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入门网

太上感应篇新证 第四章 积善 (6)

发布时间:2024-09-08 05:32:45作者:楞严经入门网
太上感应篇新证 第四章 积善 (6)

正文:矜(27)孤(28)恤(29)寡(30),敬老怀(31)幼

译文:遇见无父无母的孤儿,要尽力教养他,成就他终身事业,遇见无所依靠的寡妇,要怜悯同情她,时常给予周济。尊敬老的人,爱护儿童。

分析:

沦落为孤儿,是人生的最大不幸,吃穿住都要幼小的孩子独自面对。有亲属暂时收养的,处境也悲惨者居多。一个专门收养孤儿的慈善组织,在几年的实践中总结出几个特点,凡是在姑姑和姨家收养的孩子,不管衣服多破,还可遮体。凡是在叔叔家,后母等家的孩子,瘦弱矮小,衣服破烂不堪,鞋是歪的,连手脚都是黑的,甚至不敢上桌吃饭。所以,对于无力保护自己的幼小孤儿,我们尤其要怜悯他们,尽力布施钱财。自己少吃一顿饭,少穿一件品牌时装,少美一次发,少买一个数码相机,把钱集中起来,就可以使他们得到相应的生活环境,就能够让他们有机会读书,或者有机会学有一技之长,长大后可以立足于社会。所以,一心行善的仁慈之人,见到孤儿,一定会把他们作为优先救助的对象,千方百计使其成就终身的事业。

鳏寡之人的境界是凄惨的,就如庄稼一样,到了秋天又逢霜打一般,经不住生活的困苦。他们也美丽过,也身强力壮过,现在无儿无女,又失去劳动能力,独身一个,无依无靠,此时,他们最需要社会的帮助。善人在此时,会善加保护这些鳏寡的老人。要想到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老的一天,我们的父母,活着的正在年老,这些鳏寡之人就如我们的父母一般,现在他们老了,贫穷疾病,苦不堪言,我们如何忍心坐视不管?所以,必定要尽自己的心,量力而行,如果有财力,就应当扎扎实实做些事情,使当老有所养,幼有所抚。

事例一

释常辉法师是河北慈善功德会副会长,他从事慈善事业,多年来,他带领居士们到贫穷山区走访,把200多个贫困的孤儿从山村领出来,在弘德家园生活,并送他们上学读书。这些孩子身世悲惨,到弘德家园后,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学习相当刻苦,成绩都在所在班级名列前茅。在常辉师父的主持下,许多善心人士自发定期捐款捐物,还有的居士走向大街募捐,供给孤儿生活,读书。北京的夏日莲居士还请孤儿代表到北京,看天安门广场,游玩,与居士们交流。天津的居士特意赶到弘德家园,送去钱物,这是十方人士共成的一项善举,受到社会的关注。

事例二

曹伟是一个孤儿,他长大后,靠自己经营粮店,生活富裕起来了。就在他经营粮店不到一年,他突然遇到一个哑巴,这个人六十多岁了,住在野地的窝棚里,白天到市区乞讨过日,饥一顿,饱一顿的,有时在垃圾桶里找吃的。曹伟打听后得知,这个哑巴在这里已经十多年了,没有谋生能力,有时在楼道里过夜,冬天受冻,夏天蚊虫咬,生存状况十分可怜。曹伟自号“傻子”,他想,“傻子”帮哑巴岂不正好?从那时开始,曹伟就供哑巴一日三餐,哑巴每天到时候就来拿。在曹伟家,大人孩子都知道,只要哑巴来,赶紧到厨房去拿吃的。转眼三年过去了,他们已经形成了习惯。有时候哑巴病了,不能来,或者赶上雨雪天气,曹伟不是自己送去,就派人送去。并且春夏秋冬天都给买新衣服,病了还领着看病,送药、打针,都他们两口子张罗。本来曹伟想让哑巴到自己的粮店去过夜,但哑巴不肯

。他每次来取吃的从来不进屋,不与曹家人过多接触,每次拿到吃的,一定要作揖鞠躬感谢才走。人们都说曹伟捡个爹,白养人家三年,曹伟却乐此不彼,一再保证,只要有他在,就有哑巴吃的。

