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讲普度众生、大慈大悲。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予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菩萨念佛三昧经》云:“慈心观众生,如母念一子。于仇不追恶,更生怜悯心。”《涅槃经》云:“三世诸世尊,大悲为根本。”《观无量寿佛经》云:“佛心者,大慈悲。”佛教“五戒”中,第一戒即为“不杀生戒”,同样是佛教慈悲众生的体现。“忍辱”是佛教的六度之一,是学佛修行人最为重要的基本素养。学会忍辱,方能更好地消除贡高我慢,助力于我们的修行。
“天下功夫出少林”,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也可以反映出少林功夫在中国武术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少林功夫产生在佛教圣地少林寺,是用来护寺、防身、健体之用。佛教戒律决定了少林功夫的招势结构以守、防为主。历史上,少林功夫既担负起看家护寺的责任,又发挥其抗敌杀贼的功用,少林僧兵曾多次征战沙场,为国家和民族的稳定与团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尽管少林功夫刚猛有力,但因其在少林寺这一佛教寺院背景下形成,融入了很多佛教思想,特别是佛教慈悲忍辱思想。
作为中国禅宗祖庭的少林寺,参禅学佛为僧众之本份,也有金刚降魔的责任和义务。对于“魔”,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度化之。对于习练少林功夫的僧众,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以武力威慑,使“魔”诚服而被度化。同时,少林功夫习练者崇善尚德,非常注重武德修为,从不主动出手与人好勇斗狠,即便是遇见凶恶之徒,也会好言相劝。即便是与人交手,也会礼让三先。这,即是少林功夫中的佛教慈悲忍辱思想使然。
少林武术戒约中,有很多戒约凸显了佛教慈悲忍辱思想。如在少林寺福居大师所传的《少林罗汉行功短打》中,有这么一条戒约:“横逆相加,只可理说排解,勿妄动手脚。即万不得已,亦须打有轻重,宜安穴窍,免致伤人。”即是说,习练少林罗汉功之人,不可轻易施展拳脚,要懂得劝化人,在万不得已出手时,也要懂得分寸,以免伤害到别人。在《少林拳术秘诀》中,记载了少林寺觉远大师制定的习武戒约:“与契锡游行之时,如与俗家相遇,宜以忍辱救世为主旨,不可轻显技术。”即是说,习练少林拳术的出家人,在外出游化时,碰到在家人,要以忍辱的法门对之,不能轻易使用所学的功夫。在《少林秘诀》中,记载了这么一条戒约:“济危扶倾,忍辱度世,吾宗既皈依佛门,自当仍以慈悲为主,不可有逞强凌弱之举。”这同样是佛教慈悲忍辱思想的明证。
少林功夫还有“八打八不打”的规定,这亦是佛教慈悲忍辱思想使然。何谓“八打”?即是指攻击之后不至于给对方造成严重伤残,又能有效控制对方的八种部位,包括:眉头双眼、唇上人中、穿腮耳门、背后骨缝、肋内肺腑、撩阴高骨、鹤膝虎骨、破骨千金。何谓“八不打”?即是指击中八个部位中的任何一个都会引进对方伤残乃至死亡的部位,包括:太阳为首(不准击打与踢击太阳穴)、正中咽喉(不准击打、锁制咽喉以及锁骨)、中心两壁(不准击打心窝部及左右两侧)、两肋太极(不得随意击打腋窝下两侧软肋)、海底撩阴(不得随意击打或撩击裆部)、两肾对心(不准踢打身体两侧的肾脏要害)、尾闾风府(不得踢打尾椎骨部位)、两耳扇风(不得对两耳施用“双风灌耳”的打法)。“八不打”中的八个部位,均是人身体的脆弱部位,若击中,很容易给人以毙命的危险,选择“八不打”,也是一种良好的武德修为。
传统的少林功夫,是少林寺历代僧人经过1500多年的创作和锤炼而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法师说:“修习少林功夫的主体是禅者,由禅心运武,透彻人生,内心无碍无畏,表现出少林功夫传承人大智大勇的气概。”可以说,少林功夫是少林武术和禅宗智慧融合的产物。少林功夫中蕴含的佛教慈悲忍辱思想,更是让后世敬仰,让习武者敬重。
版权所有:楞严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