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虚法师开示:
在历史上,注疏、讲解这部《观无量寿佛经》的大德其实是非常多的,历史上有很多。像有名的,比如智者大师、吉藏大师、四明尊者等等,这些大德,他们都注疏过这部经典,他们的注疏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他们的注疏在所有注解中都是佼佼者,但其中最最著名的,还是要数唐朝的善导大师,因为善导大师写了一本《观经四帖疏》,有居士看过吗?《观经四帖疏》,呵呵,《观经》都没几个人看过,《观经四帖疏》可能看过的人就更少了。
但是这本《四帖疏》是非常重要的,这本疏号称是“楷定古今”之作,这本疏一出来,净土法门“全仗佛力”和“专称佛名”的两大核心要义就被确定下来了,这两大核心要义的确定是从这本疏开始的——《观经四帖疏》,是从这本注疏开始的,善导大师的功劳。天下修行者从此趋之若鹜,对念佛法门再无怀疑,千百年来,因此而得利者不知凡几。
因为这本书,也因为善导大师自身的德行修为,所以大师后来就被求生净土的修行者公认、尊奉为了我们净土宗的第二代祖师。
我们前面讲的庐山慧远大师是第一代祖师,善导大师是第二代。这个善导大师的故事,我觉得很有必要跟大家说一说,因为大师不但是我们净土宗理论的奠基者和集大成者,同时,在净土法门的实际修持上,他还是一位千古罕见的大成就者。
据记载,善导大师的祖籍就在山东淄博的临淄地区,和你们山东籍的居士是老乡,你们有一个好老乡。而且,大师在十岁的时候,小小年纪,就依止山东的一位法师出家了,好像叫做明胜法师,这说明善导大师的善根因缘很深厚,宿有善根,小小年纪就入门了。
刚开始,大师修学的是三论宗的经典,其它宗派的经典,他的师父也让他经常读诵《法华经》和《维摩诘经》,但是他一直没有找到自己在实修上面应该全力用功的法门。
一直到他受戒以后,有一次他很偶然地进入了受戒寺院的藏经楼,大师一看,呀,这么巧,他就想到了自己心中那个悬置了很久的问题,所以他干脆就趁势,跪在了藏经楼的大藏经前,默默祈祷,祈求佛力加庇,给他指示一条明确的修行道路。
祈祷完后,他就在藏经楼的书山卷海中凭感觉这么一抽,随便一抽,随便拿了一部经典,打开一看,就是这部《观无量寿佛经》。大师这下子高兴极了,他心想,看来我今后的归宿就是在净土、就是净土了。
所以从此以后,善导大师就依照这部《观经》,依照上面讲述的方法开始努力用功,开始精进修持起来。古德就是这样子的,一旦修行,全力以赴,一旦全力以赴修行,那么很快,没有几年,他的观想功夫、念佛功夫就成就了。
善导大师经常能在定中,清清楚楚地看见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宝相,什么楼阁、金台、莲池之类的,种种殊胜无比的境界难描难绘,和佛陀在经典里面讲的一模一样,所以善导大师对净土、对净土法门的这个信心,绝对信心,是从实践体验中来的,不是迷信,更不是柏拉图式的浪漫幻想。
曾经有一次,在唐朝那个时候,当时的中州,具体不知道在哪里,当时的中州有一个西京寺,一个寺庙,善导大师正在和某位金刚法师辩论念佛法门的优劣好坏,知道吧?有人喜欢辩论嘛,辩论这个净土法门到底是真是假?到底是殊胜还是不殊胜?当时可能是因为那位法师对念佛法门有所疑谤,有怀疑,甚至有诽谤,不懂就诽谤,所以善导大师就给他好心讲解一些道理。
这样的人,不管是出家还是在家,从古到今,这样的人有很多,他们既不研究相关经论,既不闻思,也不实践修证,一听到净土法门,一听到这个念佛法门,就说,哦?就这么简单的几个字,就这么简单念念就能往生,就能了生死啊?不可能吧?很多人都是这样的想法。
他们不知道,这几个字,没错,是很简单,六个字,写在纸上很简单,说出来也很简单,谁也不会觉得它有什么特别的。六个字,“南无阿弥陀佛”,但就是这六个字,它一旦和信心、和心性相结合,那就大不简单了!这实际上是心地法门啊,了解吗?这个念佛法门,它可不是哪个人停留在口头上随便念念就能整明白的。这六个字,
“南无阿弥陀佛”,它所指向的,实际上是一个非常伟大而深沉的奥秘,那是埋藏在我们所有众生内心最深处的、最大、最了不起的秘密!这六个字代表和蕴含了非常伟大的精神力量,只是普普通通六个字。所以,净土法门,念佛法门,不客气地说,根本不是那些小根小器、小智小慧的人能弄明白的,这是大乘圆顿法门!
