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长老
一九九八年四月二十一日,讲於福严佛学院。
我说一首诗,「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我先顺一顺文,「云淡风轻近午天」,在午前的时候、在接近中午的时候,这个人或许是位读书人,他从屋子里面出来,到前面有山有水的地方走一走,这时候,天空的云是淡淡的,不是乌云,有若无的样子,也有风,但是风很轻微,不是大风,「傍花随柳过前川」,房子的前面有山有水,这里面也有花有树,可能有松树,也有柳树,各式各样的树,各式各样的花,在这里经过,「时人不识余心乐」,当时的人不知道我心里面的快乐,「将谓偷闲学少年」,他们可能认为我不好好用功读书,却向小孩学习,跑出来游玩。这首诗的表面意思是这样。这首诗的作者是朱熹先生(应更正为:程颢),他一定有他自己的思想。
我现在读这首诗,我不管朱熹(应更正为程颢)先生的想法,我按自己的意思来诠释:我们出家人、我们佛教徒,就是常常坐禅修止观的人,修止观的时候,他到了「云淡风轻近午天」的程度,「云」譬喻什麽呢?譬喻身体,他现在坐禅的程度,感觉到身体有若无的样子,就像云似的,云低一点在地面上就是雾,你从这里走过去,它好像没有障碍,坐禅的人到了这程度时,他不是感觉身体有一大块五百磅,是好像没有身体,又好像有身体,是这样的感觉,如果常常打禅七,你自己常常静坐,的确是有这种事情。「风」譬喻什麽呢?譬喻内心的妄想。因为常常静坐,你得到欲界定的时候,欲界定就是九心住,瑜伽师地论说是九心住,最後的「等持」时,就是身体有若无的样子。「风轻」,表示妄想没有了,心里面明静而住,也不昏沈,也不散乱,偶然有一点妄想,但是,一下子就没有了,坐几个钟头,时间也不感觉到很长。如果我们腿子痛,就坐在那里时常的看脚,怎麽还不开静呢,不是的,这个人静坐几个钟头都不感觉到长,他偶然有一点妄念,很快的就消灭了,达到这麽程度。究竟是什麽程度呢?「近午天」,就是接近得无生法忍的时候。「天」,就是第一义谛天,就是第一义谛,就是明心见性,或者是见道位。接近见道位之前,就是暖顶忍世第一,就是内凡位,我认为应该是超过暖顶,到了忍位,有止有观,到了这个程度。「云淡风轻近午天」,当然还不是圣人。我现在这样讲,我不知道各位同学心里如何想,你们羡慕不羡慕这个境界?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这句话是什麽意思呢?这句话就是,他从禅定里面出来了,到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里面看一看,花草树木,这譬喻眼耳鼻舌身意开了。你若入禅定时,前五识不向外攀缘,只是第六识在止观上面活动。现在他从禅定里面出来了,眼耳鼻舌身意开了,接触色声香味触法,接触的时候,「傍花随柳过前川」就是接触,接触的时候,心里面很快乐,心里面快乐什麽?我以前没有修止观的时候,我的心浮动得很,我的眼耳鼻舌身意在色声香味触法上活动的时候,是什麽境界呢?贪的时候就贪,贪的因缘出现时,贪心就出现,瞠的因缘出现时,瞠心就出来了,贪瞠痴慢疑,我们在俱舍论里面看就是五钝使,但是,我现在的意思,是把爱烦恼与见烦恼都包括在内,随时的浮动,心是这样子。但是,今天「近午天」的时候是「傍花随柳过前川」,我在色声香味触法上活动的时候,贪的时候,我的心里不贪,愤怒的时候,心里不愤怒,疑惑的境界出现,我心里不疑惑,别人赞叹我是如何了不起,我心里面也不生高慢心,你轻视我,我心里面也不感觉到什麽,所有的烦恼都不动了,你会感觉「啊!我没有白辛苦,我这麽多年来的用功,减少睡眠,又要减少饮食,又要忍受腿痛,经过多少年的用功,到今天的时候,我心里面没有贼了!心里面很快乐!」。
「时人不识余心乐」,当时,别的人认为,你这个人装模作样的,装著静坐干什麽,现在静坐是坐不住了,出来跑一跑,终究有一天,你本来的面目现出来了,说了很多这些轻视他的话,不知道他内心里面经过多少年的用功,心里面很快乐,「将谓偷闲学少年」,说这个人装模作样现在是装不住了,就是放逸了,这样子。
这首诗可以如此解释,就是形容修行人,经过外凡,达到内凡,但是,还没有入见道位的时候,这个境界。朱熹这个人,我看朱熹的语录,他是读过佛经,但是他又反佛,他有时候说话,他对佛教有些不恭敬的话。
我再讲一首诗:「一泓清可沁诗脾,冷暖年来只自知,流出西湖载歌舞,回头不似在山时」。这首诗,我感觉到,也可以形容我们出家人用功的境界,就这样解释。「一泓清可」,就是山里面有水集聚在那里,水从山上流下来,水向外流,这个水很清澈不污浊。「沁诗脾」,就是做诗的人用器或用手将水引下来,来滋润我的脾胃、滋润我的身体,我感觉到很喜悦很喜乐,感觉到这个水很美很欢喜。「冷暖年来只自知」,山里也是有春夏秋冬,天气有的时候冷有的时候暖,水也就随著冷暖,但是,水还是清净的,虽然有的时候冷、有的时候热,但是,水还是清净的,但是,水自己知道,别人是不知道的。
「流出西湖载歌舞」,山里面清净的水流出来,流到什麽地方呢?流到杭州的西湖里面,西湖那个地方的确是很美,我是去过,我只在湖边走一走,没有到那里面去,因为风景特别好,很多人坐船在湖水里面游览,船上的人又歌又舞,有这麽境界出现,这个水就污浊了,水就不清净了。我是西湖边走过,那个水是不清净的,的确不是那麽清净,这个事,我感觉,可能我们中国人的知识有问题,不知道维护它的清洁,使城市里面那麽好的风景那麽好的水都污浊了,这是个问题,但是这是题外话。
「回头不似在山时」,这个水,若回头看一看以前在山里面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在山里面的时候,这个水是清净的,从山里面流出来以後,到了西湖就污浊了。我们以前也看过一句,「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这首诗就是这个意思。做诗的人的意思,有可能是形容读书人的品德问题,譬如在学校读书的人,可能是大学生,看见社会各式各样的现象,贪官污吏,大家要到街头去示威,反对打倒贪官污吏,但是,这些学生离开学校到社会做事的时候,他也是贪官污吏,就是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是爱国爱人民,很清高,但是,你到社会做事的时候,也是一样。水在山里面是清,到城市里面来就污浊了。
