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心念,观心有无有贪(saragam)、离贪(vitaragam)、有嗔(sadosam)、离嗔 (vitadosam)、有痴(samoham)、离痴(vitamoham)、收摄(savkhittam) 、涣散(vikkhittam)、大至心(mahaggatam 色、无色界心)、无大至心(amahaggatam)、有上心(sa-uttaram 世间心)、无上心(anuttaram 出世间的道心、果心)、专注(samahitam)、无专注(asamahitam)、解脱(vimuttam)、无解脱(avimuttam),这十六种心念的观察是《大念处经》提示的观心念的方法。若要简略地检视心念,前六种就足够了。观察自己的心念、他人的心 念及自己与他人的心念,观心念不断的生灭,保持觉知,超越执著,即可不再贪婪世间的任何事物。
若要更精致的了知心念,可由上座部“八十九心”来了解。依它的分类法,心念(识)有欲界心、色界心、无色界心及出世间心四类,心念有造善恶的心、异熟心( 果报心vipaka)及唯作心(不留下善恶果报)。造恶不善的心有十二个都在欲界。造善的心有四类:一、在欲界有八个,二、在色界初禅至第五禅各有一个,三、在无色 界四种禅中各有一个,四、出世间在四个道心(须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罗汉道)或在初禅乃至第五禅得须陀洹道(向初果)乃至得阿罗汉道(向阿罗汉果) ,共计二十个。异熟心有五类:一、不善异熟心,只有在欲界生起,有七个。二、善的异熟,在欲界有八个无因异熟心(无因即不与贪、嗔、痴及无贪、无嗔、无痴相应 )及八个有因异熟心。三、在色界有五个。四、在无色界有四个。五、在出世间心有四个(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或在初禅乃至第五禅得须陀洹果 乃至阿罗汉果,共计二十个。唯作心只有造作身口意业,不得善恶的果报,这一类的心,凡夫及三果以下的圣者只有两个,即“五门转向”(眼耳鼻舌身的觉知物质── “净色”转向色声香味触的作用)及“意门转向”(意根转向五识或法境的作用),佛陀及阿罗汉除了以上两种之外,在欲界有九个唯作心,在色界有五个,在无色界有 四个,共计十八个。
行者观心应著重“诸恶莫作”,避免生十二种贪嗔痴不善心,特别是“邪见相应 ”(以为无因、无果、无前生来世的见解),将种下得三恶趣的果报。这是为何持戒者犯微小戒,会起大怖畏的悚惧心及忏悔心。行者也应“众善奉行”,造善要“智相 应”(明白因果业报,与无贪、无嗔、无痴相契应),否则造善就会得到“无因善异熟心”,生在人间会有不好的报身(如盲、聋、哑)。
“以89心检视日常行为及果报”表中的“喜俱”是具有喜悦心,“舍俱”是具有平淡、中性的心,这只影响心的感受。而“无行”则是主动去造作,造业力量强大,“有行”是被动、有人怂恿才去做,造业力量较弱。“领受”即接受五识的印记,“推度”即审查印记,“阿罗汉笑”即佛、阿罗汉微笑时生出的心。
影响下一生的心识(投胎)有十九种:一、无因不善异熟的意识(推度心),由不善因的潜力产生,二、无因善异熟的意识,由八种不与无贪嗔痴相应的善心产生。 三、八种善异熟心,由八种有因善心产生,四、五种色界异熟心,由修习五种色禅所得。五、四种无色异熟心,由修习四种无色禅所得。欲界、色界、无色界的果报,有 时立刻得到,有时多生多劫之后,才得到果报。但出世间的道心得到之后,立刻产生果报(果心),例如在一个心识刹那获得须陀洹道,下一个心识刹那即得到须陀洹果。
若要详加了解各类心识及其善恶果报,请进一步研读《摄阿毗达摩义论》。
(《嘉义新雨杂志》第28期)
版权所有:楞严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