那么,善导大师给那个法师讲啊讲,他很快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他给那位金刚法师才解说了没几句,就发现对方根本听不进去,人死心眼儿、认死理的时候就是这样的,所以大师后来也懒得讲了,他干脆就发誓说:
“如果念佛往生这件事情是真实不虚的,那么殿堂内的所有诸佛圣像就请你们放出光来,证明此事!如果往生这件事是虚妄的,那么就请你们和我一起下地狱吧。”
善导大师一发狠,就说了这个话。结果这话刚说完,话音未落,当时寺院殿堂里边的所有佛菩萨圣像,居然真的就大放光明起来!
那个金刚法师一看,亲眼看到,事实为证,这才无话可说、心服口服了。这在当时是很轰动的一件事,所以,只要真有信心啊,就会真有感应,这个佛菩萨的威德神力真是不可思议的!
善导大师虽然说他自己已经修成了这个观想法门,但他后来真正提倡的,却不是观想法门,而是持名念佛一法。
大师在他自己那个《观经四帖疏》里,在第三卷中,他写到:“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意思是说,各种修行法门都是很好的——当然好啦,都是佛陀说的,对吧?——各种修行法门都是很好的,但是如果和持名念佛相比较的话,那就完全没办法比了。
这个判断,我相信是来自于大师多年的亲身体验,因为《观经》的十六观他都修成了,观想、观像、持名念佛,他都修成了,所以他自己有一个很直观的比较。
这一比他就发现,佛陀讲的其它法门好不好?当然好!但是对定慧浅薄的凡夫,尤其是对末法时代、对末后世的那些业障深重的凡夫来说,这些法门可以说是太难修、太难修,太难成就了。只有这个信愿念佛之道,善导大师说:“惟此法门,速超生死!”不但速超生死,还能以凡夫心直接往生弥陀报土,这就很稀有、很稀奇了!
按照善导大师的说法,阿弥陀佛为我们众生创建的这个西方净土,是实报庄严土来的,不是方便有余土,也不是凡圣同居土。而阿弥陀佛示现的,则是报身佛,不是化身佛。
我们凡夫之所以能够往生这个报土,去到这个世界,一下子越过凡圣同居土和方便有余土,一下子越过那么多鸿沟,这完全是因为阿弥陀佛的慈悲摄受,这完全是佛力加持的结果。这个世界按道理,本来是只有法身大士、大菩萨才能进去的,阿罗汉都进不去,说实话,我们凡夫就更甭想了,所以这个法门有多殊胜、有多难得?
善导大师后来之所以专弘持名,就是因为他从这个简单易行的念佛法门里,深刻感受到了佛陀救护一切众生的慈悲本怀——本怀,了解吗?否则他老人家自己这个观想法门已经成就了,他已经修成,那他为什么不提倡这个啊?对不对?像善导大师这种人,这种真正的大成就者,是绝对不会乱说话的,这点希望大家明白。其实,我们只要稍微分析一下这个《无量寿经》的四十八大愿,就可以看出阿弥陀佛的这句名号到底有多重要了,这样子你们才会明白善导大师提倡持名念佛的苦心。在四十八愿里面,嗯,先说明一点,阿弥陀佛的这个四十八愿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愿愿关联,不可或缺,不可以人为的分割取舍。四十八愿的每一愿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这些非常重要的的大愿里面,却有一个核心,有一个核心大愿,那就是第十八愿“十念必生愿”,这是本愿中的本愿,号称“大愿中王”。围绕这个核心,跟弥陀名号有直接关系的大愿,总共有十四愿之多,几乎占了四十八愿的三分之一,这说明了什么?有人思考过吗?弥陀本愿的真正要点是什么?这个在《无量寿经》里并没有明确宣说的答案,在我们这部《观经》里面却说到了,那就是佛陀在《观经》的最后叮嘱阿难的那句话,你们翻到最后可以看到——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里面,对这句经文的解释是:“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这是善导大师的理解,这个理解完全正确,我举双手双脚赞成!