这首诗,可以这样讲,但是,我不想这样讲,我想,我们还是会合到我们本份的事情,我们出家人修行的事情。出家修行的程度,如果在寺院里面,在佛学院里面,听老师上课,然後自己温习功课,或者在静坐,很清净,身清净、口清净、心清净,就是这样子,「一泓清可沁诗脾,冷暖年来只自知」,这表示我们在寺院里面,到佛殿里面看见有佛,在藏经楼里面有书,在课堂上有老师讲课,然後自己修止观,这样子,没有污染的因缘,所以我们心里很清净,我们也自己很努力在那里用功。但是,你的功夫如果不够,离开寺院的清净境界以後,到社会的色香味触的境界去,是如何呢?就变成「流出西湖载歌舞,回头不似在山时」了,心就不清净了。有的时候,有的地方打禅七,我们随著去打,去参加禅七,用止观的方法调心,调、调、调,也感觉到清净,虽然没有得定,但是心里面还是清净,但是离开禅七以後,我们不用止观调心,心是什麽情形呢?就不见得清净了,这表示什麽?这首诗若形容我们出家人的修行,就是外凡的时候,在外凡的时候就是这样。前面「云淡风轻」的那首诗,是形容内凡的时候。
这就表示,我们出家人用功修行,由外凡而内凡,中间的差别。内凡的时候,其实我不用说,你们各位早已经明白,内凡的时候能调伏烦恼,不管你对不对,我自己的心要清净,我的心不要贪瞠痴慢疑,所有的烦恼都要停下来,使令心清净,他有止观的力量就能把烦恼调伏。但是,在外凡的时候,没有这个力量,外凡的时候,是在积集资粮,我要学习佛法,什麽叫做止,什麽叫做观,学习这些方法,学习的时候,训练自己的时间不多,虽然有一点,但是不行,力量不够,也就是不能调伏烦恼,烦恼来了,明知不对,但是,烦恼还是要动,贪瞠痴慢疑各式各样烦恼还是要动。但是,到了内凡的时候,不是这样,知道不对,他的内心能与法相应,身心入法中,他就能把烦恼排解出去,身心清净。若入圣位,就能除掉一部分的烦恼,是圣人了。这二首诗,可以按我们出家人的修学次第去理解。这两首诗讲完了。
现在,我要提出问题问你们,你们为什麽要到佛学院来读书学习佛法?这是一个问题,现在不用回答,你们可以默然,你们心里面应该回答这个问题,我为何要到佛学院来读书?应该自己要知道。
我姑且分析这件事情,为何要到佛学院来读书?当然,这个事,大家都知道,很容易明白,我将来要弘扬佛法,这是一个回答,这个回答也很好。但是,若我的心情来观察分析这个回答,应该再详细的想一想,我来这里学习佛法的目的是弘扬佛法,这句话是说得对,但是要再分析一下。分析什麽呢?就是我来学习佛法,我为了弘扬佛法,但是,这里面还有问题要注意,例如,我现在学习俱舍论,说到分别界品、分别事品、乃至定慧,这些事情,明白了生死的缘起,明白了涅盘的缘起,小乘佛法是这样分别,也是很好,也应该要知道。如果我们再去学习中观论、唯识三十颂、成唯识论、瑜伽师地论,这就是大乘佛法解释生死的缘起、涅盘的缘起。才华高的人,是很容易,没有什麽特别难,如果是我很笨的人,要学习很久,可能还弄不清楚,才华高的人,很快的就明白。你看丁福保编的大词典里面,有位显荫法师,你们有没有注意,有他的一篇序文,这个人年龄不大,只有二十余岁,他到过日本学密,但是他谛闲老法师的剃度徒弟,谛闲法师叫他闭关,他不久就死掉了,你看他写的序文,啊呀,这个人的才华非常高,不得了。
才华高的人学习佛法是很容易,很容易就可以讲也可以写,不是难事,我们才华不高的人,就要花很多的时间去学,我们才能明白什麽是生死的缘起,什麽是涅盘的缘起,学习佛法的人究竟应该怎麽走这条路,也能讲也能写,这样就满足了吗?你就感觉满足了吗?只要佛教里面的这些事情,我都能应付,讲,我随时都可以讲,你要我写文章发表意见,我都能,随便的发表论文,不是难事,很容易就做到,你就感觉到满足了吗?这是第二个问题,你感觉到满足了吗?我认为不应该满足,不应该到此就停下来。我们回头想一想,楞严经说「由闻思修,得三摩地」,应该说「由闻思修,得无生法忍」,当然,三摩地可以说是无生法忍。这就是学习佛法的次第,由闻所成慧,进一步是思所成慧,再进一步是修所成慧。修所成慧,通於有漏、无漏,就是到了无生法忍,到了无生法忍就是圣人,没有到无生法忍以前,还是凡夫。刚才说「云淡风清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这是内凡的境界,若是「流出西湖载歌舞,回头不似在山时」,就是外凡,外凡是烦恼随时活动的境界。
若我们学习佛法,只是闻慧,思慧都不太俱足,就能讲也能写,所有的事情你能应付,其实,能应付的是很少,只是闻慧,闻慧就是外凡的程度。外凡的程度是什麽程度?就是心里面贪的时候就贪,瞠的时候就瞠,贪瞠痴慢疑的烦恼,你不能调伏的,是这样的境界,你感觉满意吗?我们学习佛法的人,像这样有才华的人,虽然很笨,但是你若学习到那样程度的时候,你也决定是很灵敏的,一看就知道这个人的贪瞠痴在活动,掩饰不住的,聪明的人能掩饰自己,但是,遇见那种人,你是不能掩饰的,我也不能掩饰,你也不能掩饰,我看见你也是贪瞠痴,你看我也是贪瞠痴,这时候,你的心情是怎麽样?对你也没有恭敬心,你对我也没有恭敬心,是不是?我们佛教徒,若有这样才华的人,(现在也有在家居士在这里,但是,我看见你,你就是出家人,你不要说你是在家人,不能这样说),这时候,我们佛教,是庄严或是丑陋?我们想一想,我现在是提这个问题,这是第三个问题。我们佛教徒,从佛学院出来的时候,我能讲能写,我就做大法师,我就弘扬佛法了,这是佛教的丑陋或佛教的庄严?我提出这第三个问题问你们,是丑陋或庄严?我们要再想一想这件事。
