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入门网

经藏

发布时间:2022-10-03 11:23:08作者:楞严经入门网

  第二课经藏

  佛陀成道后,说法三百余会,留下无数的身教与言教。佛陀入灭后,弟子们为了避免遗教散佚,同时确立教法,以防日后产生异端,于是经过数次的结集,辑成「三藏十二部经典」流传于世。

  三藏十二部是佛教经典的总汇,一般称之为「大藏经」或「一切经」。广义言之,佛陀所说一切教法,均称为「经」;狭义而说,则专指十二部经之「契经」,亦即以散文直接记载佛陀的教法,此为三藏圣典之一,一般又分成小乘经、大乘经两种。「经」所阐扬、诠释的教法,称为「经教」,记载经教的书籍,称为「经典」,有了经典的流传,始有正法住世。

  经藏,梵语「修多罗藏」,正译为「契经藏」;即上能契合诸佛所说的真理,下能契合众生的根机。「经」,含有「贯穿」与「摄持」的意思,亦即能贯串各种义理而不散失隐没,并能普遍摄化众生而无遗漏之意。众生依循佛陀教法行持,能够了脱生死,达到自在安乐的目的,所以「经」又有「路径」之义。

  「经」还有出生、显现、绳墨、常、法、结鬘、泉涌诸义。佛经除了由佛陀亲口宣说之外,佛陀与弟子间的对话,以及弟子所说,经过佛陀印证无误者,或由天人、仙人、化人等所说,契于三法印者,皆称为「经」,此谓「五人说经」。

  根据《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上所载,佛陀每次说经,有时先入定;又诸经所明,皆是安心之法,依此摄心,即不散乱。若将三藏配于三学,「经」相当于「定学」。依《大乘庄严经论》所举,为对治众生疑惑,为说戒、定、慧三学,为讲说法、义,所以设立经藏,则经应为广诠三学之教。总之,佛陀说经,目的是要让众生「因指见月」,藉著经教,断除无明,找回自心本性。因此,学佛当如经首安立之「如是我闻」,必须听经闻法,理解经教,同时更要力行实践,所以经典总以「信受奉行」结尾。

  佛教最早的经典是《阿含经》,但根据天台宗的说法为《华严经》,所谓「华严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槃共八载」。最早传到中国的佛经是《四十二章经》,这是一部平易简明的佛教入门书。

  佛教中最长的经典是《大般若经》,共六百卷,内容是阐述「空」的道理;所有经典中最短的经是《般若心经》,只有两百六十二个字,却是《大般若经》的心要。

  《大般若经》与《华严经》、《法华经》、《解深密经》等,是属于义解性的经典,较常用于研究、讲说;一般信徒最常读诵的经典有:《金刚经》、《心经》、《阿弥陀经》、〈普门品〉、《药师经》、《地藏经》等;《维摩经》译文流丽优美;《百喻经》、《离睡经》、《减肥经》,善巧方便,生动有趣。

  佛经的流传约经过背诵、书写、印刷三个时代。佛世时,靠口耳相传;佛陀入灭后,佛教随著弘法路线分别往南方及北方国家弘传,而在纪元一世纪的时候,南方的锡兰开始利用文字记录佛陀的教法,北方则在纪元二世纪的西北印度开始使用文字书写佛典。当时纸张尚未发明,使用最广泛的是以贝多罗树的叶子刻字,称为「贝叶经」,后来也有刻在石头上(例如房山石经)以及刻在木头上(例如木刻版大藏经),中国佛教史上第一部木刻版大藏经是刊刻于宋开宝四年的《开宝藏》。在此之前,佛经主要靠抄写来流传。

  佛陀最初在印度弘化时,是以摩揭陀国语言传述,尔后有梵文记载(北传)及巴利文记载(南传)。东汉时代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此后渐渐在中国蓬勃发展,主要得力于经典的汉译。经典最初由印度流传到中国时,由于数量有限,而且前人的翻译也不够完整,或有所出入,因此三国时代的朱士行便率先西行求法,随后陆续又有法显、玄奘、义净等高僧前往印度,完成取经的壮举,并将带回的经典译成汉文流通。其中在中国佛教史上译经最多、影响最大的四位译经家分别是:鸠摩罗什、玄奘、真谛、义净。

  东晋道安大师最早把经典加以整理,并做成目录,称为《综理众经目录》,这是我国第一本佛典目录,为整饬佛典,保存佛教文化,作出开拓性的重大贡献。

\

  《金刚经》云:「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佛法藉著经典的流布,能令含识有情彻见本性,佛果菩提成熟圆满,即能出生诸佛。如《杂阿含经》云:「佛言: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来自觉知,成等正觉。」由此可见,佛法经教对于佛弟子的重要。《涅槃经》载,佛陀在因地修行时,曾为雪山童子,为求半偈佛法真理而舍其全身,足证经法是何等珍贵。在《生经》里面,佛陀开示弟子阿难:「自求归依,以法为证,归命经典,勿求余归。」以上列举经中教示,说明人天世间,唯有佛法经典最是宝贵。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入门网