为什么说佛陀的本愿是希望大家一向专念、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呢?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这是最易行持,最易往生,最易了生脱死,最易普渡众生的一个法门,所谓“万修万人去”啊,它是最能畅佛本怀的修法,因为它能救度最多的众生,所以这是佛陀的核心本愿,乃至十方诸佛的本愿统统都是这个,其实都是这个,和这个不相违背。
因此,善导大师的思想是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的,他从最初的观想、观像念佛到后来的提倡持名念佛,可以说,这个是他在净土法门的实修探索中,一个很大的跨越,是一种质的改变。善导大师的后半生,在实修方法上,他给众生示现的状态,除了专一念佛之外,还是专一念佛,不再修观想,不再修其它法门了,除了念佛,还是念佛
。大师念佛不像我们,这位老人家在修持上是异常精进的。据记载,善导大师每次长跪念佛,他是跪着的,知道吗?长跪念佛,他长跪念佛的的时候,他不念到这个力气枯竭啊,那是绝不罢休的,绝不停止。他冬天念佛,长安那边,那个时候的长安,西安、西北那边,零下几十度,他居然可以念到汗流浃背,由此可见大师用功之勇猛。大家这里要注意,我问你们一个问题,以善导大师这样的根器,这样的智慧,他还这样拼命地念佛,难道他不知道净土往生是“全仗佛力”的道理吗?他这样做不知道算不算是自力呢?这两个问题我建议你们先好好想一想,自己先参一参,正确答案我们后面再说。
那么,由于大师是这样的用功,所以日积月累下来,那个道力就不得了了,非同凡响。大师曾经在大众面前公开演示,他每念一声佛号,就会有一道光明从口里射出来,“阿弥陀佛”,就有一道光明,肉眼看得见的,一声佛号,一道光明,他念十声佛号,就会有十道光明,乃至百声千声,亦复如是,这就很神奇了。善导大师示现这样的瑞相,并不是为了哗众取宠,搏取名闻利养,他是为了激发大众的信心,为了激励大家诚心念佛,精进办道,这点大家要清楚。那么这件事情发生之后,大师就被当时的人尊称为“光明和尚”和“光明善导”了,他住的寺院也因此被皇帝赐名为“光明寺”,还赐了他一个大大的匾额。
大师在长安弘化的那些年,被他影响教化的人不知道有多少。据《往生传》里面讲:“士女奉者,其数无量。”信奉他的人,男男女女,“其数无量”,度化的人已经没有办法计算了。在另一部《往生西方略传》中,则有记载说:“三年之后,长安城中就已经被念佛的人给充满了。”大家要晓得,我们大唐王朝的这个都城长安,现在的西安,那绝对是当时的世界第一大城,所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就是形容长安的。这样的城市,常住加流动,那得有多少人口啊?念佛的人居然可以充满这个城市,那是一个什么概念?所以大师以一己之力,他居然能把佛法传播到这个程度,那只能用不可思议来形容!那么在善导大师的弟子中,受大师感化,和大师一样精进修持的人非常多,有一生读诵《阿弥陀经》十万卷乃至五十万卷的,有每日念佛数万声乃至十万声的,其中一生证得念佛三昧的人不计其数,临终显现瑞相、往生净土的人,也不计其数!根据这样的历史记载,那么大家可以自己去发挥想象了,当年善导大师对净土、对念佛法门的鼎力弘扬,那究竟会是怎样的一种盛况空前?那真是非常的了不起!