一九九五年时,我在美国看菩提树杂志,上面有一篇在家居士写的文章,他说,他看现在的中国佛教没有一个人有能力主持禅七。这个居士很有名,我不要说他的名字。为何他会说出这种话来?我们应该想一想,为何来到佛学院里面来读书?要想一想,为何在家居士说出这种话来?他说得不对吗?我们要自己反省,不要别人说得不如我意,我就说他不对,不应该这种态度,我们要反省自己,是不是这麽回事,要反省自己。从这件事,又得到一个消息,什麽消息?我们出家人自己互相都瞧不起,因为都是贪瞠痴,有什麽值得瞧不起呢?在家居士,他也是有才华的人,他是大学教授,不要说一定是大学教授,只要是有智慧的人,他一看也就知道你是贪瞠痴在活动,表面上写文章恭维你,你不必当真,他心里说什麽话,你还不知道的啊,这是真的!他看出来,你这个法师,嘴里面不敢说什麽,你这麽大的福报智慧,这麽的庄严,他嘴里面不敢说什麽,但是,心里面不是的。这件事,在家居士,一般初发心信佛的人,初来到佛教的在家居士,看见出家人就是佛,但是,若与我们出家人来往久了的时候呢?不一定!在家居士与我们出家人之间的关系是什麽关系?有的人就是感情作用,我的师父就是好,我还是护持,但是,若没有感情作用,他心里面怎麽想?所以,我认为,如果我们出家人自己不知道要努力,那麽,与在家人的关系,是什麽关系?我们也要想一想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到佛学院来学习佛法,对的,我是为弘扬佛法来到佛学院里面学习佛法,是对的,但是,这里面的细节,你要想一想。我这一段话,就暂时到这里为止。
我再说第二个意思,我问你,你为何要到佛学院学习佛法?我是为了修学圣道,了脱生死,而到佛学院里面来学习佛法,我不是为你讲的。我在这个地方有一个感觉,有一个感慨,原来我们讲经的时候,讲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色不可得,受想行识不可得,眼不可得,耳鼻舌身意不可得,色不可得,声香味触法不可得,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都不可得」,但是,他自己不用这个,他是给你讲的,他不用这个,他回头在干什麽?回头来,或者在那里写写文章,或者看看书,或者睡觉,或者看报纸,不修止观,或者念念佛,也可能念念佛,是这样子,他并没有用,没有在那里修止观,「色不可得,受想行识不可得」,没有修止观,所学的是为别人讲的,不是自己用。我们要想一想这个问题,我们再重新提出问题来,你为何来学习佛法?我为你讲的,其实就是这麽回事嘛!结果,这种情形,自己内心里面的贪瞠痴不能调伏!结果,大家都互相瞧不起,都不能和!我们北传的佛教,今天不就是这样子吗?我又提出问题,是不是这样子?只有少数人,有点道心,有点悲心,可以为佛教服务,可能有一点,但是,大多数都不是。
所以,应该说,为何到佛学院里面来读书来学习佛法?我是为了自己用功修行,要脱生死的啊!了脱生死,当然,我说这个话,可能有人要不高兴了。我先念观世音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慈悲。了脱生死的方法是什麽?就是禅嘛!是禅!当然(我这个说话,我又开始有口过了)不是祖师禅,是如来禅!什麽叫做如来禅?就是四念处,四念处就是如来禅,四念处就是禅。我们如果看祖师的语录,看了老半天或看了多少年,也不知道什麽是禅,你也不容易明了什麽是禅,不容易啊。其实很简单,其实,四念处就是禅,就是止观!修什麽观?就是四念处!另外还有什麽?另外没有!就是这样修行啊!我来佛学院读书,我是为了脱生死,修学圣道,要解决这个生死苦,解决我心里面的烦恼贼,我要使我内心里面没有贼的时候,心才能安下来。我们远远的看,这位大法师不得了,但是,他若不修四念处,他的心里面有贼,他心里面不安,他心里面恐怖,你要知道,只要你心里面有贪瞠痴,你心里面一定恐怖,一定是这样子。我这样说,你们同意不同意?要想一想。我十八岁出家,今年七十岁,我是很笨的人,我学习佛法很久,也不如别人那样通达。但是,我有一个感觉,时常为人说话,非常的真实,不说谎话,真实的说话,非常的真实说话,非常的真实,实实在在的说话。但是,我们学习佛法以後,为何来佛学院学习佛法?我是为了弘扬佛法的,我们要把这句话兑现才可以,才是真实的。如果心里面有烦恼贼的时候,来弘扬佛法,你说的佛法里面,就有贪瞠痴的气氛。你若时常的修学四念处,调伏烦恼贼,把烦恼贼驱逐了,心里面都是戒定慧,你的臭皮囊的色受想行识里面有戒定慧,这时候,你弘扬佛法是香的,不是臭的,是真的,天龙八部有神通,诸天、佛菩萨悉见悉知,啊呀,我这个徒弟是有点程度的,不是生死凡夫,完全不一样了,天龙八部都护法,不同的,不一样的。
所以,学习佛法的时候,我是为了修学圣道,了脱生死,而来佛学院学习佛法的,应该是这样讲才对的,因为这是真实的,先要解决自己内心的问题。如果只凭过去世带来的一点福报及智慧,现在又修点智慧,就这样去活动,我认为,是不及格的,不可以这样子。虽然他是得到博士学位,但是,按佛法的标准来看,博士学位又是什麽?在佛法来看,你是个生死的凡夫啊!闻思修三慧,你只有一点闻慧,思慧小小的,修慧根本没有,程度很低,不是很高,要知道这件事。我们佛教徒,要用佛法的标准来看自己,不能用社会的标准,社会的标准是,这个人是总统、这个人是副总理,这个人是什麽长、这个人是博士、大学教授,在佛法来看,统统都是生死凡夫,荣华富贵不值一个钱的,要用佛法来看,只有圣道、无漏的戒定慧是宝,在佛法里面是这样。佛宝、法宝、僧宝,僧如何成宝?就是在你的臭皮囊里面有无漏的戒定慧,叫做宝。如果我们臭皮囊里面没有无漏的戒定慧,你穿上大袈裟,你叫做宝吗?不是。我们自己想一想,我们心里面虽然明白一点佛法,也可以讲,但是我的心里面有没有无漏的戒定慧?贪心随时会动,那叫做宝吗?我们要想一想。所以,我感觉到,佛菩萨给那个字,那里面是有分寸的,称之为宝,是有分寸的,不是随便就称你为宝的,要知道。
我们说印顺老法师好了,他宿世的智慧是很高的人,生得慧很高,今生又是很努力的,他在佛学院的时间不多,他今生的修得慧也是很高,他是非常清高的人,不是随便就可以化缘的这种人,但是,他在那种情形下,他就。我看印顺老法师写的「平凡的一生」,你们早就看过了,他一来台湾,善导寺请他做住持,後来有一点因缘,善导寺,他就放弃了,我就不同意,我看他写的「平凡的一生」,我觉得,我是不同意什麽呢?你是一个很清高的人,你能有一个地盘是很不容易,不容易,真的啊!若是我们一般脸皮厚的人,常常伸人向人化缘,他有个地盘就不难。但是,印顺法师这样的人,能有一个地盘,是很不容易的。但是,没有一个地盘,你就很难去做事情,你很难办一个僧教的机构,要办佛学院是很难。你没有地盘,你在别人的地盘里面,你可以做事情吗?不可能的,但是,印老是不要,後来,我明白印老是英雄,我自己弄,我自己创福严精舍,然後慧日讲堂,我在这里有一个地盘,再没有人干涉,才可以做事。所以,印老法师创办福严精舍是很不容易!但是,为什麽要这样做?就是菩提心,就是无上菩提心的作用,一定要为中国佛教培养人才。头多少年,真华长老又把福严重修,那个房子几十年了,三十多年了,又把它重新建筑,为什麽要做这件事情?就是为了要有一个好地方,有发菩提心的人在这里集会用功修行,好好用功的学习佛法,好好的修行,将来能弘扬佛法。但是,我们在这里学习佛法的时候,德少为足的时候,结果,弘扬佛法的时候不庄严,违背我们原来的菩提心,也违背印顺老法师、真华长老、各位长老菩提心的原意,所以,要重新想一想。
