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故事选
庄春江 编著
序
十多年前,庄春江师兄读完《阿含经》,由于深得「法饶益」及「义饶益」,认为值得推荐给法友们分享,于是陆续编写了《杂阿含经二十选》《中阿含经十二选》及《阿含经随身剪辑》等系列专书,发行之后,得到海内外读者的热烈回响与喜爱,以上各书也都再版多次了!不过如实而言,读者群恐怕还是以「佛学院」同学及同情原始佛教者居多;因为北传(四部)《阿含经》(或南传《尼柯耶》)到底是大部头的原典丛书,对一般学佛的法友来说,要直接去阅读它,并不太容易(其间当然有读者自身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如今庄师兄应缘改写成较为浅白易读且饶具趣味的《阿含经故事选》,那么「主客观条件之困难」或许可以解除大半,相信将能方便广大的学佛朋友们一探早期佛教的风貌!
《阿含经故事选》略分为「佛、法、僧」三个单元,包含:(一)佛陀:是「如法而来」之「正等正觉者」(二)僧伽:为「依法奉行」的「随佛修学者」(三)法(达磨):乃是「佛陀与僧伽」之间的桥梁,因为佛陀是「以法摄僧」;师徒之间平等围绕着的就是「法」,佛也不例外,这正凸显「若佛出世、若未出世」之「缘起法」为佛教之最高准则及「不共外教之特色」。此外,若从另一方面来看,《阿含经故事选》之实质内容大都是描述「佛陀及圣者们(包括在家与出家)」生命光辉的真实事迹(以生活化的「对话」等方式来展现),这使我想起佛教史上流传甚久、影响深远,最为广大佛教徒所津津乐道的《法句譬喻经》、《百喻经》(及《出曜经》)等。它们为什么会比其它经典达到更大的教化功能呢?这应与上开经典教化的内容及其展现的方式有关,它们的特色是:「以故事及譬喻(先标出一事,接着举一事例来说明,使事义易于了解,然后再另以事例来次第解说)」来表达甚深的佛法,并以此歌颂赞扬「佛陀及圣者们的光辉事迹」。这在古代的「十二分教(十二种表达佛经的文体)」中是属于「譬喻」这个部类。这样的佛教故事文选会被广大佛教徒注目,其原因为「智者因譬(喻)得解」,这是《杂阿含经》里已有之古训,如同现今的「数学」,它相关的基本定律对大部分的初学者,可能觉得很空洞不易理解,但若经过好的老师以生活上之事例加以譬喻说明,大家就比较容易了解了,佛教的譬喻也是一样。
我们翻开印度佛教史页来看,通俗教化的影响力是最大的,这从阿育王的佛化政策(以及派遣宣教师,分化各方,致使佛教世界化)可以得知,而「通俗教化」与「譬喻」息息相关,如同印顺导师在《教制教典与教学》所说:「通俗教化的譬喻师,在向民间推行佛陀的教化时,功绩比三藏法师及禅师更大。」这是「譬喻教化」的特殊功能!但是从历史的考察,在佛法的「通俗教化」中,也不免因为迎合众生的「世间情深」而产生「神化、俗化」的流弊,因此印顺导师不忘提醒:「从此流出的广大教化,时时承受三藏(义学)禅观的策导,才能发为正确的通俗教化的佛学。」在这一方面,庄师兄之《阿含经故事选》却是防微戒慎的,因为他已经「尽量排除或淡化神话色彩,以符合整体《阿含经》人间现实性的风貌。」(如其自序中所说)个人整体的感想是:《阿含经故事选》在「契机」上已考虑到读者的「增上意乐」及「阅读佛典的能力」等通俗教化的功能;而「契理」上,又确实不忘「第一义悉檀」消除烦恼的宗旨,值得读者们参考研读,我们相信《阿含经故事选》将能得到广大读者之好乐,并祝福他们因此而得到佛法的饶益!
在这个世界性不景气的时段里,有许多法友暂时失业了,内心的焦虑忧恼,可想而知,但是短时间又无法解除眼前的困境,除了「积极面对」(学习新专长,继续寻找新机会)外,也祇能「静待因缘」(希望景气早一点复苏)了。数年前,日本人提倡「清贫思想」以为因应,古人所说的「颠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那是一种自我的砥砺。就佛法来看,《阿含经》的教诲,不失为一帖「清凉剂」;笔者在某次的集会中曾表示:「不读阿含经,不知佛法之质朴(淡泊如实)」并以之与法友们共勉。《阿含经故事选》之时空背景,虽然远在二千多年前的印度,其生活方式也与现在大不相同,故事之中心人物又大多是出家僧伽,但是大家不要忘了「众生之共通性」──贪、瞋、痴、慢、疑;以及解脱的原理为「苦集之灭」,这都是「古今事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性、法住、法界」,祇要把握这个原则,应可找寻到一个合于自己纾解烦恼的方法。
值此《阿含经故事选》印行之际,笔者看到春江师兄的「自作、教他作」,也不禁「赞叹作、见作而随喜」,至盼诸法友们在读诵故事选时,能在正法的思惟中,如同与古代之圣贤为伍,法喜充满。
吕胜强 二OO三年三月十三日 写于冈山
版权所有:楞严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