事例三

辽宁绥中县前卫镇中心小学有一个学生聂峰,他的父亲高位截瘫,十几岁的聂峰与父亲相依为命,在一起艰难度日。他的事情经过媒体报道后,葫芦岛市净宗图书馆员工知道后,他们自发地捐资、捐物,并在2006年9月4日来到聂峰的家,把1200元钱送到聂峰手中,瘫痪在床的聂志臣痛哭失声,他作梦都没有想到会有人帮助他,泣不成声地感谢这些好心人。净宗图书馆是非盈利性图书馆,它的所有书都免费借给读者,员工也是义工。市慈善总会还在他们那里设立了唯一个经常性捐赠点,逢年过节,这些员工就向敬老院、孤儿院,福利院送去慰问品,给贫困学生和农民送去财物。到2006年秋天,他们在三年中助学、助残、捐款捐物已经几万元,受到一方群众的称赞。

再析

对老人要尊敬,对儿童要爱护。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现代社会经济日益发展,但人心却日见冷漠,人们彼此之间表面上热情,也多是为了个人利益,有些人甚至连举手之劳也不愿意帮人一下,何况是对老人和孤儿呢?有的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管,何况是别人的父母呢?他们内心世界其极冷漠,互相猜忌,互不信任,只要不幸没有降临到自身和亲友的身上,他人的事就与己无关。他们也想长寿,也想幸福快乐,但他们只想自己,不想他人,更不管弱势群体中的老人和孤儿。所以,爱老、敬老是我们当今社会应当大力提倡的良好品德。

孩子都是自己的好,这是人们挂在嘴上的话,但是别人的孩子也是有父母的,那个父母也是深爱着自己的孩子的,所以,由已及人,关爱所有的幼儿,正是善人所为。

事例四

一个小女孩,从小失去母亲,父亲再婚,她的日子很难过,不得不辍学回家打工挣钱。2006年11月的一天,她将辛苦积攒的一百元钱带在身上,准备买一件向往已久的衣服,但在公交车上丢了钱,急得她在公路上痛哭起来。因为父亲脾气不好,丢了钱衣服买不成,还得招来父亲的一顿拳脚。一个好心的出租车司机免费拉小女孩追公交车,去问谁捡到了钱,人人否认捡到钱。这个小女孩下车后蹲在地放声痛哭起来。这一幕正巧被路过的刘女士看到了,她可怜孩子的身世,虽然自己和丈夫月收入只有1400元钱,每月还要偿还500元的房子贷款,但是,她还是把女孩领回家中,拿出一百元钱送给女孩。女孩再三表示感谢,感动得再次痛哭,她问刘女士的姓名,表示以后挣钱会来还钱。刘女士对女孩说,钱不用还了,以后想办法学门技术,好自己养自己,不再看别人脸色过日子,要想办法自立。

事例五

今年六十二岁的幺洪成是北宁市公路管理段的一个退休工人,从1980年开始,他默默地挑起了照顾敬老院三十二位老人的责任,后来又把八个特贫生的学费揽在自己身上。他在2006年获得辽宁省“雷锋奖章”。

幺洪成是孤儿,从小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童年的经历使他懂得什么是被爱,现要他要把这份爱传递下去。从1980年起,幺洪成认五保户裴玉芹老人做妈妈,每月给老人20元零花钱,逢年过节还把她带回家去住。1985年起,他给敬老院的32位老人送米、面、肉、菜等生活品,每年九月九日给老人零花钱,长年为老人理发,二十六年推子用坏了七把。从1993年起,幺洪成又当起了八个孩子的代理家长,他们是县里的贫困户的孩子,如果他不资助,他们就会失学。从2004年开始,他又受邀请到各地给学生做“如何回报社会”的演讲,从此,他又多一项义务工作。几年来,他骑车1700多公里,先后跑遍了东北三省,他的演讲非常受欢迎,并鼓励人们向善。

事例六

2003年6月4日中午,家住成都市青白区的李桂芳把三岁的女儿李思怡锁在家,然后自己去金堂县“找点钱”。她在金堂县红旗超市偷盗两瓶洗发水时,被保安抓获。随后被派出所警察带回派出所。在确认李桂芳吸毒之后,派出所决定对李桂芳依法实施强制戒毒。

在此期间,李桂芳曾多次提出其三岁女儿被锁在家中,要求先将她女儿安顿好,再接受强制戒毒,但无人理睬。她曾跪在地上,哭着哀求办案警察解决孩子的问题。在去戒毒所的路上,在她寻死觅活用头部猛撞押解她的警车车门的情况下,警察终于按照她提供的号码给她的姐姐打电话,在没有打通的情况下,警察也没有再打电话。押解李桂芳的警车两次经过她的家门,但是没有停留。知道李桂芳被强制戒毒,也知道她的孩子被锁在家里的青白区某派出所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就这样一个孤零零的小生命被遗忘在房门紧锁的家中。2003年6月21日晚,17天后,在李桂芳的家中发现了小女孩的尸体。小思怡在饥饿中慢慢死去,匆匆走过了短促的人生,甚至没有在世间留下一张照片。事后,办案警察,和直接责任人被追究法律责任。