若是认真的想一想,如何弘扬佛法才是有效?我们现在可以想一件事,任何国土或地区的行政权力,就是政府,政府有最高的权力,他要这样做就这样做,他要那样做就那样做,没有人可以干涉,而这个人是谁?这个人就是这个地区的高级知识份子,一定是这样子。没有读过书的人而能掌握政权的不多,只有东北,张作霖是土匪,做了东北的头子,但是不久就死掉了,智慧还是不够。就是知识份子,他掌握政权,尤其现在各世界都是这样子。我们能够学习佛法,我们对於一般的愚夫、一般的老太婆、一般人的教化,小小的有一点方便,他就对佛法有点信心;有效的教化这些知识份子,叫他能相信佛法,我们佛教才能继续组织下去,若他们的信心里面,感觉我们出家不是这麽回事,你们读过「佛法与科学」这本书吗?王小徐作的,他请胡适作序,胡适说什麽?你们知道吗?胡适在序里面说:「你们佛教早就不是那麽一回事了」,所以,我们自己要反省一下,你掩饰不住的,那些读书人聪明得很,他不知道你吗?所以,我们要务实,不要务虚名,虚名是没有用。
我又说一件事,我在周宣德的一篇文章上看见一个消息,就是方东美,你们知道方东美是谁?他最後有病的时候才要归依三宝,他知道自己要死了,就赶紧要归依,就归依谁?他去归依广钦老和尚。又有一个外交官夫人,叶曼,她对於佛法是能讲能说能写,她去访问广钦老和尚,提出几个问题,广钦老和尚不能回答,当时她对老和尚的印象似乎是低一点,後来,广钦老和尚圆寂了,她又写文章写这段事,她有点後悔。不过,这个不说,我们还是说方东美,方东美最後为何会归依广钦老和尚?因为他感觉广钦老和尚是有修行,所以去归依广钦老和尚。其余的,他没有去归依,为什麽?你会写文章,写文章不算一会事,在他来看,他也能写,你能说出华严经,他可能学得比你还多,他可能认识得更多,他是没有学过四念处,所以他的高慢心一定是很高的,一定是高慢心,瞧不起出家人,但是,你若有修行,他就向你五体投地。
这件事,我们要注意,高级知识份子的高慢心是很高的很大的,但是,他是有智慧的人,有可能他表露出来他瞧不起你,有可能,有的时候他会隐藏,表面上看不出来,但是他心里面不佩服你,你完了,没有希望了。所以,我想,我们出家人要有道德,要以德服人,一定要有道德,我们出家人的道德,若按世间的道德还不算,如果我们出家人只有世间的道德,我认为,还是不及格的,一定要按佛法说的,无漏的戒定慧是名为道德,我们要在这上面努力才可以。我们将来,自己本身的问题也能解决,同时,我们汉文佛教也会有希望,能够兴盛起来。不是表面上的事情,不是说有几千万人来归依这个人,登个报纸,这叫做兴盛,不是的。你内心里面有无漏的戒定慧,这是清净,这是佛法的兴盛,这是正法住世,要认清这一点。不是说你的名片上写了一大堆很高很高的,不是这个,是你内心里面,你的眼耳鼻舌身意里面,你的色受想行识里面,有无漏的功德,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有无漏的化身,有清净的般若波罗蜜在你的色受想行识里面,这是佛法兴盛的相貌,虚妄的境界不是的,虚妄的境界不能算是佛法的兴盛。
我现在再说一段,我就结束。我们今天,各处都是一样,美国也是这样子,香港可能还不如这里,就是台湾这个地区,南传佛教到这里来,南传佛教是佛法,到这里来是好,我们欢迎,另外一件事,就是现在,寺,请南传佛教的法师到我们这里来弘扬禅,大家学习,这是好,这都是好事,这都是佛法,都可以说是修学圣道。但是,我在想,如果我们中国佛教,对於汉文佛教说的止观、四念住,如果我们能认真的学习,还会有这件事吗?我又提出这个问题,还有这件事吗?我看,没有这件事。当然,我是没有去参加南传法师马哈喜、噶印卡的活动,但是,有些同学有去参加,我说好,你去参加也是好,我没有说你不要去,我没有这个想法,好,你去参加,第一年去参加,他第二年又去参加,我还是说好,他们去参加,回来就把他们的文宣带回来,我也注意的看一看。我的徒弟去缅甸受戒,他给我一封信,他说他愿意在那里学禅,问我可不可以,我说好,你在那里学禅,我都同意,因为这都是佛法,你愿意学也是好,那里都是出家人,是缅甸的出家人,也有台湾去的出家人,有美国去的出家人,在那里学禅,我这个徒弟能讲英文,就在那里为他们服务,彼此要讲缅甸文,有的要讲英文,不懂的就要翻译,他们出家人学禅的课程,由最初开始学禅,到最後得阿罗汉,一大段次第,他完全由英文本翻译为汉文,他回来以後,他给我看。当然,我不能说我把南传的佛法都看了,我只是看到这麽一点,我们汉人出家人参加他们的禅,带回来的资料,我是看过,另外一种我也看到,南传翻成汉文的四念处经,我也看过。我看见以後,我心里面有一个想法,止多过观。我们读汉文的阿含经,杂阿含经、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长阿含经,很重视观,处处说到无常观、无我观,也就是很重视四念处。但是,在南传佛法的文宣上,很少,也有一点,就是止多观少,我感觉这样子。这样的情形,能得圣道吗?如果你不主动去学习无常观、无我观,你能得到圣道吗?我又对他们提出这个问题。
有一个在家居士,也是常与我来往,来听课的居士,他去参加南传的,这是在美国,他们是那一个派的在美国传禅,这位居士是会讲英文,他们就自己用英文说话,他问这位居士在这里做什麽?他说他在修无我观,他就说:不可以,不可以修无我观。就是叫你修止,不要修观。这位居士回来时,就告诉我这句话。所以,我知道,这个南传法师是偏於止,而忽略观,也可能有阶段性,这个时期要修止,过一个时期再修观,也可能是这样,但是,也不能断然的说不可以修观。
