。这是从“祇树给孤独园”这个地方,我们要得到这样一个启发。这在开始我们讲经的时候不是讲过吗?微言大义,依义不依语吗?佛经里面我们体会的东西,到我们现实生活中我们该怎么修行,怎么干嘛。就是要互相谦让,和睦共处,要让大众认同、大众参与、大众成就、大众分享,有这么一个精神。若是每个佛教徒有这样一种精神,那真是不得了了。我讲一句话,大家将来,去寺庙也好,去帮助人也好,都要本着这么一种精神:意见要统一,行动要一致,这样的话才能体现出佛教徒和合的精神,慈悲的精神,才能够真正地把佛陀的慈悲之光,智慧之光撒满每一个角落,撒满人间。所以呢,我们从这里要得到这样一个启发。我们每一个佛教徒都能够象祗陀太子和给孤独长者一样,都成为供养三宝的典范,都成为供养三宝的楷模。不要有自私的心,自利的心,自己去占有一个寺庙这样的心。这样太狭隘,这不是一个佛教徒应有的情怀。

\

  今天就暂时讲到这里。

  注:“...”处是反复听都没有听清楚的,无法记为文字,望各位佛友谅解。中间如果有打错的字,也望海涵。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