这里讲个故事,很好玩的一个故事,很有意思。当时在长安城,有一个姓京的屠夫,北京的“京”,很少见的姓,他是一个杀猪宰牛的屠夫。因为善导大师劝人吃素念佛啊,那个信奉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以至于满城断肉。呵呵,满城断肉,大家都不怎么吃肉了,买肉的人越来越少,那卖肉的就没生意啦,卖肉的没生意,那杀猪的屠夫也就被迫下岗了。所以这个姓京的屠夫他非常气愤,他很恨这个善导大师,他有一天就持刀入寺,带着他的杀猪刀到寺庙里来,他要干嘛呢?他要找善导大师算账,他打算豁出自己的一条命去,一命赔一命,也要想办法把善导大师给宰了,他心里就动了这样的恶念。结果呢,他才见到善导大师,还没来得及骂上两句,善导大师就指着这个西方的天空,告诉他说,“你看!”大师没有跟他废话,只是告诉他说:“你看!”
这个姓京的屠夫扭头一看,哇,不得了,只见西方的天空中突然出现了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那种清净庄严的壮观景象,那种无法形容的摄受力和震撼力!大家如果也能见到,相信你们就会明白了,那是可以粉碎一切执著的伟大境界!这个姓京的屠夫,当下“咣啷”一声,这个屠刀就掉地上了。这个本来满心杀机,很恶的一个人,当下被感动得,立刻跪地向大师顶礼求忏悔,而且呢,他马上就回心发愿说:“我要立刻求往生!马上走!”这个屠夫的性格说实话很急,比我还急,说得不好听是有点儿极端,他还真的就抛下了一切。他爬到寺庙外边的一棵高树上,站在很高的地方,就面向西方大声念佛,然后就从树上“嗯”——跳下来,死了。说实话,这种精神很可取,但这种行为很不可取,容易引起误会,大家千万不要傻呼呼地跑去乱模仿。幸好,当时在场有很多人,大家都同时看到了一个很奇异的景象,有一尊化佛引导着一个天童子模样的人,从这个屠夫的顶门“嗯”,就这样出去了,大家都看到,证明这位屠夫居士已经蒙佛接引,顺利往生了,还算好。
这件事情也很经典,在当时曾经一传十、十传百,上过长安“新闻快报”的头版头条,轰动一时。从这件事情我们可以看出,善导大师当年在长安弘化的法席之盛、摄众之广和影响之深,那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所以后来有很多大德都感慨说,像善导大师这样的人啊,如果他不是阿弥陀佛的化身,那也必定是某某大菩萨的化身!不是弥陀,就是观音,不是势至,就是普贤,总而言之,你们只要去看看他一生的这个言传和身教就晓得了,那绝对是佛菩萨才能有、才会有的大权示现!这个观点我认为一点没夸张,我又要举双手双脚赞同了。
根据《香光阁随笔》的记载,大师在往生前,他所住的寺院正在他的监督下画壁画,画那个净土变相图,他忽然呢,画着画着,他突然有一天就很着急,就催促大家、命令大家说,你们要尽快完成!弟子就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吾将西归,可住两三夕而已。”我只能再住两三天,我就要往生了。结果两三天后,善导大师就忽然示现了一点小小的病相,一点小小的疾病,然后他就回到房间里,把这个房门掩上,躺在床上没多久,就“怡然而逝”了——这是原文,“怡然而逝”,很安祥地,带着微笑走了。
大师往生之后,“身体柔软,容光如常”,那个样子没变,房间里呢,“异香音乐,久而方歇”,房间里边还能闻到很奇异的香味,听到很奇妙的音乐,很久很久才消失,这个正是决定往生的瑞相啊,对不对?像这个记载,我认为才是关于善导大师往生的正确记载,前面那两种说法多少都有点儿扯,不可信。
之所以跟大家讲这么多、介绍这么多善导大师的往事,那是因为我们往后讲《观经》的时候,不可避免的,肯定要引用到大师写的《观经四帖疏》,里面有很多很宝贵的开示,都是已经成为定论的东西,我们往下讲解的时候,会给大家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转载)
消灾免难: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第一功德
学佛为成佛,一心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不怀疑不夹杂,乘佛大愿力决定往生净土
在此忏悔我所犯的一切恶念恶口恶行,忏悔我所犯一切邪淫重罪;愿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学佛网、转载者、各位读者;此文若有错谬,我皆忏悔,若有功德,普皆回向,愿断恶修善、广积阴德,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持戒念佛、求生净土!
版权所有:楞严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