我的看法,从瑜伽师地论上面看,在止还没有成就的时候,也是可以修观。我们心里面有妄想,要用止停下来,是好,你就修止。平常我们说是数息观,数息观就是修止。「数随止观还净」,「数随止」,这三个都是止;「观还净」,这里面有止有也观。修止时,亦应该修观,这是我个人的看法,为什麽修止时也应该修观?因为我们修止尚没有修成功,你止一会儿,你一定就有妄想,这是一定的,一定是这样,你不是昏沈就是妄想,这是必然的事情,若是这样子,你修一会儿止,你就修观,用观来挡妄想,来代替妄想,来驱逐妄想,好过打妄想。所以,止没有成就的时候,也可以修观,你修一会儿观,然後再修止,应该这样子,止而後观,观而後止。如果是完全修止而不修观,这样的话,到时侯,止不住的时候,自然是打妄想。打妄想的时候,有的时候觉悟了,你把心收回来再修止,不然的话,就是打妄想,自然就是这样子,所以,不如以观代替打妄想,避免打妄想,但是,观的时间不要太长,时间短一点,这样你长期的用功,应该会有成就的。这是我的小小的一点意见,但是,我们不必拿这件事去指责南传的禅有什麽不圆满,不必这样。这是人的问题,因为我们看南传也有阿含经,也有阿 达磨论,也有律,经律论都是有,如果你去看阿含经,应该是有止有观,不可以偏於止或偏於观,法上是圆满的,但是,人在传的时候,有时偏於止,有时偏於观,不必说是有什麽问题。
这件事,我们汉传佛教去学南传的禅,我也认为,也是好,不必不同意。但是,这里面,我有二个意见,一个是,南传佛教的学者,他们心里会如何想?你们自号为大乘,结果你们没有禅,要学我们的禅,可见,你们只是虚有其名。什麽是乘?乘是有动的意思,从生死能到涅盘,这叫做乘。你们没有修禅,也就是没有修道,就是没有戒定慧,没有道是如何了生死得解脱呢?可见你们是虚有其名,人家嘴不说,但是心里面就是这样子。如果他们提出问题说:你们大乘佛法没有禅吗?你如何回答。第二个,我的想法,我们汉文的止观,比南传更圆满,你把南传的清净道论读一遍,你再读我们北传佛教的止观的书,你就可以知道,汉传佛教是非常圆满。天台智者大师的小止观、释禅波罗蜜、摩诃止观,要读,这个书要读,还要再读瑜伽师地论。当然,我这样说法,天台宗的人要不满意了,我出家以後,都是住天台宗的佛学院,但是,我离开佛学院後,我有我的自由,我是什麽都要读的,他们就说,你这个人是背叛天台宗,但是我的想法不是这样的意思。智者大师一定是读过摄大乘论,真谛三藏的俱舍论、摄大乘论,他都是读过,菩提流支翻译的书,他都是读过。我们学习智者大师的这些著作,其他书,我们应该也可以读,不必一定要限制在这个范围内,我认为不必这样限制,这样限制是不对的。智者大师的书,其中有一样事,我们要注意,就是佛法传到中国以来,在智者大师同时或以前修禅的人的经验在里面,在它里面有这件事,所以你应该学一学。另外,智者大师说的禅,还有什麽好处呢?容易迈出第一步,你如何修止观,就从我们现在贪瞠痴虚妄分别的心,从这里向前进,这第一步是最难,开头难,但是,你若读这个书,你的第一步能迈出去,这是不容易,所以,智者大师的书,要读。
另外,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辨中边论、阿毗达磨杂集论,你们看印顺老法师的「游心法海六十年」,他在闵南佛学院读书的课本是什麽?就是阿毗达磨杂集论,这是唯识的书,但是非常重要,非常的重要,这个书也应该读,是很重要的书,这里面关於修奢摩他、毗婆舍那,说得非常详细,说到四禅八定,它也说得非常详细。
我现在不要指名字,在我们台湾佛教、或在我们汉传佛教,鼎鼎大名的一位大居士,大家都认为这位大居士很不得了,现在不在台湾,结果,跟他学禅的一位徒弟在闭关时,向他请问什麽叫做四禅八定,他怎麽讲?这位大师就给他回一封信,然後就把它发表在他出版的杂志里面,因为他的名气很高,一定有原因,所以我也注意,是他的名字,所以我也看一看,结果我一看,非常的遗憾,他不知道什麽叫做四禅八定,他不知道!他尤其在禅的方面有非常高的声誉,大家要跟他学禅,(我这句话又说得有问题了,很容易就知道是谁了),啊呀,结果,你四禅八定都不懂,但是他有学问,他还能说出一套来,本来应该是老老实实的,像释迦牟尼佛说话非常的诚实,我若不懂就说不懂,但是他不说不懂,他却说出一套,一看就知道他不懂,但是,他的徒弟也糊涂,这个人还特别把它发表出来,感觉到我师父的法是非常高深的圣道,非常的欢喜,特别发表出来,但是,我一看,原来是不懂什麽叫做四禅八定,他甚至大词典都没有去翻一翻,他若把大词典翻一翻也好一点。这件事情,我就感觉遗憾,对禅有特别研究有功夫,结果不懂什麽是四禅八定,我们汉文佛教就是这样子,遗憾不遗憾?我这段话,不够整齐,我再重新说一说,我们北传佛教的禅,我认为,华严经也是禅,法华经也是禅,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也是禅,大般若经六百卷也是禅,维摩结经也是禅,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也是禅,统统都是四念处。但是在我们程度来说,只有在瑜伽师地论里面,什麽叫做奢摩他(止),什麽叫做毗婆舍那(观),我们容易看得懂,它说得非常详细,四禅八定说得非常清楚,什麽叫做灭尽定,什麽叫做无想定,说得清清楚楚,当然可以参考智者大师的书,清清楚楚的,这个方法也非常完善,叫你如何修止,叫你如何修观,解深密经分别一切品也是说这些事情。
我这样感觉,奢摩他(止)还是容易学,不是太难,毗婆舍那(观)不是容易,毗婆舍那(观)特别深奥,有深也有浅。我刚才说,全部的大般若经,那就是毗婆舍那(观),当然里面也有奢摩他,但是它实在太深了,太高深了。所以,观,比较难一点。大智度论就是解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阿弥陀佛!我说了这句话),大智度论就是解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那里面很多都是毗婆舍那,很多都是。天台智者大师,他是读过摄大乘论,读过真谛三藏、菩提流支等人的翻译,唯识的毗婆舍那,他也是学过,当然,瑜伽师地论,他是读过一少部分,很多还没有读过,但是,摄大乘论,应该是精要的部分,已经具足了,可是,他在摩诃止观里面,我看,不思议境里面有具足摄大乘论的意思,可是,修一心三观的时候,还是中论的方法,都还是「一切法不自生,不共生,不无因生」的方法,他一直用这样的方法,一心三观也还是这样修,还是用龙树菩萨的方法修一心三观。我们的印顺老法师在中观论颂讲记里面,他非常的不满意天台智者大师,但是,他还是赞叹天台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是非常重要的书,他还是说智者大师是龙树菩萨的弟子,也还是说这句话。