事例七

乌鲁木齐精神病福利院从1996年至1999年四年间,为了截留安置费,这个病院负责人多次指令该院职工乘火车或者汽车,将被收容的精神病人带出乌鲁木齐,遗弃在沿途的火车站、汽车站甚至野外。在被遗弃的数十人中,既有八十多岁的老人,也有十多岁的孩子。该院院长在事情暴露后,态度强硬地说:“我这样是为了减轻福利院的负担,无可非议。”他们的行为曝光后,受到公众舆论的遣责,院长和有关责任人被追究法律责任。

事例八

杨永芬家住辽宁建昌县,2006年已经六十岁了,他的儿子在十年前因为一桩案件被判刑十二年。当时老人没有任何经济来源,为了生活,老人拖着病身,借来钱摆地摊维持生计。为了多赚钱,多次累得昏倒在地。两个月后,老人孤零零的身影引起了当时十九岁的邓雪松的注意,为此,他每次都到老人的摊点买东西,而且多给钱。后来干脆什么都不买,将钱白送给老人。一次,他下班经过那里,老人正艰难地推车,他帮老人推车送回家,和老人谈起来,才知道老人的境遇。为了让老人接受帮助,他对老人说,我与你儿子是好朋友,以后我就代替他照顾你吧。思念儿子的杨永芬一把抱住他痛哭起来,如见到亲人一样。从那时起,邓雪松担起了义务照顾老人的担子,这一照顾就是十年。在这十年里,他娶妻生子,有了自己的家庭,但他对老人一如既往的照顾,一点都没有改变。妻子与他一起照顾老人,在雪松工作忙的时候,他妻子就担起了照顾老人的担子。在她怀孕时,也是坚持每天到老人家看望。一天下雪,她打电话问安,想第二天再去看望,老人一接电话,她就听出老人生病了,顾不上风雪,她冒雨来到老人家,把老人送到医院看病,一直忙活到半夜才回家。第二天又到老人家看望。逢年过节他们先操办老人的用品,再办自己家的,并将老人接回家过年节。2003年老人受了伤,雪松的妻子请假侍候了一周,白天陪老人说话,做饭、洗衣服、收拾屋子、扫院子,所有的活计全包了。后来老人不能出摊了,他的生活费用就由雪松全包了。他们的同事不解的问,你们为什么对他那么好呢?老人为了减轻他们的负担,到市里找了份保姆的工作,当她打电话告诉雪松夫妻的时候,他们正到处找她。在他们的劝说下,杨永芬回到了建昌,仍然由雪松夫妻供养着。2005年,杨永芬的儿子出狱回到了家,老人对他说,如果没有邓雪松夫妻,你的母亲早就死去了。老人的儿子泪如雨下,在邓雪松面前长跪不起。现在他们仍然快乐在生活在一起,如母子般互相关爱。

事例九

王玉杰出生就是一个盲人,九年前她父亲因病去世,母亲离开了负债累累的家,将当时三岁的她和六岁的哥哥留给了爷爷和奶奶。两个老人因为无力养活两个孩子,把她的哥哥寄养在姑姑家,而王玉杰则跟着爷爷奶奶过上了清苦的日子。她到了上学年令,但是她是盲人,村里没有特殊的教育,爷爷和奶奶又无力送她外出求学。奶奶为安慰孙女的心,常领她到学校门口走走,给她讲学校的事情。虽是盲人,王玉学会家务,会纳鞋底、鞋垫,学会了唱歌,会编门帘。2004年,爷爷患病去世了,奶奶患有哮喘病,民政部门把王玉杰列为五保对象,每月可拿100元钱生活补助。王玉杰最大心愿是学一门手艺,将来好挣钱养活年老体衰的奶奶。她的事被新闻媒体报道后,一位赵先生通过关系和沈阳特教学校取得了联系,王玉杰2007年9月正式入学,接受文化教育和学习按摩技术。有个好心人答应等她手艺学成后,为其安排工作。还有许多善心人士为其捐款,捐物。王玉杰的奶奶感动地说,你有救了,奶奶就是死也放心啦。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