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这一段就是本经的别序。别序也叫发起序,是叙述本经发起的因缘。凡是佛说法,必定因缘成熟才说,每一部经都各有不同的发起缘由,发起的缘由呢,就是作为正宗分的前导,来引导正宗分的,每一部发起的因缘各不相同,所以称为别序。这部经是怎样发起的呢?本经不是借着他人所为发起的,是世尊自己发起。佛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在日常的行住坐卧、吃饭穿衣之处,随缘教化众生,直显真心本体全体大用。也就是说,佛在和我们同样的行住坐卧,在这个衣食住行当中,佛直显真心本体全体的大用,真心,清净本性显露无疑。而我们在这个行住坐卧当中呢,我们显示的都是贪嗔痴,佛就用这个来教化我们众生,以这样无言来说法,让一切的众生在日常当中,识得自己的本来面目。也就是说呢,在日常当中来锻炼我们,来发现我们的本来面目,识得自己与三世诸佛无二无别的真心本体。所以世尊借着这次乞食来发起此经。其实要会修行的,在行住坐卧当中,在穿衣吃饭当中,你能直显真心,你的佛性都可以显现的。
尔时,就是机缘成熟之时。佛将要开示般若大法,先以无言说法,默示住心无住,降心离相,来给大家做示范,启发当机者来代大家启请。世尊,是佛的十种称号之一。《佛说十号经》中说:“天人凡圣世出世间,咸皆尊重,故曰世尊”,世间的六道凡夫,出世间的三乘圣人,也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九界一切众生都尊敬佛,所以称为世尊。食时,就是到了吃饭的时间。经中讲嘛,早晨是天人食,你看我们斋天,都是天蒙蒙亮的时候,天蒙蒙亮的时候,早晨斋天。日中是三世佛吃饭的时间。下午是畜牲食。晚上是鬼神食,鬼神吃饭的时间,像我们焰口,都是在天黑的时候放焰口,没有早晨放焰口的。按照佛制,比丘是日中一食,日中一食的,所以这里的食时,是在日中之前,太阳在头顶,我们今天说十二点以前,是日中之前。其实佛是根本不需要吃饭的,《法集经》中说:“诸佛如来,无有饥渴,大小便利,身乞裸损,疲乏病苦,为众生故,示现乞食”《涅槃经》中说:“为欲化彼,示现受用无量众生所施之物,令其具足檀波罗蜜”。为了度化众生,令众生具足檀波罗蜜,檀就是布施的意思。所以我们要知道,佛示现吃饭,是为了众生转悭贪为喜舍,是去悭贪的。由于这个布施可以修到福报,所以师父曾经讲过,我们的苦怎么来的?我们的苦就是因为悭贪。你有悭贪了,你这个贪嗔痴的心,欲望的心全都出来了,我们都是因为悭贪的苦,我们要是想舍这个苦怎么办?就是要布施。有钱的可以财布施法布施,没有钱的呢,也可以随喜,用心来布施,来扩大我们的心量,这样就是布施。布施是帮助我们去苦的,千万布施的时候不要高高在上,不能高高在上的。师父今天不是说教,而是来给大家,我们共同来学习。所以能布施的人,说明是有福之人,没有福的人,你想布施你都没有机会去布施,生不起布施的人,所以我们常说,是真没有福的人。我们看布施,就是说我们这种没有福的这种现象,有的是不肯布施,你叫他多去做一点的事情,本来是帮助他去舍悭贪,帮助他去去苦,他反而斤斤计较,不肯多付出一点,哪有福报,连这个苦都不肯舍。还有的是布施了,然后高高在上,没有这个真正舍苦的心,你高高在上,他不是为了舍悭贪嘛,他没有舍苦的心,那你的这个布施,没有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不是我们这里说的檀波罗蜜,到彼岸嘛,没有从根本上去去根。我们今天讲通俗一点,所以我们要布施的时候,一定要用慈悲心,还要感恩一切的众生,能够接受我们的布施,感恩三宝感恩众生,肯接受我们的布施,帮助我们去这个病,就是这样。我们看佛在这里,他以身作则,和比丘们一样,每天入城乞食,示现同类和大众一样,这样让比丘学习他的样子,来遵守托钵化饭的规矩。著衣,比丘有三衣,五衣、七衣和大衣,我们叫做袈裟。这个五衣也叫做务农衣,它是由五块布缝制而成,在做日常杂物或者就寝的时候所穿的,五衣。七衣也叫做入众衣,是用七条布缝制的,和大众在一起的时候穿,比如和大众一起诵经、打坐、过堂,就穿这个七衣。大衣,梵语叫做僧伽黎,分三品,下品是九条、十一条、 十三条,这些都是用九条布片、十一条布片、十三条布片所缝制的;中品的是十五条、十七条、十九条;上品是二十一条、二十三条还有二十五条。现在我们所穿的这个袈裟,大多都是二十五条衣,像师父这个就是二十五条衣。按照佛制定的戒律,凡是入皇宫见国王,升座讲经说法,以及托钵乞食的时候,都应穿僧伽黎,就是大衣。为什么袈裟要分条呢?这就是仿照田的样子形象,就像我们种粮食的时候要种到田里,那众生要修福,要种福,那就要往福田里种,比丘就是众生的福田。像我们《地藏经》当中也讲过,于佛法中修小微的善法,小微的善,所以呢,我们修福田,我们修福要在福田中修,比丘就是众生的福田,所以又叫做福田僧,这个大衣也叫做福田衣。佛要和大众一起托钵乞食,所以这里的著衣二字,是披上僧伽黎,袈裟,我们托钵的时候是要穿袈裟的。持钵,钵也是梵语的略称,全称叫做钵多罗,译为应量器,它是出家人乞食吃饭用的。佛所持的钵呢是在他初成道时,四天王各献一钵,佛以神力把这四个钵合为一钵,所以据说佛的钵上,有四条明显的痕迹。佛涅槃以后呢,佛钵受到供养礼拜,据法显大师记载,东晋时候呢,佛钵流传到布路沙布罗国,就是现在的巴基斯坦的白沙瓦,一个省会,流传到这个地方。曾有月氏国的国王,在字典上查呢,是月氏,但是这个字呢,应该念肉知,像我们到九华山去,看月身宝殿对不对,其实它是肉身宝殿,这个字念肉。月氏国的国王降伏了白沙瓦,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白沙瓦沙布罗国,得到佛钵,他想运回他的国家,但是用大象、四轮车等这些大的载物都不能移动,于是就在当地建塔和寺院来供养佛钵,称为佛钵寺。虽然佛用的是石钵,但是因为石钵太重不太方便,所以佛制规定弟子们,不可以用石钵,只可以用铁钵和瓦钵。我们下面在座的法师都有这个经验的,我们在受戒的时候,戒和尚会问,铁钵瓦钵,都会问问的,这是钵,钵多罗,大家知道。入舍卫大城乞食,佛所住的是祇园精舍,它在舍卫城东南五六里,由城外到舍卫城有五六里的路,所以说是入,入舍卫大城。就像我们今天说进京,进京叫入京,我们到沧州去都说入沧,进沧了,进沧。舍卫城是波斯匿王的都城,地广人多,城内居住九十万人,在过去人口稀少,九十万人是非常之多了,所以称为舍卫大城
版权所有:楞严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