我们若从汉传佛教的书,学好的话,我们对南传的禅,如果欢喜也可以学习,但是心情是另一样的,不是现在这种情形。如果我们汉传佛教没有止观的方法、没有禅,那麽,南传佛教传来是最好的了,但是,我们有,而且还是特别的完善,结果就放在藏经楼上喂虫子,给虫子咬,我们去学南传的禅,这件事,你感觉舒服吗?我们应该学习北传的禅,到南传的地方去教他们学禅,才是对的,为何不能这样?我们应该反省我们汉传佛教徒究竟是怎麽回事呢?这就应该惭愧的事,或者说,一个是懈怠了,我们对汉传佛教懈怠了,没有用功好好的看一看学习禅,这是一个过失;再来,就是得少为足,我能写文章了、我能讲经了,这样就好了,我就去做大法师,这是不对的,应该要深入的学习佛法。
所以,我们为何要到佛学院来读书?你要知道,我现在要回答这个问题,应该怎麽回答?这个我不回答,你们自己回答。我是很笨的人,但是,我对佛法有欢喜心,所以不断的学习。我今天到这里来,我刚才说,我到这里来,我心里欢喜,我有点不知自量,放言高论,请院长、请各位老法师慈悲原谅,慈悲指教,我就说到这里。
【问答部分】: 【第一个问答】: 有问:(录音带不清楚,略)。 师答:你提出这个问题,我的确同意,的确有这个问题。
应该说是,譬如说,天台宗说的摩诃止观、释禅波罗蜜、小止观,的确是,尤其是摩诃止观是深一点,但是,是有人专心学习摩诃止观,他就可以教授这个课程,那麽,这个问题应该是解决了。其次,我感觉,修毗婆舍那观,当然,大智度论应该要学习,天台智者大师是重视大智度论,也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这方面,也是有人专修大智度论有成就的人,也应该去教授这一门课程,也不是太难的。
至於唯识里面,当然,我也感觉到,学习天台的止观,但是,唯识的止观也是要学,这是我个人的看法。瑜伽师地论一百卷,是多了一点,但是,在今天来说,学习瑜伽师地论,应该不是太难,因为有古代的窥基大师的略篡,另外还有遁伦记,遁伦记是全部一百卷的注解,窥基大师是前面本地分,以後的,他没有注解。又有一位清素法师,他是唐朝人,他有一个瑜伽师地论演义,应该是全部的,在宋藏里面有这个书,但是残缺了,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这就可以看出来,我们中国佛教很久以来就已经不重视瑜伽师地论了。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有嘉祥大师的疏,结果也是残缺不全。这是,我在大藏经里面,感觉是非常重要的经论,结果是不全,很难有这样的参考书,但是就是不足,残缺了,我们汉文佛教就是惭愧了。瑜伽师地论,有清素法师的一部分演义,还是可以参考。第四种,就是韩清镜,是一九五几年,他有瑜伽师地论披寻记,是全部的,是完整的,也是可以参考。所以这也不是难事。
所以,在今天来说,我们学习这些重要的经论,也不是太难,都有参考书,可以学习,你不妨发心,把这些止观的书,好好的学一学,然後你就发心修禅,也教导别人修禅,不妨这样发心。所以,汉传佛教里面的禅,都是停留在书本里面的,我们没有能拿出来用,也可以知道我们汉传佛教的衰微,我们汉教的程度就可以看出来。但是,还算很侥幸,有一个念佛法门,禅学不来嘛,你没有真实的去学习止观嘛,你止观学不来嘛。顶多有些人去学祖师禅,我认为,(南无观世音菩萨),祖师禅实在是不及格的,当然,欢喜祖师禅的人,就说这是宝啊,但是,我认为是非常遗憾,如果没有祖师禅,完全修如来禅,我认为,中国佛教的人才会更多更多,是不同的。
所以,这个事情,就是天台宗的这些止观的书,加上大智度论,加上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辨中边论,成唯识论也是好,把这里面的止观,把它编集起来,认真的学习。也拿出时间来,把其他的事情放下,不要去拿博士学位,不要做这个事情,要专心的把这些书学好它,那你就有成功的希望,真的,你若想要拿学位,那就不行;你也可以用这个来拿博士学位,也是可以,当然,我说这个话,说得好像有些不恭敬,因为社会是那样子嘛,我们出家法师有学位,社会上也尊重我们;但是,我们不应该重视这件事,我的心情是这样子。当然,你也可以说,你妙境拿到不学位,所以你这样说,你也可以这样说,但是,我认为,我们要务实,实实在在的学习佛法,实实在在的学禅,来提高我们的程度,然後,我们佛教才有希望继续住持下去,不然的话,社会上当权的人一看就知道,你不是那麽回事,那麽,我们佛教还有住持的希望吗?所以要努力学禅,真实的,努力这件事。 【第二个问答】: 有问:修行止观时,如何由念住心,由慧观察,对治六根对六境的虚妄分别。师答:当然,这是用四念处来对治,也还是这样子,修止又修观。修止,当然酌量自己的情形,你要修不净观也好,观身不净。我们用功修行,你心里面要注意一件事,要有实际的效果,要重视这一点。不要说「观身不净,我修这个干什麽?」,不要,要重视实际的效果,我用不净观能调伏我的妄想,就是好嘛,使令心清净啊,这是重要,要重视这一点。
你坐在这里,先修数息观也是可以,把这个心,以息为所缘境,叫心里面不浮动,(当然,我现在不是讲六妙门),就是用这个作所缘境,你停留它三十分钟也好,二十分钟也好,然後就修不净观。如何修不净观?就是把大智度论里面说的九想观、五种不净,文要背下来,(如果你只是看一遍,不可以),把它背下来,背下来熟熟的,然後静坐的时候,你以息为所缘境,或者随息,这样静它三十分钟、二十分钟,或者六十分钟也可以,静完的时候,就修不净观,如何修不净观?就是你一方面背这个文,一方面想,就这样修,时间不要太多,应该是精要的文句,不要有罗唆,精要的文句,把它背下来,很快的就把它修完了。然後再以息为所缘境,安住在息这里不动,时间久了,心就不浮动。
也应该修苦观,观受是苦,也是很重要。为什麽这个人要欢喜欲?他就是要贪著乐受!现在观苦受是苦,乐受也是苦啊!把自己的颠倒妄想调过来,就是修四念处。如果你不欢喜这样修,你按照金刚经修四念处,也是可以。金刚经就是四念处,就是禅,就是这麽回事,就可以把自己的颠倒妄想调过来,安住不动,就可以了。当然,你要拿出时间来,你自己要有功课表。当然,你在佛学院里面读书,佛学院里面有功课表,你自己要酌量了。 【第三个问题】: 有问:长老说要得圣道,必须要修观,长老也强调般若的自性空的观察,所谓色毕竟空,无我无我所,乃至受想行识毕竟空,无我无我所,那麽,大乘的空性与小乘的空性,效果是有何不同?如果我们不以小乘的空观,直接观大乘的空观,这个下手的方法,可否请长老根据自己的修行加以开示。 师答:阿弥陀佛,我没有修行。我的看法是这样,我们读阿含经的时候,当然,阿含经就是四念处,得圣道是这样,或者我们现在用北传佛教的口气,这是小乘,可以这样说,但是,我们若读般若经的时候,听闻佛说般若经,也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辟支佛道,也是这样,那麽,这个地方,我们如何解释?我的想法,自性空,这件事,没有大小乘的分别。为什麽有大小乘的分别?动机的问题!你最初发的是出离心,你没有发无上菩提心,没有发大悲心广度众生,意思就是得阿罗汉道,就是「所作已办,不受後有」,事情就做完了,那麽,虽然你是按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无相法门修四念处,你还是小乘,这是通於大小的,或者可以这样讲,并不是只限於大乘才是这样的空,小乘就不是这样的空,不必这样说。
刚才你说出问题的时候,又引起我的另一个想法,得圣道非要修毗婆舍那不可!非要修观不可!不然你不能得圣道。但是,不修止还是不行,你不修止,你的心就没有力量。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戒定慧,定就说是心,而不说定,所以,定,实在说,就是心非常有力量。你若得了四禅八定,你在四禅里面修四念处,那麽,很快就得圣道,一下子就得三果,不是先得初果,不是这样子。你若没有得到四禅,你得一个未到地定,在未到地定里面也修四念处,那麽,你要得圣道,就是得初果,由初果、二果、三果,这样子。
所以,若得了定,心的力量非常的大,所以,你用大力量的心,去修毗婆舍那(观),不得了,很容易得圣道。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是在什麽地方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在色界第四禅,修缘起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奢摩他(止),你非要修不可,但是,你若没有修观,只是止,那还是凡夫境界。所以,要修止,也还要修观。止能够帮助观得圣道,得圣道的还是观。
但是,智者大师解释大智度论里面一句话的时候,他提到,你修观的时候,一念相应,得了圣道,那麽,是在止里面修观得圣道;但是,有的人修观的时候,没有得圣道,得到体真止,就是修止的时候,得圣道,还有这个差别。
但是,在这个地方,我们知道,修观的时候,不是说没有止而只是修观,不是的,修观的时候也是有止,以止为依止处而修观。我们若在瑜伽师地论、辨中边论,摄大乘论,或在大智度论里面,都看出来,是在止里面修观。因为你若从止出来的时候,是散乱心,散乱心修观,没有力量,它不能断烦恼。在止里面修观,有力量。说一切有部的大毗婆沙论、俱舍论,它主张在未到地定;成实论,是经部,它主张,在欲界定也是可以。但是,我认为,你的毗婆舍那的资粮特别的雄厚,特别的有力量,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的智慧特别强,小小的有一点定力的帮助,就可以断惑证真,那麽,欲界定的最後也是可以,就是要到「等持」,专注一趣的「等持」就可以。若是你的毗婆舍那(观)的力量不是很大,而你的定力若是很浅,那就不行,就必须到未到地定,或者是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你才可以得道。这就是力量的问题。
龙树论,像嘉祥大师的解释,他就是一切法因缘有自性空,这样解释;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的解释,与他的解释有点不一样,不一样,这件事,你可以随自己的意,你相信智者大师的说法,你按智者大师讲的方法去修,你若相信嘉祥大师的解释,看大智度论这样解释,也是可以,我认为也是可以得道。 【第四个问题】: 有问:末学是修净土法门,也有很多人是修净土法门,末学刚才听长老讲的四念处的内容是很广,不是一般所讲的四念处,包括金刚经及其他很多经都是四念处,这个是比较广义的四念处,我想,这样的四念处,应该可以导入净土法门里面,就我们现在一般以持名念佛方法修净土法门的人,如何把四念处的观念导进来净土法门。 师答:金刚经说,「如来者,诸法如义」,什麽叫做如来?就是诸法如义,这就是佛,如果是这样,我们修念佛三昧,那就是四念处了,身受心法都是四念处,身不可得,受不可得,心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这就是诸法如义,你就这样去念佛,这就是四念处嘛!这也就可以说是净土法门!所以,我认为,金刚般若经,全部的一切佛法,都是净土法门,也可以这样说。
大乘佛教,当然重视净土法门,小乘佛教当然不重视,也没有净土法门,小乘佛教没有这件事,只有我们大乘佛教有净土法门。所以,净土法门,若我们的心里面认为,「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我愿意到阿弥陀佛国去,如果你是这样的想法,你按照佛说阿弥陀经的法门那样修,就是「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这样子念佛,「临命终时,心不颠倒」,阿弥陀佛放光接引,就往生阿弥陀佛国了,若是这样修念佛法门、修净土法门,当然,四念处是不在内。
若我们把四念处放在净土法门里面,那就是我刚才说的,那就是修四念处了。修四念处,也可以求生阿弥陀佛国,也是可以。我们就是加一点念佛的功课,也是可以,加上一点回向,「我愿生阿弥陀佛国」。或者我们一般说的「禅净双修」了。其实,禅就是净,「如来者,诸法如义」,这就是念佛三昧,这样子得无生法忍,就是念佛三昧嘛!禅就是净,净就是禅,就统一了,不是二回事。我们一般说「禅净双修」,那个意思是说,这是禅,这是净,这样子讲,这样讲法,当然也是可以,那麽所说的净土法门就是净土法门里面的浅的一层,念阿弥陀佛名号求生净土,这是净土法门的一少分,而且是最浅的一层。那麽,什麽叫做禅?这个事情还是说「诸法如」,这就是禅,我们就这样修禅,同时也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就说是禅净双修,也是可以,就这样说。
如果我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纯是学习南传佛教的四念处,那也是可以,那麽,这也是禅,用这个禅来调伏我们的颠倒。你说「我临命终的时候心不颠倒」,临命终时自然心不颠倒吗?不是的!你生存的时候,就要心不颠倒!你生存的时候,如何心不颠倒?你念阿弥陀佛,你能心不颠倒吗?有的时候,我看不能。你念阿弥陀佛,天天念佛,天天念佛,但是,有烦恼的因缘来冲动的时候,你用这句阿弥陀佛,能调伏你的颠倒吗?能不能?我看,有的时候不能。你若修四念处,你就能。观身不净,能调伏自己欲的颠倒,观受是苦,也是,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能调伏一切颠倒,常乐我净的颠倒都能调伏。贪心来了,你观身不净,就能灭除出去。我我所来了,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我不可得,在色受想行识里面,我不可得,你在骂我,我看我有没有我?色受想行识里面没有我,那麽就没有事了,你若有我,那就利害冲突了,烦恼就来了。所以,你不妨修四念处,你就能调伏这个我,调伏这个烦恼,调伏因我而起的贪瞠痴,调伏因欲而起的贪瞠痴,都能调伏。用四念处来调伏烦恼,令心不颠倒,然後心里面专心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也可以说是禅净双修,也可以这样说。
所以,我的想法,不要排斥其他的法门,你愿意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你也有一点四念处,来调伏自己的颠倒妄想。拜忏也是应该的,因为有的时候,业障,你若忏悔忏悔,它就有效,拜大悲忏也好,万佛忏也好,梁皇忏也好,净土忏也好,这些法门都是好,你去拜忏消除业障,你念佛也是相应,你静坐修止观也是有帮助。法门都是有用的。念大悲咒,对你修止观也是有帮助的,「若能受持大悲神咒,若不得无量三昧辩才者,我誓不成正觉」,这是大悲心陀罗尼经的话,所以,念大悲咒对修止观也是有帮助的,也是可以。所以,这个法门,你不必排斥,随时还是可以用。如果你念阿弥陀佛,有的时候不容易一心不乱,那麽,你就拜净土忏也是可以,你念大悲咒也是可以。如果你现在不念佛,现在修四念处,修得不相应,那麽,你就拜忏也是可以。智者大师说,有正行,有助行,有正道,有助道。所以,你以修止观、修四念处为正行,其他的读经拜忏,为助行,那是很好啊!都是可以的。你二方面都能合用,那麽,你就成功了。
所以,修四念处,也可以把它导入念佛法门里面,你生存的时候,念佛的时候,修一点四念处,来调伏内心的颠倒,临命终时也就不颠倒,那也就容易往生了,也是可以这样做。或者你修四念处相应的话,你就不念佛,也可以,但是你要发愿求生阿弥陀佛国,也是一样,你看大本的无量寿经,有这个意思。大本的无量寿经,持名念佛也可能在内,但是,修六度万行,却是一个重要的功课。
不过,我们汉文佛教,今天的情形,的确就是有些问题了,就是四念处修不来了。四念处修不来,是什麽原因?就是根本也没有想要得圣道!因为你没有想要得圣道的愿望!你没有想要得圣道的愿望,怎麽会想要修学圣道呢?这是一个问题啊!所以,我刚才说,我自己问我自己,我为什麽到佛学院来学习佛法?就是你要把你的愿望确定一下。所以,没有圣道的愿望,也就不修圣道了。但是,有些大菩萨慈悲,看见我们中国佛教太可怜了,没有圣道了,念阿弥陀佛好了,到阿弥陀佛国去,阿弥陀佛国七宝庄严,那个地方无量寿,没有老病死,人就愿意去,於是提倡念佛法门,大家都念佛,念「南无阿弥陀佛」,很好,就这条路使令我们还有一条希望可以得圣道。
但是,我认为,这个地方是没有希望中有一线希望,但是,这个希望,也就是佛法快灭亡了,我们大家都念阿弥陀佛,这个世界的佛法就灭亡了。因为你念阿弥陀佛,不需要学习经论嘛,也有人主张不要学习经论,只是念阿弥陀佛。只是念阿弥陀佛,现在还有多少人学习经论?还可以弘扬?弘扬念佛法门的人,他多少要学习一些经论,然後他才能弘扬净土法门,但是,你在弘扬净土法门的时候,你说「都不要学习经论,就念阿弥陀佛」,如果大家照你的话来办,就不能弘扬净土法门了,就是你去弘扬,我认为,效力是很小很小的,於是,这些人死了以後,净土法门就没有人弘扬了,就完了,慢慢的就完了。
现在还有一个现象,女众到佛学院的多,男众少。但是,男众有一个优点,活动力强。女众,欢喜学习的人多,人才也应该是不少,但是,活动力稍微差一点,少数人并不输於男人,她的活动力很强,女强人,但是占少数。逐渐演变的结果,会是什麽?演变的情形是什麽?逐渐演变,我们男众,你不务实,你如果务虚,那麽,你的佛法的程度降低了,降低以後,你赶不上比丘尼的智慧辩才,你不如她了,不如她的时候,将来我们汉传佛教会出现什麽面貌?大家都跟比丘尼学习佛法去了,就不跟我们比丘学了,因为你讲出来的佛法不及格,你若务虚,你就会有这个结果。你不要务虚,你要务实,「我要好好的学习佛法」,那就不同,情形就不一样。而比丘尼能够学习佛法,比丘尼如果再不努力,我看,差不多佛教::,我感觉,比丘尼能弘扬佛法,我感觉也不庄严,我说这句话,比丘尼会不同意,但是,佛法就开始灭亡了,就开始灭亡了。
所以,我们比丘,来到佛学院里面学习佛法,不要因小失大,不要有一点不如意,我退学了,或者我不学了,因小失大。我们要好好的把自己的愿望建立得坚定一点,我为得成圣道,我要好好的学习佛法,不要因为那个人贬斥我一句,我就火了,也不要因为一个人赞叹一下,啊!我可以做大法师了,不必,不要在乎这件事,要认真的学习,认真的学习才可以。
版权所有:楞严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